恶不去善的解释和用法

2024年01月17日成语大全60

成语“恶不去善”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惡不去善
成语读音:wù bù qù shàn
成语简拼:WBQS
成语注音:ㄨˋ ㄅㄨˋ ㄑㄨˋ ㄕㄢ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成语用法:恶不去善紧缩式;作谓语;指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成语“恶不去善”的扩展资料

1. 为善不为头,为恶不为首
我想让你做一个坏人(为恶),但是坏人是不能当的;我想让你做一个好人(为善),但是我并没有做坏事(做的是善事)却落到如此下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为什么做人做事要为善不为恶?
多做善事有益身心,助人为乐有益健康,是当今的养生观念之一。
有一个人从40多岁就开始助人为乐。起初,他帮助人是源于朴素的爱心,并没想到帮助人之后能获得什么,但最后他得到了健康和快乐。这正反映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人际间的关爱是相互的,你在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会被人爱;你给别人一份帮助,等于送给别人一份快乐,同时你也收获一份帮助他人的快乐。
有一篇文章曾经这样写道:“关爱他人并乐于助人,可能会使人们精神更健康。”这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2016人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他们发现,那些关爱他人的人,事后总会得到别人的关爱,而且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很健康。
之所以帮助别人的人最后得到了心灵上最大的满足,其原因是乐于助人的人大都较少关注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沮丧,或者他们更善于从符合精神健康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烦恼。他们把心思集中在助人、做善事上,而忘却了自身的不快,精神便处于健康状态。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喜欢助人为乐的人,多半是心理状态良好的人。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在送温暖给他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温暖着。所有的道理正如这个哲理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是什么意思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意思是:“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批评恶人却不能除去。”【来历】“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语出自《三国演义》,徐庶是三国里重要的谋士,论聪明程度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这人有了满肚子的学问,就怕烂在肚子里大家不知道,想做点事,用现在的话说为社会做点贡献,别埋没了自己这个人才。由是去投奔刘表。因为刘表有个很好的名声。喜欢礼遇贤士,不喜欢恶俗的人。好的名声在外。徐庶就冲着刘表的名声投奔了刘表了。徐庶在刘表那里没呆多少天,又回家了,为什么呢,用徐庶的话说就是刘表空有名头,实际上“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也”。就是喜欢好人但是不能够放心使用,讨厌坏蛋,但是却不能扯清干系。后来,徐庶遇到了刘备,觉得自己才得遇名主,此是后话。徐庶对刘表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荆州的挫败也是因为刘表在世时埋下的祸根。刘表明知道自己的小老婆弄,却不能将其除去,所谓恶恶而不能去;认为刘备是个人才,却不能把自己的地盘很好的托付给刘备,是为善善而不能用也,所以呢,荆州的挫败看似在刘表之后,却是刘表在世时处理问题不当刘下的后患。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总有这方面的缺陷。为什么会出现恶恶不能去的情况呢,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面子问题:讨厌一个人,但是要根他同事,要跟他邻居,要跟他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不能把问题搞疆,遇事了,还要装着很喜欢的样子,嘘寒问暖的。二是要做老好人,什么事都不得罪人,总想为住所有人。为什么会出现善善而不能用的呢,也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不识人,差过了好人;二是因为不够自信,总怕别人超过自己,三是不信认别人。警戒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这是人生大智慧。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的意思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阳明就有了“良知”这个概念。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在五十岁时提出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应该用最恰当的“良知”去解决办法。他大胆地否定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处事方法。所以他提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并不影响一个人勤学苦读,去当圣人。总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样会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做。这一点打破了封建阶级的阶级论,为统治者不喜。他还提出在用兵上,要在变中讲求效果,他常常把“便宜八事”(最省力地办事),“期于成功”挂在嘴上,甚至提倡重用有才干的贪财人士。这一点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观念。王阳明还特别瞧不起死守清规而不知变通的人。阳明杂著中曾记载了一件非常典型的事:补生傅凤,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养活年迈的父母和傻子弟弟,于是不顾性命日夜苦读,因为吃不饱,再加上学业辛苦,竟然卧床不起,患了大病。要是按当时传统儒家的思想,只讲动机而不讲效果,傅凤的举动可以说非常孝顺,要受到世人的称赞。可王阳明偏偏不欣赏,反而说他不孝顺父母,如果人累病了,甚至累死了,父母弟弟又将无人供养,就算你动机再好又有什么用?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提出的最后一个学说,是他心学体系中最成熟的部分,也是他对以前所有学说的最高概括和总结,是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有心为善不是善,无心为恶不是恶,这句话是嘛什么意思?
这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不要刻意去为善或者为恶。比如《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心为善,已经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善了。无意为恶,那也不算是恶。你的内心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题曰:一人二人,有心无心。 答曰: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随恶不罚。 有人解释下这题和回答嚒?
这个写一篇论文都可以,限于我的时间我略略写几句吧,毕竟打字太麻烦了。这两句话深刻反映了蒲松龄的唯心主义思想。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即讲的是慎独。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随恶不罚讲的是诛心我们现在的法律惩赏制度是看行为不看动机。那么如果看人心人性,谁能呢?只有鬼神能,城隍能。其实联系这两句的还有一句子:有花有酒春常在,无月无灯夜自明。这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聊斋志异通篇贯穿着这样的思想,你可以去看另一篇《李伯言》,这一篇和《考城隍》颇有融通之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什麼意思?
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起心动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主动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知错而为之是为恶,知错而不为之是为善 如何解释
明白什么是错误的还去做,就是恶;明白什么是错误的不去做,就是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知是什么意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个汉语词汇,系蜀汉先主刘备所言,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干,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典故: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0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