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错就改」的成语故事
“知错就改”的成语故事:
尚书令左雄曾推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又推荐冀州刺史冯直为将帅。冯直因分赃而犯法。周举因此上书弹劾左雄。左雄不解,就问周举为何要这样。周举列举出赵宣子支持韩厥杀自己的仆人的例子。左雄立即知错就改,原谅了周举知错就改的贬义词是什么?
知错就改的贬义词知错不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用具体的情景解释知错就改?
名人知错就改的故事例子:孔子改错诗的故事 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 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 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 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知错就改的作文500字
知错就改这件事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令我十分愧疚和后悔,我真是不该那么做。前年五一放假的第二天,我和朋友一起体育广场上玩。火辣辣的太阳把我们都快烤焦了,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去买雪糕。买回来后,我撕开雪糕的包装纸,随手扔在了地上。突然,一位七十开外,慈眉善目的老大爷向我们走来,和蔼地说:“小朋友,老师教你们不要乱扔垃圾呀,你怎么……”我把老大爷的话当成了耳边风,继续向前走。“哎,你别走!”老大爷又拦住了我,“连我这位老大爷都懂得保护环境,你怎么可以这样呢?”老大爷说道。慢慢周围的人也纷纷围了过来。其中一位阿姨说:“小朋友不能乱扔垃圾,像你这样长大了还得了?”又一位叔叔说:“小朋友,从小要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啊!”我想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后来,我又看了看我的好朋友,她的眼睛好像在跟我说:“这么多人看你,不会感到不好意吗?快捡起来吧!”我愧疚地低下了头,脸通红通红的,真恨不得在地上找条地缝钻进去。老大爷看透了我的心思,说:“捡起来就是好孩子。”我想这件事是我做错了,我捡起雪糕包装纸,扔进垃圾箱,不好意思地说:“我……错了……”大家听了,都为我鼓起了掌,这声音让我想到了许多许多。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久,但是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它教会了我该怎样做个文明的人,做个讲卫生的人。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句话什么意思?
是说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沪搐高诽薨赌胳涩供绩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知错就改”是什么意思?
“知错就改”:比喻人知道了错误就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回头是岸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知错就改,读音:【zhī cuò jiù gǎi 】
造句:
1、有梦想的人偶尔也会犯错,但他能知错就改,继续朝向自己的梦想进发。
2、聪明人知错就改,糊涂人有错就瞒。
近义词:亡羊补牢、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浪子回头、负荆请罪、知过必改、悬崖勒马、改恶从善
反义词:知错不改 、一错再错、屡教不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关于知错就改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 错了,并不是失败了。但不能及时知错就改 ,那就是真正失败了。知错就改是一种高贵品质,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结尾 是啊,知错就改是多么重要,莎士比亚曾说过知错就改是永远不嫌迟的,这句话带给了我莫大的启示使我明白:只要知错能改,犯过的错误将不再存在 。 自己写的。望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知错就改 议论文800字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历史上确有能改过而终成大业的君主。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在宫中饮酒取乐,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并以死劝谏,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认真处理朝政,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关键在于犯错之后能够严肃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楚文王曾经沉迷于打猎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对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坚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细荆条捆在一起,跪着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反复做了两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说:“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太保申却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们心里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让他们皮肉尝到疼痛。如果说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尝到疼痛又有何用处?”楚文王听后深深自责,从此不再去打猎,也不再沉迷女色,奋发图强,不久就兼并了39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疆土。
文王因改过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国的盛况,然而有着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却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刚愎自用,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一次错误就是一次教训,改过自新,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写过着名的《忏悔录》,他要做的是“把一个人真实的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因此在《性录》中,他直面自己的隐私,痛责自己的过错。他曾写道,自己少年当仆人,偷过主人家一条用旧的丝带,主人发现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此嫁祸于诚实的女仆玛丽,破坏了她纯洁、善良的名声。
那时的卢梭是可恶的,自己偷东西还嫁祸于人,但后来他仍受人敬重,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他能勇于承认错误,并能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掩饰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索福克勒斯也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承认错误并不是自卑,也不是自弃,而是一种诚实的态度,一种锐意的智慧。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楚庄王初登基时,不理朝政。后来臣下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神鸟故事启发他,终于使他决心改正错误,立志图强。楚国终于强大起来,楚庄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宁曾说过:“聪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错误,只是他们不犯重大错误同时能迅速纠正错误。”
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不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索福克勒斯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错,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执,这种人并不失为聪明之人。”
陶渊明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放弃了荣华富贵,追求清静高洁,而成为流芳百世的“隐士”。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形容人知错就改的成语有
形容人知错就改的成语有:幡然悔悟 迷途知返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弃旧图新 改恶从善 浪子回头 洗心革面 负荆请罪 开诚相见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表现知错就改的词语
表现知错就改的词语常见的有这些:幡然悔悟 迷途知返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弃旧图新 改恶从善 浪子回头 洗心革面 负荆请罪 开诚相见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后面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为: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句应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春秋左丘明《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原文选段: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文:
(晋灵公)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
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
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
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灵公不君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知错就改”扩展:
成语解释:知道自己错了就立即改正造句:真正做到知错就改是不容易的
成语出处:王朔《刘慧芳》:“我这人缺点很多,知错就改便是其中之一。”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繁体成语:知錯就改
反义词:屡教不改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成语简拼:ZCJG
成语注音:ㄓ ㄘㄨㄛˋ ㄐ一ㄡˋ ㄍㄞˇ
近义词:知过必改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用法:知错就改作谓语、宾语;指人谦虚。
成语读音:zhī cuò jiù gǎi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