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吏”的成语「刻木为吏」
成语“刻木为吏”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kè mù wéi lì成语简拼:KMWL
成语注音:ㄎㄜˋ ㄇㄨˋ ㄨㄟˊ ㄌ一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削木为吏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路温舒传》:“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成语用法:刻木为吏连动式;作谓语;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成语造句:《武王伐纣平话》中卷:“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成语“刻木为吏”的扩展资料
1. 古代刻木是什么意思刻木,kè mù1.在木质器物上雕刻。 汉 王充 《论衡·自然》:“ 宋 人或刻木为楮叶者,三年乃成。”2.指文字创制前在木板上刻划图形、符号记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3.谓将木雕成人像。 晋干宝《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4.狱吏的代称。 宋 范仲淹《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中途得罪情多故,刻木在前何敢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王师竹宫庶》:“因思 蒲坂 、 江陵 二老,俱一时高才巨公,何至为一刻木而修怨於吉士三十人。”参见“ 刻木为吏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削木为吏是什么意思?
《汉语大词典》--【削木为吏】犹言刻木为吏。《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於鲜也。”【刻木为吏】相传上古时,画地为牢,用木头雕成狱吏,作为刑威的象征。《汉书·路温舒传》:“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颜师古 注:“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古代刻木是什么意思
有几种意思:
刻木记事:原始记事的一种方法。当人类没有发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时,常用在木片、竹片或骨片上刻痕的方法来记录数字、事件或传递信息,统称为刻木记事。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木刻为“券契”、“契”。《列子·说符》: “宋人有于道得人造契者, 密数其齿……。”“齿”即木刻上的缺口或刻痕。中国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出土40枚骨片,两边刻有缺口,即是记事或记数用物。木刻实物在敦煌汉简也有发现,其上写有文字,这种带文字的木刻便称“书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 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刻木做像: 晋干宝 《搜神记佚文》:“ 丁兰 , 河内 野王 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画地为牢,终其一生什么意思
画地为牢的原意: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这句话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和钻一。意思是;(为了你我)愿意画地为牢,在这里坚守着,知道我走完了一生。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刻木的成语有哪些
刻木的成语有 :刻木为鹄、画地刻木、刻木为吏
【成语】: 刻木为鹄
【拼音】: kè mù wéi hú
【解释】: 比喻仿效虽不逼真,但还相似。
【出处】: 明·郑瑗《井观琐言》第一卷:“扬氏《法言》、王氏《中说》,所谓刻木为鹄者也。”
【成语】: 画地刻木
【拼音】: huà dì kè mù
【解释】: 比喻进监狱,受审讯。
【出处】: 《梁书·王僧儒传》:“盖画地刻木,昔人所恶。丛棘既累,于何可闻?”
【成语】: 刻木为吏
【拼音】: kè mù wéi lì
【解释】: 意思是不能受狱吏的污辱,即使是木头做的狱吏也不能见他。形容狱吏的凶暴可畏。
【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汉书·路温舒传》:“刻木为吏,期不对。”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