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方之民的解释和用法

2024年02月07日成语大全94

成语“无方之民”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無方之民
成语读音:wú fāng zhī mín
成语简拼:WFZM
成语注音:ㄨˊ ㄈㄤ ㄓ ㄇ一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古谓不知礼法的人。
成语用法:无方之民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无方之民”的扩展资料

1. ‘不法礼,不是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是礼,谓之有方之士。’今本‘是’并讹作
不崇尚礼法的人,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法,那就是没有教养之民,知道礼法的人,则知书达礼,可以说是有教养之士,这是根本,并不是胡说八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出处和全文?有何现实意义
《论语·泰伯第八》中没头没尾地记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这句话,有两种句读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没有半点生命力与自信心的统治者或政府采用,因为只有愚蠢的百姓才能被愚蠢的政府摆弄;后者则是政初兴之时勃发生命力的自信之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智商必须是大体相当的,否则这政难以持久。孔子是倡导“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饭的文人,我相信,后者是他老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无什么之什么的成语
无()之()的成语:
【无本之木】本:根;木:树。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无耻之徒】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无耻之尤】尤:突出的。最无耻的。形容无耻到了极点。
【无怠之声】没有怠惰的声音。形容自强不息。
【无方之民】古指不知礼法的人。
【无服之丧】指有悲恻之心而无服丧之举。
【无服之殇】古指未满八岁而夭折。因未成年,无丧服之礼,故称。
【无患之患】潜伏的,还没有显露出来的祸患。
【无价之寳】见“无价寳”。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此句出自《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选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忧来无方,人莫知之,人生如寄
‍【忧来无方,人莫知之】语出曹丕《善哉行》“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意为:忧愁的到来没有方向、来由,没有人知道它怎么来的。反义可以说忧愁“其来有自”。【人生如寄】‍道家经典中,“旅归”常指人的生命,这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反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源自华夏远古巫史。远古先民认为人死后会归于先妣图腾身边(祖地)得到重生或生命永存。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是什么意思
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直译就是:“邻国的人民没有更少,我的人民没有更多”这是梁惠王对孟子说的.加:更-----------------------------------如有疑问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文言文解释: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图:画。  贡:把物品进献给天子。金:指青铜。九牧:即九州。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州的长官叫牧。贡金九牧,是“九牧贡金”的倒装,犹言天下贡金。 铸鼎象物:用九州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 百物;万物。 备:具备神奸:鬼神怪异之物。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1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