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骄”字的成语「富而无骄」
成语“富而无骄”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富而無驕成语读音:fù ér wú jiāo
成语简拼:FEWJ
成语注音:ㄈㄨˋ ㄦˊ ㄨˊ ㄐ一ㄠ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富而不骄
成语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子贡曰:‘贪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骄:骄傲。虽已富有但不骄傲
成语用法:富而无骄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英文翻译:rich yet not arrogant
成语“富而无骄”的扩展资料
1. 贫而无馅,富而无骄这是孔子和子贡的一场对话吧,意思是: 子贡问道:’贫困但是不忧愁,富贵但是不高傲,怎么样?’ 孔子答道:’可行,但是不如贫困却很快乐,富贵却很有礼貌的.’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馅,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解释:子贡说:“贫穷而无妄求,富裕而无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只是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裕而喜好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说: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啊,从今天开始就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过去了的,你已经可以预知将来的事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中文什么意思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意思是贫穷却不谄媚他人,富贵却不骄傲。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的《学而》篇。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扩展资料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0]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贫而无谄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这句话怎么解释
原话是:子贡曰:’贫而无 ,富而不骄,何故?’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翻译是:子贡说:“虽然贫穷也不谄媚,虽然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穷不失志富而不骄是什么意思
当你穷困落魄的时候,不因为这样而颓废消沉,放弃自己的志向,当你富裕的时候,不能奢侈张狂。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的全文是什么?
《乐,即乐道》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奢,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很不错了,但比不上贫穷却能乐
道,富有却能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讲:就像加工象牙、玉石一样,要不停切磋、琢磨,说的就
是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啊,可以开始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情,你能断知将
要发生的事情了.
意义: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节选自《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
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
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
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口号。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东汉班固的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
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
《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告诫人们:人在经济贫乏的时候,虽然穷困,但为人不谄媚;人在经济充足的时候,虽然富裕,但为人不骄傲。这句话是希望我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出处:《论语·学而》——战国·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为什么古人说“富而不骄易,贫而无怨难
(原文)富而不骄易,贫而无怨难(译文)富而不骄傲容易做到,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古时候,有的人富了,不愁吃穿,生活有滋有味,心情就好了,可以接受文化教习,自然在文化层面有了知识,做到不骄傲就简单了;但贫穷就不一样了,吃穿都不舒服,生活就是受罪,心情自然极差。一般贫困了,就没钱接受教育,于是心态就不好,为了使内心的压力缓解,只能通过抱怨,唠叨,来缓解心里的压力,所以要让贫穷者不报怨,很难。在古时,贫穷者是大多数。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译文
一、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二、原文:战国 孔子《论语·学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扩展资料
一、成书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二、《论语·学而》内容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的意思
贫困却不奉承别人,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里的谄怎么读呀?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中“谄”的读音是:chǎn。【词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读音】:pín ér wú chǎn,fù ér wú jiāo【释义】:虽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人,虽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富而无骄易,贫而不怨难。
’富而无骄易,贫而不怨难。’的意思就是:当一个人非常富裕的时候,不要太骄傲,贫穷时要保持好心态,不要抱怨日子过得太艰难。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2. “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的全文是什么?
1、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出处
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
3、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3.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出自什么,如何翻译.谢谢
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从对话的内容可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应该是子贡再询问孔子如何做人,所以这样译:(即使)贫穷也不谄媚,(即使)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怎么样呢?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4. 为什么要富而不骄?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人生的第一关就是财富问题,如何去面对金钱,拥有财富又如何去面对人生,孟子这句话就是这个问题的回答。作为现代人,要在社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活着,一定要做到富贵时能忍,贫贱时能忍,富贵时亦能忍,才能成为伟人。
《愿体集》说:“富贵的家庭,应学会宽大;聪明的人,应学会忠厚。聪明人不忠厚,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吕氏杂著》说:“做官的人家,他的子弟更不同。随着父亲兄长在仕途中游历,见闻不能说不广博,交际不能说不熟练,议论不能说不高明,然而虚浮骄傲的气质,却不能去除净尽。高贵的门第很久以来就不足以依仗了。在立身处世方面,一件事情有做不到的,那么他人的指责要加倍严格。大概门第高了就会盛气凌人,宗族大了就会引起公众的忌恨。稍微有一点儿差错,许多人都会去指责。必须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在修养上更加刻苦,才能比得上一般的人。”
《聪训斋语》说:“对于世家和大的宗族,稍微能做到谦虚谨慎俭朴厚实,而不被他人称颂,就会说:‘人心没有以前宽厚,世家的子弟难做。’这是没有很明白人情世事的原因。世人认为对别人退让,别人就会欺负你。有些父母长辈告诫孩子不要太谦让,很不合于道理。按世俗的眼光看,富贵人家的子弟不应当被别人所欺负。他们稍微有些不顺心的地方,就会说也不看看我是什么人,竟敢这样对待我?旁观的人不懂礼义,用一二句话加以挑逗,就会满腔怒火,奋不顾身地做事。一点不考虑富贵人家子弟正是众人所攻击的靶子,所忌妒的对象。谚语说:‘一家温饱,千家忿怨。’只有扪心自问,我所得到上天的已经够多的了。他们和我同生在天地间,或是亲戚,或是乡邻,生活像这样不如意;我不让他们,他们怎么肯让我呢?应当保持这种心态,深明这个道理,自然会心平气和。即便有不称心的事,不顺耳的话,只当是天空中的行云,与我没有关系。愿把这些话当作满腹火气之人的一贴清凉散。”
《人生必读书》说:“富贵人家在乡里生活,被乡邻所侵犯欺负,是很平常的事,然而对我很有好处。若是大家看见我的影子就远远躲藏,没有人敢拾我家地里的一棵麦穗,就可想而知我的为人如何了。”
李文节说:“经常见士大夫捐献出一所学馆,他的子弟就会向其他人诉说有谁欺侮了自家,别人也会随着他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厚薄。我就不这样认为。君子生前人人敬仰,死后人人怀念。生前寂寞,死后荣华,被人祝祷祭祀的又是什么人呢?人必是自找侮辱然后别人才侮辱他。假如以前仗势欺人,恃强侵夺,别人对他无可奈何;一直等到他的子孙后代,才再与他算帐。这正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呀。随便说人家欺负自己是不对的。”
魏国公韩琦,是做宰相的人。几代人都有贤德,为当时著名大臣。自从年轻时就被升为高官,掌了大,四海之内的士民崇拜景仰的也有很多年了。人们所说的将相的富贵荣华,都是他平时拥有的;不像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侥幸中一时得意,出乎庸俗及愚蠢之男女的意料,为了使他们惊骇而特意夸耀自己。然而高举的旌旗,不足以显出他的荣耀;钦赐的衣冠,不足以显出他的富贵。只有恩惠播于百姓,功劳施于国家,把名字刻在金石上,传播于诗书中,以此显耀于后世,而流传于无穷。这是他的生平志向,也是士民们对他的殷切期望,岂止是在一时一乡的夸耀呢?韩琦在至和年间,以武康的条例治理相位。曾在后院造了一所书锦之堂,接着又在石上刻了一篇文章,来留给后来的宰相。意思上鄙弃快意恩仇和炫耀富贵的人。不以先前的人所夸耀的事情为荣,而以它为戒。在这里可以看出韩琦是怎样看待富贵的。他的胸怀岂是我们这些人可以测量的呢?
宋朝南野瑮是个御史,为人极有风度。回到家乡,家里有牛踩了姓柳人家的庄稼,姓柳的就把牛杀死了,并让子弟在门前辱骂。先生劝止家里人不要出去给他们争执。姓柳的有个狂野的儿子,喝醉后骂了很久,跌倒在水田里。先生让人把他拉出来,换上自己的衣裳,迎到上座上。对他说:“我家与你家几代交情都不错,为何要因这点小事而产生嫌隙呢?”把牧童叫来鞭打了数十下,并让人用小轿,把姓柳的儿子送回家,还向他的父老道了歉。姓柳的父老非常惭愧。有风度的人,偏能这样柔顺屈从,难道不是修养到家了吗?
南京史良佐,做西城御史,而家住东城。每次出入时,恼恨同乡人不回避,就抓了几个送到东城治罪。东城御史盘问他们,他们回答说:“小民总是被倪尚书给误导了。”问题:“怎么样误导了?”说道:“倪尚书也是南京人,执掌兵部时,在乡邻间出入,众人赶忙回避,他就让人劝止众人,说:‘我与你们是老乡,我不能在乡邻间出入下车,还要麻烦你们回避吗?’我们是愚蠢之人,还以为史公像倪公那样,于是就没有回避。没想到正赶上他发怒。”东城御史笑着放了他们。住在乡里还作威作福的人,能不被愚蠢的人所讥笑吗?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