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美”的成语「先代所美」

2024年02月11日成语大全100

成语“先代所美”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ian dai shuo mei
成语简拼:XDSM
成语注音:˙ㄒ一ㄢ ˙ㄉㄞ ˙ㄕㄨㄛ ˙ㄇㄟ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这是前人所称道的事。

成语“先代所美”的扩展资料

1.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审美观有哪些?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以柔弱细腻为美;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以内外兼修 为美;如三国中有:徐氏美而慧
隋唐时期:以雍容富态、健康自然 为美;
宋元明清时期:以娇小妩媚和三寸金莲 为美
近代以“裸露”为美
上古时期以粗狂为美也就是说没有审美标准只是为了造人而已
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为美,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气和适性为美,佛家以涅盘 、寂灭、死亡以及涅盘 的象征——圆相、光明为美,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美感论集中论述了审美的特征和方法。审美特征论涉及美感的愉悦性、直觉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性。审美方法论强调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与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论遥相呼应。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十二个大一统的朝代被称为“十二朝”,依次是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禹治水有功,舜便让位给禹。由于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领袖,故由他建立的国家称为“夏”。
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为他们的始祖住在商,故定国名为“商”,后迁都殷,故也称“殷”。
公元前10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建都镐京(西安),因武王的先祖太王曾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是周室的发祥地,故国号定名为“周”。
秦的祖先大费因佐助禹治水有功,舜便赐其姓嬴氏。大费的后人非子又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其秦邑,到了襄公时开始立国,遂取名曰“秦”。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咸阳,灭掉了秦朝,被项羽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后来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逼其自刎,遂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国号为“汉”。
公元265年,独揽曹魏大的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让位,自己当了皇帝,建都于洛阳,国名称“晋”。
公元581年,身为丞相又执掌兵的杨坚,废掉北周静帝宇文阑,取而代之,定都长安,因他曾为隋王,故名为“隋”。
隋末战乱四起,“军阀”混争。李世民的祖父李虎,因功曾被封为唐国公。李虎之子李渊,继承父爵,在群雄逐鹿中扫平中原,遂立国,以“唐”为国
唐末社会动乱,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公元960年,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而称帝,因其曾做过宋州节度使,故国号为“宋”。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族,建立了蒙古国。传至忽必烈,他取《易经》中的“大战乾元”四字之意,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
公元1616年,女真族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史称后金。其子皇太极即位改年号为天聪,改女真族为满族,改国号金为“大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美学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朝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代的成语有哪些
代代相传、
千秋万代、
世世代代、
越俎代庖、
李代桃僵、
新陈代谢、
取而代之、
一代不如一代、
改朝换代、
绝代佳人、
传宗接代、
代马依风、
世代簪缨、
代拆代行、
世代书香、
一代风流、
一代文豪、
改姓易代、
一代宗匠、
万代一时、
万代之业、
一代风骚主、
借箸代筹、
包办代替、
风华绝代、
更新换代、
前朝后代、
荏苒代谢、
燕雁代飞、
新故代谢
捉刀代笔、
黄金时代、
成年古代、
天工人代、
瓜熟而代、
以计代战、
遗臭千代、
代马望北、
一代文宗、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一代国色、
一代宗工、
人事代谢、
以耳代目、
年湮代远、
及瓜而代、
子孙后代、
一代楷模、
代人受过、
七窝八代、
一代鼎臣、
百代过客、
一代儒宗、
先代所美、
代马依北风、
代人捉刀
世世代代: 泛指延续的各代
无可取代:
越俎代谋: 俎:古代祭祀时用的盛祭品的器具。管祭祀的人放下祭器去代替别人出谋划策。比喻越办事或包办代替
万代千秋: 指经历年代极久远。亦作“万古千秋”、“万载千秋”。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李代桃僵:
捉刀代笔: 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
燕雁代飞: 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一代楷模: 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一代谈宗: 谈宗:善于言谈,为世人所尊崇。指当代清谈大师。
越俎代庖: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以耳代目: 以:用;代:代替。拿眼睛当耳朵。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遗臭万代: 死后恶名流传,永远受人唾骂。同“遗臭万载”。
一代鼎臣: 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同“一代宗臣”。
一代文宗: 宗:宗师。一个时代为众人所宗仰的文学家。亦作“当世辞宗”、“一代宗匠”、“一代辞宗”。
一代宗臣: 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
以计代战: 用计谋来代替阵前的交战。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一代不如一代: 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先代所美:
新故代谢: 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同“新陈代谢”。
天工人代: 天的职责由人代替。
桃僵李代: 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同“李代桃僵”。
人事代谢: 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七窝八代: 詈词。指全部眷家族。
千龄万代: 犹千秋万代。极言岁月长久。
李代桃僵: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僵李代桃: 比喻代人受罪责或以此代彼。亦作“僵桃代李”。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耽美”这个词的具体意思,最先出自哪里?
  耽美
  其实耽美一词的原始意思并不带有同性或者bl的含义。
  最早是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耽美派]的最初本意是“反发暴露人性的丑恶面为主的自然主义,并想找出官能美、陶醉其中追求文学的意义”。[耽美]一词即是由此而来的。 耽美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本义为“唯美、浪漫之意”,如耽美主义就是浪漫主义。
  日本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亡命遗族的气质,所以就酝酿了一种文化精髓——“耽美”。烧这个词不像烧茶,烧茶只是用荔枝核文火轻烧到水温80C 就OK了,“耽美”却要焚身于烁石烈焰中直到身心俱为灰烬为止,所以耽美的普遍表现形式是自杀、死亡,最高级表现形式是恋尸与尸恋,比如“耽美”派作家草间弥生在她的《尸臭洋槐》中有这样的句子:“妻子已经死去一个月,但正雄迟迟未将尸体送往火葬场,反而每天和妻子交媾着……正雄非常恐惧,总有一天这尸体会不会腐烂变形?”这种将美推向绝路,在美的绝望中沉溺的方式在日本历代文人的传导下几乎深入人心,所以日本电影也笼罩着一种浓酽的“耽美”之美。
  记得日本的耽美一词若要寻根溯源,则应追溯到法国的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扯就远了,怕回不来,就不说了
  至于耽美,何以最终演化成BL(boy‘s love)的代名词,好像应从日本战后70年代少女漫画界的变革说起。当时,反主流文化的抬头迫使其从内容以及思想中寻求变化,推出了以新人为主创力量的别册,山岸凉子描写同性恋的《白屋二人世界》这种类似实验性作品就是在当时推出的。
  后来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小学馆的竹公惠子所画的《风与木之诗》她当时与另外两人,被称为“HOT”三人组(汗`~绝对不是韩国的那个 --__--|||)在73年--75年掀起了少女漫画的新浪潮,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至此,表达同性爱的漫画便开始发展、蔓延,壮大,渐渐成为日本漫画的一个分支。
  因为,当时漫画家所画的关于同性的感情故事大都是相当唯美,浪漫的感性描写,才与耽美一词挂上钩,后来渐渐的,发展成为其有名词。
  同人
  -------------关于同人的意思:
  这个词好像也是从日本渡过来的(记不大清了。。。。)
  通俗点说,就是“读者为自己喜爱的作品而从新创作的一种形式”——用自己的笔把喜欢的人物重新演绎。
  并 不 是“红茶”所说的“所谓的同人小说都是拿原来小说的男主角来BL的……”
  恰恰相反,bl类的同人,只能说是同人领域的一个小分支而已。只不过大陆的BL基本上是从同人起家的,发展到今天,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在古代被人们誉为“四君子”的分别是什么,及它们所代表的美好品德?
  国画的美感与欣赏--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翻译古文,高手进
陈晓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人们把他看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到了他驻守荆南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冯氏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处在重要位置,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客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为国家尽力,而今你不用心施行仁化之政,却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意愿吗?”。他的母亲用棍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扩展资料
陈尧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陈尧咨因帮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作弊而获罪贬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翻译古文,高手进
陈晓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人们把他看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到了他驻守荆南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冯氏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处在重要位置,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客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为国家尽力,而今你不用心施行仁化之政,却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意愿吗?”。他的母亲用棍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扩展资料
陈尧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科状元。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陈尧咨因帮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作弊而获罪贬官。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
陈尧咨工书法,尤善隶书。其射技超群,曾以钱币为的,一箭穿孔而过。其兄陈尧叟,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状元。两人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兄弟状元,倍受世人称颂。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什么意思?
原文】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1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