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如()()”「学如穿井」

2024年02月18日成语大全117

成语“学如穿井”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壆如穿井
成语读音:xué rú chuān jǐng
成语简拼:XRCJ
成语注音:ㄒㄩㄝˊ ㄖㄨˊ ㄔㄨㄢ ㄐ一ㄥ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学如登山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成语用法:学如穿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成语“学如穿井”的扩展资料

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
“丁氏穿井得一人,常一人居外,所以凡是要亲自调查.慎行论。”于是全国的人都谈论这件事。徐颖,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听到任何传闻后,家里没有水井:“我们挖了一口井。以后他们家自己挖了一口井,以防上当受骗,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也不要当“小广播”。姓丁的回答说。丁氏对曰,井里出来一个人。及其家穿井。”有闻而传之者,不可盲目信从。”国人道之,告人曰。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起这件事,就亲自考察一下它是否符合实际: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于是对别人说,曰,所以时常有一个人在外面奔波,否则会造成视听混乱,有必要时,家里就多了一个人,都要动脑想一想。”有人听了这句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吾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得一人之使;不可轻信传言,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这个故事说明传言易讹,把它传到宋国国君那里,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丁家挖了一口井,要到外面去取水.察传》学习体会,而出溉汲,家无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读书笔记宋之丁氏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井然有序的井还有什么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秩序井然、
井然有序、
落井下石、
背井离乡、
市井无赖、
井水不犯河水、
井底虾蟆、
眢井瞽人、
河水不犯井水、
穿井得人、
取辖投井、
躬操井臼、
井渫不食、
历井扪天、
避井入坎、
丁公凿井、
市井小人、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井中求火、
井底捞月、
雨井烟垣、
挑雪填井、
踢天弄井、
云龙井蛙、
塞井焚舍、
心如古井
渴而掘井、
井管拘墟、
甘井先竭、
井中视星、
井井有理、
市井之徒、
井底银瓶、
古井无波、
凿隧入井、
避坑落井、
毛遂堕井、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从井救人、
井养不穷、
扪参历井、
井蛙醯鸡、
称锤落井、
临渴掘井、
投河觅井、
执粗井灶、
金瓶落井、
秤锤落井、
学如穿井、
牵牛下井、
塞井夷灶、
井臼躬操、
无波古井、
井以甘竭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文言文{穿井报恩}翻译
晋卫郡里太阳光极猛,长久干旱没有下雨,农夫在龙祈祷,下雨了,将祭祀答谢.孙登看见了说:“这病龙下的雨,可以使庄稼复苏吗?如果不信,请闻闻看.”农夫闻了闻雨,果然有股腥味.龙当时背上生了一种毒疮,听孙登说,龙变成了一个老翁,请求治疗,说:“治疗的话就有回报.”农夫治疗了他,不到几天,果然下了大雨.看见石头中崩裂出了一个井,里面的水,很清澈.原来是龙穿井作为回报啊.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由三告投杼和穿井得一人,我们可以想到的成语是什么?
由三告投杼和穿井得一人,我们可以想到的成语是:
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成语】: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拼音】: yǎn jiàn wéi shí,ěr tīng wéi xū
【解释】: 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
【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举例造句】: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我只相信事实。
2、实事求是
【成语】: 实事求是
【拼音】: shí shì qiú shì
【解释】: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举例造句】: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拼音代码】: ssqs
【近义词】: 脚踏实地
【反义词】: 有名无实、徒有虚名
【歇后语】: 三担牛粪六筲箕
【灯谜】: 找根据;不图虚假,查明真相
【用法】: 作定语、宾语、状语;指从实际情况出发
【英文】: 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故事】: 汉景帝时期,河间王刘德特别喜欢研究儒家的经典著述,他读儒学时总是根据实例求证真相。他从民间得到好书后,亲自写一份给原主,同时还赠以金银。因此很多人慕名给他送书。长此以往,他的藏书比朝廷的存书还多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求穿井得一人
百科名片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目录导读原文注释译文启示介绍 编辑本段导读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编辑本段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编辑本段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 ⑧穿:凿,挖。编辑本段译文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释词】 “氏”:姓。 “溉汲”:取水。 “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均可)。 “使”:使用。 ’者”:的人。 “对”:回答。 【释“之”】 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译为:被宋君听到了。编辑本段启示 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要调查研究,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编辑本段介绍 本段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 察传》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否则就会犯下大错误。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举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同时进一步的提出分论点来阐明该观点,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等为主要的两个分论观点。第三部分通过对上述部分的论证总结观点,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和途径。文章大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吕氏春秋 察传》主要篇幅集中在论证的过程,因此第二部分为篇幅的主体,第二部分有两段,两段皆采用先例后论的方法,使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分论点,再从不同侧面举例论证。两段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段采用的是正反举例论证,作者通过齐桓公、楚庄公的例子证明表达“审之也”的效果,选取吴王、智伯的例子从反面证实“不审也”的后果。第二段在提出分论点之后,采用先叙后议,先破后立的方式,结合论点举出三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如拿“夔一足”来说事,孔子否定了夔只有一只脚的说法,而且哀公似乎也知道夔是人,还是乐正,但是不知从哪里听说夔只有一只脚,问孔子夔是不是只有一只脚。孔子最后引用舜对夔的评价,指出夔能调和乐律,“以平天下”,像夔这样的高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孔子并没有从正面否定鲁哀公的观点而是通过引用其它观点,从反面否定哀公的看法,以理服人。如果说鲁哀公的例子是一个反例的话,那么宋君的事例就应该是正面的解说,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要谨言慎听,不要盲从。第三个例子更进一步的肯定分论点的正确性,子夏不盲从于史书的记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实际考察、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肯定自己的正确性。由此得出结论,凡是听到的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吕氏春秋 察传》在最后一部分说: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强调思维及其语言表达有其确定性,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之一。由于名、辞多有同音、同形而异义,象形而辞不同等现象,一旦把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混淆、错用,或者把具有歧义结构的言辞交付交际实践,或者把笔形相近的字词张冠李戴,就容易导致表达丧失确定性,从而造成彼此的误解,以至言语交际无法正常进行。然后,作者又给读者提出了解决的方法,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26卷,160篇,为杂家代表作之一。 《察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看法,而仅是通过不断的举例解说,以理服人。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无华,似有“言有尽而意无限”的意蕴。 另外对于这篇文章内容,后人还从中总结了两句成语“三豕涉河”〈孔子家语 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涉河”比喻文字的讹误。另一个是“豕亥鱼鲁”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认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可以算作〈察传〉对于后世成语扩展的贡献。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求解释:乙不栽植 卯不穿井
按彭祖择日百忌: 天干逢乙之日(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不宜栽种,这天栽种的植物都长不好。 地支逢卯之日(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卯)不宜穿井,这天挖了井,井水不香甜。 如果这一天正好是乙卯日,那就是“乙不栽植、 卯不穿井”,既不宜栽植,也不宜挖井。 彭祖百忌全文如下: 择日课之彭祖百忌日 甲不开仓,财物耗完;乙不栽植,千株不良。丙不修灶,必见火殃;丁不剃头,头主生疮。戊不受田,田主不详;己不破券,二主并亡。庚不经络,织机虚张;辛不合酱,主人不尝。壬不决水,难更堤防;癸不词讼,理弱敌强。子不问卜,自惹灾殃;丑不冠带,主不还乡。寅不祭祀,鬼神不尝;卯不穿井,泉水不香。辰不哭泣,必主重丧;巳不远行,财物伏藏。午不苫盖,室主更张;未不服药,毒气入肠。申不安床,鬼崇入房;酉不会客,宾主有伤。戍不吃犬,作怪上床;亥不嫁娶,必主分张。建宜出行,不可开仓;除可服药,针灸亦良。满可肆市,服药遭殃;平可涂泥,安机吉昌。定宜进畜,入学名扬;执可捕捉,盗贼难藏。破宜治病,必主安康;危可捕鱼,不利行船。成可入学,争讼不强;收宜纳财,却忌安葬。开可求治,针灸不详;闭不竖造,只许安康。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关于井的成语
下井投石 〖解释〗见人掉进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头。 投河觅井 〖解释〗即寻死觅活。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河水不犯井水 〖解释〗比喻互不干犯。 甘井先竭 〖解释〗甜水井的水先枯竭。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早衰。 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 【出处】【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示例】【故事】 埳井之蛙 见“坎井之蛙”。 坐井窥天 见“坐井观天”。 执粗井灶 谓操持家务。喻为人妇。 雨井烟垣 喻荒凉、冷落的景象。 学如穿井 穿:凿通。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颓垣废井 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颓垣败井 犹颓垣废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投石下井 见“投阱下石”。 投河奔井 谓投水自杀。 市井小人 指城市中庸俗鄙陋之人。 市井无赖 指城市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身操井臼 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下》:“衍娶北地任氏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儿女常自操井臼。”后因以“身操井臼”指亲自操持家务。 塞井夷灶 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塞井焚舍 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亲操井臼 谓亲自料理家务。 抛乡离井 离开家乡故土。 扪参历井 ①唐李白《蜀道难》诗:“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谓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后因以“扪参历井”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②形容世路艰难。 毛遂堕井 《西京杂记》卷六:“赵有两毛遂……野人毛遂坠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丧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 落井投石 比喻趁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离乡别井 见“离乡背井”。 井中求火 在水井里去寻求火。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根本达不到目的。 井渫莫食 见“井渫不食”。 井渫不食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修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蛙醯鸡 醯鸡:昆虫名,即蠛蠓,常用以形容细小的东西。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底鸣蛙 犹井蛙。 古井不波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担雪填井 见“担雪塞井”。 避井入坎 见“避坑落井”。 背乡离井 指远离家乡,流落他方。 败井颓垣 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拔辖投井 辖,车轴两端的键。指殷勤留客饮酒。 秤锤落井 像秤锤掉进井水里一样不见踪影,不知消息。 坐井观天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云龙井蛙 云端的龙,井底的蛙。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 凿隧入井 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心如古井 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 投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踢天弄井 能上天,能入地。比喻本领极大。也形容顽皮到极点。 挑雪填井 比喻劳而无功。 市井之臣 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 市井之徒 徒:人(含贬义)。旧指做买卖的人或街道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 入井望天 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 牵牛下井 比喻事情棘手,很难办到。 临渴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落井下石 看见人要掉进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头。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 临渴穿井 穿:打。临到口渴时才想到凿井。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坎井之蛙 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 井水不犯河水 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金瓶落井 金瓶掉落井底。比喻一去再无音讯。 渴而掘井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离乡背井 离开家乡到外地。 井臼亲操 井:汲水;臼:舂米。指亲自操作家务。 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井蛙之见 比喻狭隘短浅的见解。 井中视星 从井里看天上的星星。比喻眼光短浅,见识狭隘。 掘井及泉 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处。比喻做事善始善终。 井然有序 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古井无波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担雪塞井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从井救人 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穿井得人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避坑落井 躲过了坑,又掉进井里。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 背井离乡 离开家乡到外地。 历井扪天 井:星宿名。手能触天,形容极高 渴而穿井 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井井有序 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条 井井:形容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 井底蛤蟆 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断井颓垣 断了的井栏,倒塌的短墙。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丁公凿井 丁公:人名,春秋宋时丁某在自家凿一井,从而节省一个人力,说“吾穿井得一人”,别人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比喻语言之辗转传误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古文翻译: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释义: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此文出自春秋时代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用自己的主导思想将其贯穿。
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用这一思想治理国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使百姓获得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文章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文章简介: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16年收入人教社新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寓言四则》。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
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
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的故事就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公益成语:gyjslw.com
9. 文言文 穿井得一人中而,其,于的用法
一、而:
家无井而出溉汲:连词,表结果,因而;所以。
白话释义: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有闻而传之者曰:连词,表承接,而后;然后。
白话释义: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二、其:
及其家穿井:人称代词,他,指代丁氏。
白话释义: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三、于:
闻之于宋君:介词,表趋向,到。
白话释义: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表对象,向。
白话释义: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表处所或地点,在;从。
白话释义: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扩展资料
基本信息: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写作背景: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21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