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的成语「心向往之」
成语“心向往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īn xiàng wǎng zhī成语简拼:XXWZ
成语注音:ㄒ一ㄣ ㄒ一ㄤˋ ㄨㄤˇ ㄓ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心驰神往、梦寐以求、求之不得
反义词:心如死灰
读音纠正:之,不能读作“zī”。
错字纠正:向,不能写作“相”。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向往:想望;之:古汉语代词。
成语用法:心向往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表示对人或事的景仰。
成语造句:(1)苏州的园林久负盛名,我早就心向往之,然而总没有机会成行。(2)提起革命摇篮井冈山,大家都心向往之。
英文翻译:yearning for sb. or sth.
成语“心向往之”的扩展资料
1.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什么意思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自《孔子世家赞》。
扩展资料:
《孔子世家赞》是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写的一篇赞记。这篇短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篇后的赞语,文中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文笔简法,含意深远。
作品原文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世家赞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是什么意思?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的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译文为: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出自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心向往之 ,行必能至”出自哪里?
“心向往之 ,行必能至”出自《撒哈拉的故事》。
1、《撒哈拉的故事》简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
2、作者:三毛(陈懋平),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英文名叫ECHO,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在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病房卫生间里,三毛用丝袜上吊自杀,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终年48岁。
3、佳句摘: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公益成语:gyjslw.com
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体现了人生的什么境界
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你问的意思就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的意思是倾慕,向往之意.公益成语:gyjslw.com
5. 高山仰之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谁说的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参考资料: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心向往之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不到。可是心里可以很想做。很想做到。。公益成语:gyjslw.com
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处:汉代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
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在鲁国做过司冠,后周游列国,一生主要从事于讲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家”是《史记》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载世封国诸侯的事迹。孔子不是世封爵的王侯,但司马迁为了突出孔子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破例推崇,将其列入“世家”。
《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史记·孔子世家》写的赞,列在该篇末尾。赞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孔子世家赞》是司马迁为表对孔子无以复加的赞誉而写,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世家赞公益成语:gyjslw.com
8.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哪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前半句出自《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全句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令人遵循。”我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孔子,但内心景仰向往他。我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到鲁国,观看仲尼的庙堂、车辆、礼器,书生们按时到孔子的旧宅演习礼仪,我崇敬得徘徊流连不忍离去。自古天下君王以及贤人也很多了,当活着时都很荣耀,到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孔子一介平民布衣,道术声名流传十几代,学者们认他为老师。从天子王侯以下,凡中国研讨六经技艺的人,都以孔子的话做衡量的标准,可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啊!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81836549188616892.html?fr=iks&word=%22%B8%DF%C9%BD%D1%F6%D6%B9%2C%BE%B0%D0%D0%D0%D0%D6%B9.%CB%E4%B2%BB%C4%DC%D6%C1%2C%C8%BB%D0%C4%CF%F2%CD%F9%D6%AE.%22%B3%F6%D7%D4%C4%C4%C0%EF%3F&ie=gbk公益成语:gyjslw.com
9.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己哪里?
《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哪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解释:大致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诗经·小雅·车辖》
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朝代:周朝
原诗:
《诗经·小雅· 车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鲱鲱,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六根缰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我心从此得安慰。
扩展资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诗经·小雅·车辖》赏析:
全诗五章,皆以男子的口吻写娶妻途中的喜乐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首先是结构上的跌宕。其次是抒情手法的多样,或直诉情怀,一泻方快;或以景写情,亦景亦情;或比兴烘托,意境全出。总之,它是《雅》诗中优秀的抒情诗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雅·车舝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