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横()”的成语「人欲横流」

2024年02月22日成语大全110

成语“人欲横流”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人慾横流
成语读音:rén yù héng liú
成语简拼:RYHL
成语注音:ㄖㄣˊ ㄩˋ ㄏㄥˊ ㄌ一ㄡ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宋 陆九渊《语录》上:“后世人主不知学,人欲横流,安知天位非人君所可得而私?”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
成语用法:人欲横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十章:“我在这人鬼杂居、人欲横流的地方也过够啦。”
英文翻译:human desires flowing crosswise

成语“人欲横流”的扩展资料

1. 人欲横流是什么意思
人欲横流 [rén yù héng liú] 基本释义人欲:人的欲望嗜好;横流:泛滥的意思。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啥意思?
待到社会失去了正确的治国之道,人们被贪欲迷惑了淳朴的本性,官贪民私,以致造成社会纷乱、人欲横流,于是乃倡仁义之名以为救济。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计谋应,上下都旁离了质朴而崇尚文饰机诈,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诚,以致大的诈伪必然就会出现。家庭亲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了所谓的忠臣。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是什么造就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欲横流。
是(文化人引领着社会道德)造就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欲横流。供参考。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为什么恬淡少欲是安身之本?
人生于天地之间,断不了自然天性,“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性爱就是人的一种天性,或者说一种本能。
饮食男女既然是人之自然天性,过分压抑、甚至消除它会违背人的本性,不可取。但同时又要看到,这两件东西又恰恰似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稍有不慎,会带来杀身之祸,灭顶之灾。我们不绝对地反对人们正常的吃饭、性爱,而是主张严肃人生,必须忍奢节欲,提醒人们对饮食男女不要过分贪求。精神修养要做到理性的、自觉的恬淡无欲,必须对个人心境中的嗜欲形态有清醒认识——做到“处静”与“守性”的统一。
保持寂静、平定的心理环境,不劳累精神,是庄子精神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要“处静”即“恬淡无欲”,还必须“守性”。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如同马之蹄可践霜雪,毛可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而奔是“马之真性”,水不杂则清是水之性一样,人的生理本然就是人之性。人的这种本性如果受到损伤,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要被破坏,甚至要丧失。可见,“处静”是在心理上保持宁静,不为外界劳神,还必须依靠“守性”来维护生理之本然,避免疲损,而“扶席之上、饮食之间”就是守性的重要内容,这两条都把不住,势必损伤本性,伤及形体,危及健康,最后势必劳累精神,破坏宁静的心理,也就做不到“恬淡无欲”,无法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所谓精神修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庄子主张对个人心境中的嗜欲形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做到“处静”与“守性”相结合、相统一,可以说既道出了人们精神修养的必由之路,又切中了一个人无论是安身立命,还是为政治国必须警戒的要害。我们就以“色欲”为例,从历史上略举几则正反事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为政者往往骑着欲念的“野马”跨越欲望的栅栏,甚至深陷欲望泥淖而不能自拔。总体而言,中国历代为政者的乱欲集中在贪色和贪财两个方面。“乱欲”如同蛆虫侵腐着为政者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如同粪臭污染着为政者的心灵以及国家环境,它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的大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失败的为政者多是因为贪财好色、荒淫糜烂。
中国的“淫史”应该从纣王写起,色欲狂商纣王,在“淫乱集团”中,可以称为最早的大头目了。商纣王认为天下所有的东西、人都是自己的。面对天下这么多东西、美女,纣王真有点应接不暇。他喜欢喝酒,与众臣美女日夜醉饮,竟然筑起酒池,可谓荒糜至极。他大肆搜刮人民的钱财,将大下奇异珍宝俱归己所有,并大建宫苑,将奇禽异兽放人其中,尽情享受。纣王还喜欢淫乐,让师涓创作淫荡迷魂的歌曲和舞蹈。更无耻的是,纣王让裸体男女在挂满肉条的园林中追逐嬉乐,彻夜如此。结果招惹了臣民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因荒淫过度而亡国亡身,也因此而留下千古恶名。在他之后,荒淫无度的帝王,不计其数。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宠幸不爱笑的褒姒,他使出全身解数,褒姒还是不笑。当时,幽王与各诸侯有言在先,倘使有贼寇入侵,便燃烽火为号,到时诸侯来兵救援。为得爱宠一笑,幽王竟无敌情而燃烽火,诸侯来到城下,见没有敌情,而是幽王戏耍他们,都十分气愤。而褒姒看到诸侯们像小孩似的被骗上当,破颜为笑。后来,真有了敌情,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仍以之为戏,都没有发兵。结果幽王被抓住,并被杀死在骊山之下,褒姒也被敌军俘去。周幽王为一女子竟以军情、社稷开玩笑,这真是“一笑倾国身亡”啊!
西汉时更始帝刘玄是个酒鬼,昼夜与美女在后宫饮宴。大臣有事要上奏他却醉得如烂泥不能召见,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就让侍中代坐帷账之后与大臣说话。刘玄还宠爱赵萌之女,一切事都交给赵萌处理,而赵萌则擅柄。如果谁说赵萌坏话,刘玄便拔剑刺杀他。刘玄还有个姓韩的夫人也是个酒鬼,如果她侍奉刘玄饮酒,谁有事奏请,她就大怒,说:“皇帝正与我饮酒,偏在这个时候拿着文书来喊叫!”往往将书案打碎,可见,刘玄因酒色误政到什么程度!后来,刘玄成了赤眉军的俘虏,被杀死了。
这些都是帝王荒淫无度而误政乱国的史实。其实从养生的观念看,荒淫无度会大伤元气,所以皇帝早夭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国,哪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如果要一丝不苟地认真对付起来,任谁也受不了。所以你不早死谁早死?春秋时,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国派名医医缓去诊视。医缓诊察了晋平公的病情后,告诉他:“你的病不能治愈了,这是因为接近女人而造成的。”晋平公问他:“难道女人不能接近吗?”医缓告诉他:“要节制。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出现灾害。”这话与庄子的意思是一致的。
中国历史上充斥着无数人欲横流的为政者,也涌现出不少超脱淫欲、贪婪的为政者。否则,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延续至今那是不可想像的。这些超脱世俗色淫的为政者既为国为民创建了举世瞩目的伟业,又留下千古美誉,同时还向世俗昭明:贪欲色欲是可以节制,甚至可以超脱的。
诸葛亮以丑女为妻。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自己为政的座右铭,因之其政绩十分突出。他生活也极为清朴,为了不因女色误政,他远女色,甘愿娶德才兼备的丑女为妻,在中国历史上传为美谈。
“乡巴佬”宋武帝戒女色。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一生“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他的衣服、被褥、居室都十分俭朴,很少宴请别人,尤其是宫女很少。他的住处是土屏风,用的是布灯笼,麻绳拂,所以子孙后代都讥笑他是“乡巴佬”。
康熙为政谨防女色诱惑。清世祖顺治帝因沉溺性爱早早就死去了,而圣祖康熙帝则不但不沉溺女色,而且采取一系列办法加以摆脱。如康熙到南方巡视,地方官以贡品形式献上7位美女,康熙虽收留了她们,但连看也没看一眼。宫中几个内府官员利用接近皇帝之便,献荐让皇帝动心的美女,非但没有得到宠信,反遭康熙冷眼相待,还把这些内臣处以不同的刑罚。可见,康熙为了防止女色诱惑心灵而十分警醒。为摆脱贪欲纠缠,从旅行、赛马、钓鱼、练武、读书、研习科学,寻求高尚的情趣。他出去旅行不带女人,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狩猎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康熙一生谨防女色,是开创“康乾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
这几位历史人物,位极天子、宰相,尽可随心所欲,然而他们能超脱世俗淫乱而一心为政,不仅为后人树立光辉典范,而且都创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再来看看“不为轩冕肆志”和苟且富贵者的悲喜剧。
君主赐美女,晏子不受。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子不仅政绩可与姜太公、管仲比肩,而且以其自身的美德著世。他俭朴清廉,颇能自守,尤其在戒色欲方面值得一提。有一次,齐景公在晏子家喝酒,看见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就对晏子说;“我有一个爱女,又年轻又美貌,你娶她做妻子吧。”晏子听到这话就离开席位非常自尊、严肃地说:“现在我的妻子的确又老又丑,但往昔我也曾看见她既年轻又美丽的样子。况且,一个女子在年轻美丽时把自己托付给你,即是为了防老到来。我怎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就这样,晏子把这提亲拒绝了。虽然在古代社会三妻六妾对一个男子来说非常平常,对位居宰相位的晏子更是不可指责,而晏子却只以自己老丑之妻为满足,以防女色误己误政误国,实罕有!连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也颇为赞叹地说:“我到死怕也赶不上晏子了。”而晏子对此语的回答颇值得深思:“赶上我没什么难的。俗话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对比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然其家淫侈”的管仲,晏子又有过之的地方。
朱元璋新说“长生不老”。朱元璋曾对宋濂说,从古到今的明君贤哲都知道天下难以守成,所以都避远女色,消除奢侈糜烂,就是为了天下安定。而后世有些不才的君主,认为天下安定,侈心纵欲,很少能善始善终的。秦始皇、汉武帝迷醉神仙、方术,以求长生不老,结果却一无所获。在我看来,人君果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害有益的事,使百姓安于田里,丰衣足食,繁荣兴旺,而人君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神仙了。功业永载史册,声名留于后世,这就是长生不老了。所以,“人能惩忿窒欲,养以中和,自可延年。有善足称,名垂不朽,虽死犹生”(《典故纪闻》卷二)。朱元璋不仅对“长生不老”做出辩证而深刻的分析和认识,而且他“治天下犹如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纷乱”的观点更令人称道。他曾对大臣说:“我每深居而想着天下的事情,不曾有一天自己安宁过,治天下犹如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纷乱。所以,只要遇到事情一定精心想过之后再行动,只害怕办事不当,以致产生奸弊,祸害百姓,所以我不敢有片刻的安逸。”在政治上,朱元璋杜绝宦官干预政治。他说:“我看到史书记载,汉唐末世,都是宦官败国,不可救药,总是为这事惋叹。宦官在人君身边,逐渐亲近,勤劳小心,开国承家不要用宦官小人,明智的君臣切切深戒。宦官在宫中,只能用他们供洒扫地传达旨令,怎能干预政事指挥军队呢?”所以朱元璋当政时,宦官只供驱使,不得参政。但到了英宗以后,宦官又开始得到重用,威势日重,王振、刘瑾、魏忠贤跋扈而不可一世,是明代政治极为黑暗的时期。朱元璋还主张勤政,他说:“自即位以来,我以勤政自勉,天还没有亮就临朝,吃饭后回宫,晚上躺在床上不能安心睡觉,披着衣服起来仰望天象,看到星星坠失,就忧虑警惕……我不是不想暂且安逸,只是害怕天命而不得不居安思危。我说这些活,恐怕你们为臣的认为天下没有事了,便想安逸享乐,大臣们情安,皇帝受挫,老百姓依赖什么呢?”朱元璋主张为政爱民,认为:“恐为治之心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废。从古先王为政,都以爱民为根本,但爱民却没有实心,那么老百姓一定不享有恩泽,这样,众心逆之,积虑甚多,国家想不危亡,难啊!我每想到这里,为这事警惕啊。”除了政事居安思危外,在军事上也是这样。他认为,打天下时,要胜不骄,安而思忧。大将军徐达等北征屡战屡胜,朱元璋即告诫他要“胜而能戒者,可以常胜。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夫屡胜之兵易骄”,“必须关防谨密,常若临敌,勿生懈怠,为人所乘。慎之慎之广再如,朱元璋认为,天下太平也不能“息兵偃武”。他强调:“夫当天下无虞之时,而常谨不虞之戒,武备不可一日而忘哉!”(《典故纪闻》卷二)当然,朱元璋并非说和平时代军队也要如战争年代那样整日操练,而认为“古代有用军队屯田的例子,没事了就耕种粮食,有事时则参加战斗,这样兵士得到补给自养,百姓不需要为之劳苦,这是长治久安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还常教育儿子们正德修身,具有忧患意识,如朱元璋对太子说:“公卿士庶人不修身齐家,那败落的只是一家一身,而天子则不仅败落一身一家,而是社稷不保,天下生灵百姓都要遭殃,这不是很可怕吗?这不是可戒醒的吗?”他还诫谕太子:“从古代开始,帝王忧患天下的,只是创业君主、中兴之王和守成贤君能做到。平常君主,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而始……如果一生怠心,那么危亡一定到来,可以不害怕吗?”朱元璋深知元朝统治者丧国的原因,也明白自己能获取天下的原因,在处理政事、军事、教子等方面都能居安思危,所以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百姓安定。但到朱元璋之后,尤其明代中、后期,统治者以享乐为本,不知居安思危,怠政、荒淫、无能、愚蠢的君主代代相传,这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能像他那样一生忧患,为政为国为民的缘故。
晏子、朱元璋位极宰相、天子,尽可随心所欲,然而他们能戒女色,而一心为政,不但个人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而且其卓绝的政绩也为历史称道。
历史上有晏子、朱元璋这一类“不为轩冕肆志”,流芳千古的贤臣明君,也有一旦轩冕在握就肆意纵欲,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国家灭亡的可怜虫!
志在“得天下绝色而妻之”的完颜亮。完颜亮是金朝第四个皇帝,他为人急躁、多疑、残忍。即位后大杀宗室,还杀死嫡母徒单太后。另外,完颜亮还荒淫无耻,即位后宫中美女数不胜数仍不满足,为得到更多美女,他大杀臣僚,将他们的妻妾据为己有,甚至叔母、众姐妹也要奸淫。完颜亮叔母阿懒是宗敏的妻子,被封为昭妃,宗本子莎鲁剌妻、宗固子胡里刺妻、胡失来妻,也相继被纳入宫内。许多血缘亲,甚至已婚配者,完颜亮完全不顾,一律纳人宫中,供自己淫乐,其淫荡事情真是罄竹难书。他甚至恬不知耻地对大臣高怀贞说:“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金史·高怀贞传》)然而,完颜亮结局很惨,在行军营账里被金兵用刀乱砍,而后用绳子勒死,并用衣巾裹尸烧成灰烬。这样一位在政治上曾有不少建树,但在生活上荒糜无度的帝王最后死在自己部的箭镝、利刃之下,难道不给后来的为政者留下意味深长的启发吗?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在这人欲横流的社会 再纯的女人也没人相信了
金钱社会。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好!为了平等的生活只看钱不看人。不过纯净女人还是有的。比较少,看你只拿方面纯了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人欲横流是什么意思?
【解释】:人欲:人的欲望嗜好;横流:泛滥的意思。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出自】:宋·陆九渊《语录》上:“后世人主不知学,人欲横流,安知天位非人君所可得而私?”【示例】:积疲若反极,反使~,一发而不可止。◎清·谭嗣同《仁学》第二十二章【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如果满意记得哦! 望~ 谢谢~~公益成语:gyjslw.com
7. 全球的三大预言是什么
人类假如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需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在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灭亡了的古代文化就足够了。——[德]西拉姆
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玛雅文明似乎是从天而降,经历了辉煌繁盛,又神秘消失。玛雅人掌握着精深的天文学知识、完善的历法系统、繁复的数学运算以及高度抽象的思维方式。其历法的精确与完善令人惊叹!
玛雅预言是建立在其历法基础上的,这种预言方式很象中国人用周易来推算。大体思想都是研究天体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变迁的对应关系。美国一位历史学家 Jose Arguelles博士以其毕生精力在研究着玛雅文明。在他的著作《玛雅效应》一书中对玛雅历有着详细的论述(原著: The Mayan Factor: Path Beyong Technology 1973年 由Bear&Company出) ,据称为“族尔金”的玛雅历记载,在银河季候中我们的太阳系正经历着一个历时五千二百多年的“大周期”(The Great Cycle)。时间是从公元前3113年起到公元2012年止。在这个“大周期”中,运动着的地球以及太阳系正在通过一束来自银河系核心的银河射线(Galatic Beam)。这束射线的横截面直径为5125地球年。换言之,地球通过这束射线需要5125年之久。
玛雅人相信,太阳系诸星体在经历完了这束银河射线作用下的“大周期”之后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玛雅人称这个变化为“与银河系同步”(Galatic Synchroniza-tion)。这个“大周期”一共分为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演化都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何西博士在他的著作《玛雅效应》中用了大量的图表来说明每一个阶段的演化情况,又把每一个阶段划分为二十个演化时期。每个时期历时约二十年。
从1992年到2012年这二十年的时期中,我们的地球已进入了“大周期”最后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玛雅人认为这是“与银河系同步”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他们称之为“地球更新期”(Earth Regeneration Period)。在这个时期中地球要完全达到净化(Earth Purification)。而“地球更新期”过后地球将走出银河射线的范围而进入“与银河系同步”的新阶段。何西博士还结合中国的《周易》和遗传密码等从不同角度上用了非常复杂的手法来探讨、解释这一天象所给与人类的启示。站在我们人类现有科学的基点上,以上这一切确实太不可思议。因为玛雅人说的也许是银河系的理,而我们的科技发展还没有突破太阳系,可真有点“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感觉。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是很渺小的,玛雅历所揭示的天象确实值得我们今天的人类予以认真地思考。
2012年12月31日将是玛雅人长历法(Long Count Calendar)中本次人类文明结束的日子。此后,人类将进入与本次文明毫无关系的一个全新的文明。在这一天(冬至:Winter Solstice),太阳将与银河系的黄道(Ecliptic)和赤道(Equator)所形成的交叉点完全重合(图1)。此时的太阳恰好落在银河系的缝隙中,或者说银河系“座落”在地球上,如同为地球开启了一扇“天门”(图2)。玛雅人没有提到什么原因使本次文明终结。有一点看来很明确,这个终结日并不意味着什么大劫难的到来,而是在暗示一种关于全人类在精神和意识方面的觉醒和转变 (Cosmic Awareness and Spiritual Transition),从而进入新的文明。公元755年,玛雅的一位僧侣预言:1991年以后,人类有两个重大事件要发生--人类的宇宙意识觉醒和地球的净化与再生。
根据玛雅历法,1992年是最后一个Baktun (第十三个) 的最后一个20年的第一年 (20年就是一个Unial,玛雅历法称这最后的20年为“地球更新期”)。在这个时期中,地球将会被净化,包括人心也会被净化(这与北美印第安人对现代的预言极为相似),腐败物要被剔除被淘汰,而好的健康的则将会被留下来并最终与银河系同步,这是神秘的玛雅历所揭示的银河季候运动的必然规律,它就象地球上的四季更替一样无可抗拒。那么,在玛雅历所说的从1992年到2012年这“大周期”的最后二十年中,地球如何发生“净化”又如何“更新”呢?玛雅人没有详细说明。玛雅人在他们的预言中也没有提到(或是没有保存下来)那给人类带来意识觉醒和净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他们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群断章不全的遗迹和深深的思考。
首先我们想一想什么叫“净化”。“净化”即是要剔除腐败的事物,保留健康的事物。看看今天的地球,从自然生态到人的思想道德都已沦落到腐败不堪的境地。由于人的自私,人的无休无止的贪婪,地球的自然环境已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已经到了危机重重的地步。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精神污染也同样是触目惊心,社会上各种腐败和社会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而且人人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崇尚物质的时代,现代人主要关心的是金钱、美女、肉欲、享乐、成就、力和地位。对此没有兴趣的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在生活浊流之中苦苦挣扎。人们对由此而带来的精神世界的崩溃已司空见惯,对邪恶、残暴、战争、灾难、瘟疫、饥饿、恐怖,和疯狂的社会乱象也渐趋麻木。很少人能意识到人类社会已在走向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在如此人欲横流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什么力量能净化地球呢?肯定不是靠政府和法律的强行管制。因为法律是人定的,是有漏洞的,违法者可以靠地位、关系和金钱逃脱惩罚。此外,法律只能制裁看得见的人的行为,而不可能约束看不见的人的内心,那么法律也只能够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而已。当然更不可能靠所谓科学的突破,因为正是科学使人类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和远离道德。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能使自然环境真正的纯净。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道路实际上是通过对自然不可逆的破坏来换取物质财富。而当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时,又试图通过科技来进行弥补,从而带来新的更难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看来,法律与科技这两个在社会与自然两方面为人类所依赖的手段都不能完成“净化”的过程。只有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净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这是法律和一切技术手段所不能达到的。那么会是什么呢,是宗教吗?也不象,因为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有宗教的信仰,但都不能阻止社会下滑到今天,又如何期待宗教能使已经滑下来的社会回升呢?
这种使人类道德回升的力量只能来自觉醒的人类,也就是说人类必须反思,而且一定是要有相当数量的。但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生存压力的社会,人类反思谈何容易!更不用说大批人共同参与反思!因为即便是有个别人想反思,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也是相当有限的。这或许可以净化个人,根本不可能起到“净化地球”的作用。 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对人类而言就如四季的更替一样无可抗拒。在许多其他预言和传说中也都讲到在历史的今天人类社会将发生一系列事情,如一场善恶之战,一场审判或其他类似的说法。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为什么恬淡少欲是安身之本?
人生于天地之间,断不了自然天性,“食色性也”,饮食和男女性爱就是人的一种天性,或者说一种本能。
饮食男女既然是人之自然天性,过分压抑、甚至消除它会违背人的本性,不可取。但同时又要看到,这两件东西又恰恰似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稍有不慎,会带来杀身之祸,灭顶之灾。我们不绝对地反对人们正常的吃饭、性爱,而是主张严肃人生,必须忍奢节欲,提醒人们对饮食男女不要过分贪求。精神修养要做到理性的、自觉的恬淡无欲,必须对个人心境中的嗜欲形态有清醒认识——做到“处静”与“守性”的统一。
保持寂静、平定的心理环境,不劳累精神,是庄子精神修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要“处静”即“恬淡无欲”,还必须“守性”。庄子认为,“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如同马之蹄可践霜雪,毛可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而奔是“马之真性”,水不杂则清是水之性一样,人的生理本然就是人之性。人的这种本性如果受到损伤,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就要被破坏,甚至要丧失。可见,“处静”是在心理上保持宁静,不为外界劳神,还必须依靠“守性”来维护生理之本然,避免疲损,而“扶席之上、饮食之间”就是守性的重要内容,这两条都把不住,势必损伤本性,伤及形体,危及健康,最后势必劳累精神,破坏宁静的心理,也就做不到“恬淡无欲”,无法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所谓精神修养也就无从谈起了。庄子主张对个人心境中的嗜欲形态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做到“处静”与“守性”相结合、相统一,可以说既道出了人们精神修养的必由之路,又切中了一个人无论是安身立命,还是为政治国必须警戒的要害。我们就以“色欲”为例,从历史上略举几则正反事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为政者往往骑着欲念的“野马”跨越欲望的栅栏,甚至深陷欲望泥淖而不能自拔。总体而言,中国历代为政者的乱欲集中在贪色和贪财两个方面。“乱欲”如同蛆虫侵腐着为政者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如同粪臭污染着为政者的心灵以及国家环境,它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的大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上失败的为政者多是因为贪财好色、荒淫糜烂。
中国的“淫史”应该从纣王写起,色欲狂商纣王,在“淫乱集团”中,可以称为最早的大头目了。商纣王认为天下所有的东西、人都是自己的。面对天下这么多东西、美女,纣王真有点应接不暇。他喜欢喝酒,与众臣美女日夜醉饮,竟然筑起酒池,可谓荒糜至极。他大肆搜刮人民的钱财,将大下奇异珍宝俱归己所有,并大建宫苑,将奇禽异兽放人其中,尽情享受。纣王还喜欢淫乐,让师涓创作淫荡迷魂的歌曲和舞蹈。更无耻的是,纣王让裸体男女在挂满肉条的园林中追逐嬉乐,彻夜如此。结果招惹了臣民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因荒淫过度而亡国亡身,也因此而留下千古恶名。在他之后,荒淫无度的帝王,不计其数。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宠幸不爱笑的褒姒,他使出全身解数,褒姒还是不笑。当时,幽王与各诸侯有言在先,倘使有贼寇入侵,便燃烽火为号,到时诸侯来兵救援。为得爱宠一笑,幽王竟无敌情而燃烽火,诸侯来到城下,见没有敌情,而是幽王戏耍他们,都十分气愤。而褒姒看到诸侯们像小孩似的被骗上当,破颜为笑。后来,真有了敌情,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仍以之为戏,都没有发兵。结果幽王被抓住,并被杀死在骊山之下,褒姒也被敌军俘去。周幽王为一女子竟以军情、社稷开玩笑,这真是“一笑倾国身亡”啊!
西汉时更始帝刘玄是个酒鬼,昼夜与美女在后宫饮宴。大臣有事要上奏他却醉得如烂泥不能召见,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就让侍中代坐帷账之后与大臣说话。刘玄还宠爱赵萌之女,一切事都交给赵萌处理,而赵萌则擅柄。如果谁说赵萌坏话,刘玄便拔剑刺杀他。刘玄还有个姓韩的夫人也是个酒鬼,如果她侍奉刘玄饮酒,谁有事奏请,她就大怒,说:“皇帝正与我饮酒,偏在这个时候拿着文书来喊叫!”往往将书案打碎,可见,刘玄因酒色误政到什么程度!后来,刘玄成了赤眉军的俘虏,被杀死了。
这些都是帝王荒淫无度而误政乱国的史实。其实从养生的观念看,荒淫无度会大伤元气,所以皇帝早夭是很有道理的。在中国,哪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如果要一丝不苟地认真对付起来,任谁也受不了。所以你不早死谁早死?春秋时,晋平公患病,向秦国求医。秦国派名医医缓去诊视。医缓诊察了晋平公的病情后,告诉他:“你的病不能治愈了,这是因为接近女人而造成的。”晋平公问他:“难道女人不能接近吗?”医缓告诉他:“要节制。任何事物都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出现灾害。”这话与庄子的意思是一致的。
中国历史上充斥着无数人欲横流的为政者,也涌现出不少超脱淫欲、贪婪的为政者。否则,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延续至今那是不可想像的。这些超脱世俗色淫的为政者既为国为民创建了举世瞩目的伟业,又留下千古美誉,同时还向世俗昭明:贪欲色欲是可以节制,甚至可以超脱的。
诸葛亮以丑女为妻。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自己为政的座右铭,因之其政绩十分突出。他生活也极为清朴,为了不因女色误政,他远女色,甘愿娶德才兼备的丑女为妻,在中国历史上传为美谈。
“乡巴佬”宋武帝戒女色。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一生“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他的衣服、被褥、居室都十分俭朴,很少宴请别人,尤其是宫女很少。他的住处是土屏风,用的是布灯笼,麻绳拂,所以子孙后代都讥笑他是“乡巴佬”。
康熙为政谨防女色诱惑。清世祖顺治帝因沉溺性爱早早就死去了,而圣祖康熙帝则不但不沉溺女色,而且采取一系列办法加以摆脱。如康熙到南方巡视,地方官以贡品形式献上7位美女,康熙虽收留了她们,但连看也没看一眼。宫中几个内府官员利用接近皇帝之便,献荐让皇帝动心的美女,非但没有得到宠信,反遭康熙冷眼相待,还把这些内臣处以不同的刑罚。可见,康熙为了防止女色诱惑心灵而十分警醒。为摆脱贪欲纠缠,从旅行、赛马、钓鱼、练武、读书、研习科学,寻求高尚的情趣。他出去旅行不带女人,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狩猎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去。康熙一生谨防女色,是开创“康乾盛世”局面的重要原因。
这几位历史人物,位极天子、宰相,尽可随心所欲,然而他们能超脱世俗淫乱而一心为政,不仅为后人树立光辉典范,而且都创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再来看看“不为轩冕肆志”和苟且富贵者的悲喜剧。
君主赐美女,晏子不受。春秋时齐国宰相晏子不仅政绩可与姜太公、管仲比肩,而且以其自身的美德著世。他俭朴清廉,颇能自守,尤其在戒色欲方面值得一提。有一次,齐景公在晏子家喝酒,看见晏子的妻子又老又丑,就对晏子说;“我有一个爱女,又年轻又美貌,你娶她做妻子吧。”晏子听到这话就离开席位非常自尊、严肃地说:“现在我的妻子的确又老又丑,但往昔我也曾看见她既年轻又美丽的样子。况且,一个女子在年轻美丽时把自己托付给你,即是为了防老到来。我怎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就这样,晏子把这提亲拒绝了。虽然在古代社会三妻六妾对一个男子来说非常平常,对位居宰相位的晏子更是不可指责,而晏子却只以自己老丑之妻为满足,以防女色误己误政误国,实罕有!连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也颇为赞叹地说:“我到死怕也赶不上晏子了。”而晏子对此语的回答颇值得深思:“赶上我没什么难的。俗话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对比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然其家淫侈”的管仲,晏子又有过之的地方。
朱元璋新说“长生不老”。朱元璋曾对宋濂说,从古到今的明君贤哲都知道天下难以守成,所以都避远女色,消除奢侈糜烂,就是为了天下安定。而后世有些不才的君主,认为天下安定,侈心纵欲,很少能善始善终的。秦始皇、汉武帝迷醉神仙、方术,以求长生不老,结果却一无所获。在我看来,人君果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害有益的事,使百姓安于田里,丰衣足食,繁荣兴旺,而人君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神仙了。功业永载史册,声名留于后世,这就是长生不老了。所以,“人能惩忿窒欲,养以中和,自可延年。有善足称,名垂不朽,虽死犹生”(《典故纪闻》卷二)。朱元璋不仅对“长生不老”做出辩证而深刻的分析和认识,而且他“治天下犹如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纷乱”的观点更令人称道。他曾对大臣说:“我每深居而想着天下的事情,不曾有一天自己安宁过,治天下犹如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纷乱。所以,只要遇到事情一定精心想过之后再行动,只害怕办事不当,以致产生奸弊,祸害百姓,所以我不敢有片刻的安逸。”在政治上,朱元璋杜绝宦官干预政治。他说:“我看到史书记载,汉唐末世,都是宦官败国,不可救药,总是为这事惋叹。宦官在人君身边,逐渐亲近,勤劳小心,开国承家不要用宦官小人,明智的君臣切切深戒。宦官在宫中,只能用他们供洒扫地传达旨令,怎能干预政事指挥军队呢?”所以朱元璋当政时,宦官只供驱使,不得参政。但到了英宗以后,宦官又开始得到重用,威势日重,王振、刘瑾、魏忠贤跋扈而不可一世,是明代政治极为黑暗的时期。朱元璋还主张勤政,他说:“自即位以来,我以勤政自勉,天还没有亮就临朝,吃饭后回宫,晚上躺在床上不能安心睡觉,披着衣服起来仰望天象,看到星星坠失,就忧虑警惕……我不是不想暂且安逸,只是害怕天命而不得不居安思危。我说这些活,恐怕你们为臣的认为天下没有事了,便想安逸享乐,大臣们情安,皇帝受挫,老百姓依赖什么呢?”朱元璋主张为政爱民,认为:“恐为治之心懈也,懈心一生,百事皆废。从古先王为政,都以爱民为根本,但爱民却没有实心,那么老百姓一定不享有恩泽,这样,众心逆之,积虑甚多,国家想不危亡,难啊!我每想到这里,为这事警惕啊。”除了政事居安思危外,在军事上也是这样。他认为,打天下时,要胜不骄,安而思忧。大将军徐达等北征屡战屡胜,朱元璋即告诫他要“胜而能戒者,可以常胜。安而能警者,可以常安。”“夫屡胜之兵易骄”,“必须关防谨密,常若临敌,勿生懈怠,为人所乘。慎之慎之广再如,朱元璋认为,天下太平也不能“息兵偃武”。他强调:“夫当天下无虞之时,而常谨不虞之戒,武备不可一日而忘哉!”(《典故纪闻》卷二)当然,朱元璋并非说和平时代军队也要如战争年代那样整日操练,而认为“古代有用军队屯田的例子,没事了就耕种粮食,有事时则参加战斗,这样兵士得到补给自养,百姓不需要为之劳苦,这是长治久安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还常教育儿子们正德修身,具有忧患意识,如朱元璋对太子说:“公卿士庶人不修身齐家,那败落的只是一家一身,而天子则不仅败落一身一家,而是社稷不保,天下生灵百姓都要遭殃,这不是很可怕吗?这不是可戒醒的吗?”他还诫谕太子:“从古代开始,帝王忧患天下的,只是创业君主、中兴之王和守成贤君能做到。平常君主,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而始……如果一生怠心,那么危亡一定到来,可以不害怕吗?”朱元璋深知元朝统治者丧国的原因,也明白自己能获取天下的原因,在处理政事、军事、教子等方面都能居安思危,所以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百姓安定。但到朱元璋之后,尤其明代中、后期,统治者以享乐为本,不知居安思危,怠政、荒淫、无能、愚蠢的君主代代相传,这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不能像他那样一生忧患,为政为国为民的缘故。
晏子、朱元璋位极宰相、天子,尽可随心所欲,然而他们能戒女色,而一心为政,不但个人为后人树立了典范,而且其卓绝的政绩也为历史称道。
历史上有晏子、朱元璋这一类“不为轩冕肆志”,流芳千古的贤臣明君,也有一旦轩冕在握就肆意纵欲,最终导致身败名裂,国家灭亡的可怜虫!
志在“得天下绝色而妻之”的完颜亮。完颜亮是金朝第四个皇帝,他为人急躁、多疑、残忍。即位后大杀宗室,还杀死嫡母徒单太后。另外,完颜亮还荒淫无耻,即位后宫中美女数不胜数仍不满足,为得到更多美女,他大杀臣僚,将他们的妻妾据为己有,甚至叔母、众姐妹也要奸淫。完颜亮叔母阿懒是宗敏的妻子,被封为昭妃,宗本子莎鲁剌妻、宗固子胡里刺妻、胡失来妻,也相继被纳入宫内。许多血缘亲,甚至已婚配者,完颜亮完全不顾,一律纳人宫中,供自己淫乐,其淫荡事情真是罄竹难书。他甚至恬不知耻地对大臣高怀贞说:“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金史·高怀贞传》)然而,完颜亮结局很惨,在行军营账里被金兵用刀乱砍,而后用绳子勒死,并用衣巾裹尸烧成灰烬。这样一位在政治上曾有不少建树,但在生活上荒糜无度的帝王最后死在自己部的箭镝、利刃之下,难道不给后来的为政者留下意味深长的启发吗?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在这人欲横流的社会 再纯的女人也没人相信了
金钱社会。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好!为了平等的生活只看钱不看人。不过纯净女人还是有的。比较少,看你只拿方面纯了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2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