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不”的成语「罚不及嗣」
成语“罚不及嗣”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罰不及嗣成语读音:fá bù jí sì
成语简拼:FBJS
成语注音:ㄈㄚˊ ㄅㄨˋ ㄐ一ˊ ㄙ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罚弗及嗣
成语出处:《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
成语用法:罚不及嗣作宾语、定语;用于处罚等。
成语“罚不及嗣”的扩展资料
1. 诞下子嗣是成语吗?诞下子嗣不是成语。【成语】: 罚不及嗣 嗣的成语里接近是:【拼音】: fá bù jí sì【解释】: 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成语?什么问题
【鞭不及腹】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防不及防】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罚不及嗣】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罚不及众】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急不及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同“急不可待”. 【鸡不及凤】鸡赶不上凤凰.比喻儿子不如父亲. 【虑不及远】远:长远.老虎不到长远.形容目光短浅. 【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衣不及带】衣:穿衣服;带:腰带.穿衣服来不及把腰带系上.形容时间仓促,装束不整. 【言不及私】言谈之中不涉及个人私事.比喻为官忠心,一心为国. 【言不及行】指言行不一.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骤不及防】指事情来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备. 【罪不及孥】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鼌不及夕】早晨不能顾及晚上.形容处境危急. 【朝不及夕】形容情况危急.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不☆☆的词语 迫不及待这样的
辞不达义
辞不达意
辞不获命
辞不意逮
猝不及防
道不掇遗
道不举遗
道不拾遗
道不相谋
得不补失
得不偿丧
得不偿失
得不酬失
敌不可假
敌不可纵
地不爱宝
动不失时
读不舍手
对不起
恶不去善
恩不放债
耳不离腮
耳不旁听
耳不忍闻
罚不当罪
罚不及嗣
罚不及众
罚不责众
法不阿贵
法不容情
法不徇情
防不及防
防不胜防
奋不顾命
奋不顾身
奋不顾生
奋不虑身
忿不顾身
愤不顾身
愤不欲生
风不鸣条
锋不可当
肤不生毛
福不徒来
福不盈眦
盖不由己
概不由己
赶不上趟
敢不承命
敢不如命
敢不听命
敢不唯命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文言文翻译:《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用刑法来制止刑罚,刑典时轻时重。处罚罪人不涉及到他们的后代,自古就有明文规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隋炀帝三下扬州有何风流韵事
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
史书记载,隋炀帝有个妹妹叫杨琼,十分美丽。无耻的隋炀帝居然打起了妹妹的歪主意,但杨琼坚决不从,羞愤自尽。
隋炀帝为掩盖真相,把妹妹的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杨琼埋葬的地方,长出了一株奇异的花卉,开出了几十朵盘子大的花朵,颜色洁白如玉,花团锦簇,花香人。
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花,便称之为“琼花”。隋炀帝闻讯来看,花迅即凋落。隋炀帝大怒,用剑砍树。奇怪的是,隋炀帝死后第二年,琼花老根上又长出了新枝。
扩展资料:
隋炀帝的政治成绩
1、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2、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3、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4、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含罚的成语
我帮您查成语字典的~龚行天罚 奉天之命进行惩罚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罚不责众 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 罚一劝百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恭行天罚 奉天之命进行惩罚。古以称天子用兵。 蒲鞭之罚 比喻对下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 赏罚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奖罚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绝不含糊 明罚敕法 罚:刑罚;敕:整饬。严明刑罚,整顿法度。 赏罚不明 赏罚不清楚不明白。该奖赏的不奖赏,该惩罚的不惩罚。 赏罚信明 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 同“赏罚分明”。 赏高罚下 见“赏功罚罪”。 赏功罚罪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劳罚罪 见“赏功罚罪”。 赏善罚恶 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善罚否 见“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贤罚暴 犹赏善罚恶。 赏信罚必 谓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赏信罚明 同“赏罚分明”。 信赏必罚 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以毁为罚 根据人们的非毁给以惩罚。参见“以誉为赏”。 陟罚臧否 赏罚褒贬。 二罪俱罚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敬酒不吃吃罚酒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什么不什么成语
【傲不可长】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敖不可长】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爱不忍释】释:放下。对所喜欢的物品,爱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安不忘虞】虞:忧患。安定太平的时候不能忘记潜伏着的忧患。
【兵不逼好】兵:指出兵作战;逼:威胁;好:指友好的国家。不出兵威胁友好的国家。
【拔不出脚】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
【拔不出腿】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
【逼不得已】指迫不得已。
【百不得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百不当一】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必不得已】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踣不复振】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百不获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鞭不及腹】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暴不肖人】暴:凶暴;不肖:不贤。凶暴而不贤的人。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百不一存】犹言无一宽免。
【百不一贷】贷:饶恕,宽免。无一宽免
【兵不由将】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兵不厌】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同“兵不厌诈”。
【百不一爽】爽:失,差。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
【百不一遇】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悲不自胜】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达意】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词不达意】词:言词;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获命】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臭不可当】当:承受。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财不露白】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唇不离腮】比喻关系亲近,经常待在一起。
【秤不离砣】秤和砣是一整套衡器。比喻事物之间有连带关系或关系亲密。
【惨不忍睹】睹:看。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
【惨不忍闻】闻:听。凄惨得叫人不忍心听。
【惨不忍言】不忍心把悲惨情形说出口。
【词不悉心】悉:尽,全。言词不能完全表达心意。
【辞不意逮】逮:达到。言辞不能把思想确切表达出来。
【沉不住气】易激动,遇事保持不了冷静镇定。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地不爱宝】爱:吝惜。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多指地下有文物出土。
【得不补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得不偿失】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得不偿丧】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得不酬失】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同“得不偿失”。
【道不掇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道不举遗】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同“道不拾遗”。
【敌不可假】指不可宽容敌人。
【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动不失时】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道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不相谋】指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恩不放债】对亲人不宜放债。意指免因钱财交往而致发生怨怼。恩,指亲人。
【耳不离腮】两种关系十分接近、亲密。
【耳不旁听】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神情十分注的样子。
【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法不阿贵】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奋不顾命】犹奋不顾身。
【奋不顾生】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指勇往直前,不顾个人安危。
【忿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同“奋不顾身”。
【愤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自身安危。
【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防不及防】防:防备。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罚不及嗣】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罚不及众】罚:惩罚;及:到达;众:大众。指处罚只对小部分人,不会处罚大众。
【昂昂不动】昂昂:大模大样地。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
【按兵不动】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按兵不举】犹按兵不动。
【爱博不】:一,注。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一。
【爱答不理】不爱答理。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按甲不出】使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同“按甲不动”。
【按甲不动】甲:铠甲,古代战士的护身衣,引申为甲士,借指军队。使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暧昧不明】暧昧:含糊,不清楚。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形容态度不明朗,关系不鲜明。
【傲慢不逊】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爱理不理】不爱答理。比喻对人冷漠,没礼貌
【按捺不下】按捺:抑制,忍耐。无法抑制。
【按纳不下】按纳:抑制,忍耐。无法抑制。多指心里忍耐不住,情绪急躁或忧虑。
【按纳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按捺不住】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暗室不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暗室不欺】据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载,卫大夫蘧伯玉仁智敬上,夜间乘车过卫灵公阙,按照礼制下公门,式路马,不以暗昧废礼。后因以“暗室不欺”谓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参见“不欺暗室”。
【凹凸不平】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
【不卑不亢】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百败不折】折:屈服。即使失败100次也绝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
【并存不悖】指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不偢不倸】①犹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揪不睬】指不理睬。
【不瞅不睬】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态度冷淡。
【把持不定】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半痴不颠】痴:呆傻;颠:同“癫”,疯癫。装疯卖傻的意思。
【不茶不饭】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匕鬯不惊】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边尘不惊】比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鞭长不及】指力所不能及。
【不存不济】指支持不住,受不住。
【不痴不聋】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半筹不纳】筹:古代计算工具,引伸为计策;纳:缴纳。半条计策也拿不出来。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雌不雄】犹不阴不阳。指态度暧昧。
【不藏不掖】指毫无保留。
【把持不住】把:掌握。指意志比较薄弱,把握或控制不住自己
【不次不宠】不次:不按寻常的次序。超越常规的恩宠。指特殊的恩宠。
【半懂不懂】不十分懂。
【不得不尔】尔:如此。不得不这样。表示为环境所迫或有难言之隐而无可奈何。
【不毒不发】指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半低不高】中等;不高不矮。
【变动不居】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
【宝刀不老】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抱打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百读不厌】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不当不正】不: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表示端端正正。
【包而不办】包:包揽。把事情包揽下来却不办理。
【比而不党】比:亲近;党:偏私。亲近而不偏私。
【博而不精】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避而不谈】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备而不用】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抱负不凡】抱负:远大的志向。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丰不俭】指不奢不俭,多少合宜。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不逢不若】逢:迎合;若:顺从。不迎合,不顺从。
【不丰不杀】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不公不法】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行为。
【半间不界】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不尴不尬】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不管不顾】指对人不照料。也指举动莽撞,不顾别人。
【不干不净】指不洁净,肮脏。也指因忌讳而感觉不洁净。也可形容语言不文明。
【不干不浄】1.指粗俗,下流。 2.淫乱的婉词。
【不古不今】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瞽不聋】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敝盖不弃】指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
【不轨不物】轨:轨道,引申为法规;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规和不合乎法则。
【变幻不测】指变化无常,无法预测。
【变化不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白黑不分】比喻清浊混乱,是非不明。
【不哼不哈】不言语,该说而不说。
【不好不坏】既不值得称赞,也不值得责备的。过得去的,中等的。
【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变化不穷】指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不荤不素】指不上不下。
【不揪不采】指不理睬。
【不揪不采】指不理睬。
【不矜不伐】矜、伐:自夸自大。不自经为了不起,不为自己吹嘘。形容谦逊。
【不今不古】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形容有罪的成语有哪些
【出入人罪】: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戴罪图功】:戴罪:身负重责;图:谋取。指有罪之人立功,争取减免罪行。
【吊民伐罪】: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罚不及嗣】:罚:惩罚;及: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罚弗及嗣】:罚:惩罚;弗及:不连累;嗣:后世,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株连他的子孙。
【奉辞伐罪】: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奉辞罚罪】: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
【瓜蔓】: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
【鲧殛禹兴】:鲧:古人名,禹的父亲;殛:杀死;禹兴:禹治水成功,并得到帝位。鲧治水无功被杀,其子禹治水成功。比喻一人有罪不能株连亲。
【僭赏滥刑】: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转祸于无辜的人。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累及无辜】:累:带累,使受害。辜:罪。使受牵连;连累到没有罪过的人。
【匹夫无罪】: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没有罪过的。
【戕害不辜】:戕:杀害;辜:罪过。杀害或伤害没有罪过的人。
【屈打成招】:屈:冤枉;招:招供。指无罪的人冤枉受刑,被迫招认有罪。
【赏信必罚】: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赦事诛意】:赦:赦免;事:指罪恶事实;诛:惩罚;意:指不良意图。赦免有罪的人而惩罚只是图谋不轨却并无具体行动的人。
【深文罗织】:深文: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罗织:虚构种种罪名,对无辜者加以诬陷。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死有余责】:指虽死尚有罪责。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是什么意思?
刘备我在关外得以见到您,后来天各一方,无法赶去侍奉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不及 成语两个
【鞭长不及】指力所不能及。
【措手不及】措手:着手处理。来不及动手应付。指事出意外,一时无法对付。
【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后悔不及】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悔之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
【马尘不及】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力所不及】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如恐不及】及:追上,赶上。就象怕追赶不上。
【望尘不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同“望尘莫及”。
【无所不及】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学如不及】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追悔不及】悔恨过去的往事,却已无法挽回了。
【诈奸不及】犹言十分奸诈。
【追驷不及】驷: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已来不及追赶上飞奔的马车。比喻话说出去了再无法收回。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向者,尊父曹侯,实因张闿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
我刘备自从在虎牢关外邂逅你曹阿瞒,之后天各一方,没有亲近。之前,尔父曹公实际上是因张闿不仁,私自下手,以致被害,并不是徐州刺史陶谦的过错。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含义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思是:在处理两可的疑难案件时,宁可偏宽不依常法,也不能错杀无辜。
这是夏朝出现的刑法原则,舜帝时的刑官皋陶执法时奉行的原则。西周时期为保证适用法律的谨慎,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难案件,都采取了从轻处断或赦免的办法。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自先秦诸子的《尚书·大禹谟》。
节选原文: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译文:
皋陶说:“帝德无失误。简约治民,宽缓御众;刑罚不及于子孙,奖赏施及后代;宽宥过失不论罪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问罪多小;罪可疑时从轻,功可疑时从重;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肯自己陷于不常的罪。帝爱生命的美意,合于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
扩展资料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大禹谟》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远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
古代刑法和礼治的原则
奴隶主阶级在运用法和礼进行统治时总结出一些原则,从这些原则中可以看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尚书·大禹谟》中提出了四个原则,即:施用刑罚限于本人,不株连子孙;过失犯罪虽然后果严重,也可以从宽;故意犯罪虽然轻微,也要加刑;犯罪情节有疑点的,处刑时要从轻。
《尚书·吕刑》中有:宽严适中;刑罚世轻世重;以情定罪;疑罪赦免等定罪量刑的原则。“宽严适中”是说定罪量刑要中正,不偏不倚,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刑罚世轻世重”,又叫时轻时重,是说适用刑罚要有灵活性,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以情定罪”,是说犯了重罪,但于过失,可以适用轻刑、减刑处罚;虽然犯的是轻罪,但如果是故意犯罪,则要适用重刑,加等处罚。“疑罪赦免”,是说对于疑难案件或一时搞不清楚的案件,要降级处分,或免予刑事处分。
还有一条具体原则:“刑疑赦,从罚;罚疑赦,从免”,意思是说,处五刑有可疑者,可减等按“五罚”处理。“五罚”指出钱赎罪的五等:100锾、200锾、500锾、1000锾。如果按五罚处理仍有可疑者,则可予以赦免。
西周统治者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宗法伦理道德看作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规范,把违反宗法伦理的行为看作是严重犯罪,处以严厉的刑罚。例如,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因此,复仇被视为孝道而得到认可。按照《周礼》规定,要报仇的人,只要到有关官吏那里登记仇人的姓名,将仇人杀死便可以无罪。
西周时还提出宗法伦理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明德慎罚”,“礼主刑辅”等原则。
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公开的奴隶主阶级特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礼不下庶人”,是说礼主要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周礼中所规定的各种特,只有奴隶主贵族有享用,奴隶和平民都无享受,不得僭越。如有越礼行为,便构成严重犯罪。这里不是说庶民不受礼的约束。在婚姻、丧祭等方面的礼仪,庶民也要遵守。
“刑不上大夫”,是说刑法锋芒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000条刑律,不设大夫犯罪的条目。当然,并不是说贵族犯罪不用刑罚。当贵族背离宗法制度,僭越礼仪,犯上作乱,犯了危及王室安全的重大罪行时,也要严厉惩处。在周代,违礼即违法,失礼要入刑。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违礼的贵族也要加以刑罚制裁。
不过,贵族在受刑罚制裁时享有种种特。例如,死刑不公开执行,或让犯法贵族本人在隐秘处自杀;不处宫刑;受朝廷册封的贵族及其妻子,所谓“命夫命妇”,不必亲自到庭受审,可以派人代理,等等。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法基本原则指导下,奴隶主贵族和平民犯罪,实行同罪异罚的不平等对待。
所谓“明德慎罚”,是西周奴隶主阶级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的较为进步的法治原则。他们认识到光靠神已不能维持和巩固政,一味镇压也行不通,因此提出“明德慎罚”的原则。“明德”,指尚德,注重德教,对犯罪者要实行宽缓的政策,他们认为,有德者才能得天命,无德者必将失天命,导致亡国亡身。这是由“王神授”的思想发展为“以德配天”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慎罚”,是指对刑罚的适用要采取审慎的政策。例如,“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周礼·大司寇职》),就是说,要根据各地治乱的不同情况来决定采用刑罚的轻、重。又如,对疑难的案件,必须核实案情,做到判决有根据。实际上,“明德慎罚”就是教化和镇压相结合,实行软硬兼施的两手进行统治。
“礼主刑辅”,是西周统治者为预防犯罪提出的一条原则。他们认为,刑是消极的规范,作用在“禁于已然”,惩罚已经发生的犯罪;礼是积极的规范,作用在“禁于未然”,预防犯罪的发生。比如,大兴婚姻的礼仪,可以防止淫佚罪;实行丧葬的礼仪,可以防止不孝罪;大讲朝聘的礼仪,可以防止犯上作乱罪。
周代的各项礼治原则,可以概括为礼主刑辅,以礼率刑。他们认为,按礼祭祀天地、祖先,在社会上施行礼教,叫有德。所以,礼主刑辅,也可称为德主刑辅。这条原则对后世的立法和整个古代法制、法律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3. 第二个字是不的成语有那些
爱不忍释
爱不释手
安不忘危
安不忘虞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敖不可长
傲不可长
拔不出脚
拔不出腿
百不当一
百不得一
百不获一
百不失一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
百不一爽
百不一遇
败不旋踵
抱不平
暴不肖人
卑不足道
悲不自胜
逼不得已
必不得已
必不可少
必不挠北
鞭不及腹
兵不逼好
兵不接刃
兵不污刃
兵不雪刃
兵不血刃
兵不厌
兵不厌诈
兵不由将
踣不复振
才不半古,功已倍之
财不露白
惨不忍睹
惨不忍闻
惨不忍言
蝉不知雪
朝不保暮
朝不保夕
朝不及夕
朝不继夕
朝不虑夕
朝不谋夕
朝不图夕
沉不住气
秤不离砣
吃不了兜着走
臭不可当
臭不可闻
唇不离腮
词不达意
词不逮理
词不逮意
词不悉心
辞不达义
辞不达意
辞不获命
辞不意逮
猝不及防
道不掇遗
道不举遗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不相谋
得不补失
得不偿丧
得不偿失
得不酬失
敌不可假
敌不可纵
地不爱宝
貂不足,狗尾续
动不失时
读不舍手
对不起
恶不去善
恩不放债
耳不离腮
耳不旁听
耳不忍闻
罚不当罪
罚不及嗣
罚不及众
罚不责众
法不阿贵
法不传六耳
法不容情
法不徇情
防不及防
防不胜防
奋不顾命
奋不顾身
奋不顾生
奋不虑身
忿不顾身
愤不顾身
愤不欲生
风不鸣条
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锋不可当
肤不生毛
扶不起的阿斗
福不徒来
福不盈眦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盖不由己
概不由己
赶不上趟
敢不承命
敢不如命
敢不听命
敢不唯命
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凑,低不就
高不凑低不就
高不辏,低不就
高不辏低不就
高不可登
高不可攀
格不相入
各不为礼
各不相谋
各不相让
各不相下
公不离婆
功不补患
功不成,名不就
功不唐捐
供不应求
固不可彻
寡不敌众
寡不胜众
官不威,牙爪威
官不威,爪牙威
官不易方
贵不可言
贵不凌贱
贵不期骄
贵不召骄
果不其然
海不波溢
海不扬波
汗不敢出
毫不迟疑
毫不动摇
毫不关心
毫不含糊
毫不讳言
毫不介怀
毫不介意
毫不经意
毫不利己,门利人
毫不留情
毫不相干
毫不犹豫
毫不在乎
毫不在意
合不拢嘴
河不出图
黑不溜秋
恨不相逢未嫁时
红不棱登
后不僭先
后不为例
呼不给吸
狐不二雄
虎不食儿
互不相容
花不棱登
花不迷人人自迷
华不再扬
话不投机
话不投机半句多
话不相投
话不虚传
话不在行
缓不济急
慌不择路
灰不喇唧
灰不溜丢
悔不当初
毁不灭性
毁不危身
魂不负体
魂不附体
魂不赴体
魂不守舍
魂不守宅
魂不著体
魂不着体
活不活,死不死
祸不单行
祸不反踵
祸不妄至
祸不旋踵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4. 成语 罚不及嗣 的出处?
罚不及嗣fá bù jí sì 词典解释 [成语解释] 嗣:后嗣,子孙。惩罚有罪的人不能株连他的子孙 [典故出处]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以轻。” [ 近义词 ] 罚弗及嗣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褒义词 [语法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罚等 [成语结构] 主谓式 [产生年代] 古代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