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言长()”「五言长城」

2024年02月29日成语大全199

成语“五言长城”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ǔ yán cháng chéng
成语简拼:WYCC
成语注音:ㄨˇ 一ㄢˊ ㄔㄤˊ ㄔㄥ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成语用法:五言长城作宾语、定语;指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成语“五言长城”的扩展资料

1. 五言长城是什么意思
五言长城释义: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七绝圣手,五言长城分别指哪两位唐代诗人?
七绝圣手——王昌龄;五言长城——刘长卿。
1、王昌龄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2、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
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扩展资料
1、王昌龄——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2、刘长卿——工于五言
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少居嵩山读书,后移家来鄱阳最久。开元二十一年徐征榜及第。至德中,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转运留后。观察使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为辩之者,量移睦州司马。&l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五言长城是谁?
出处《新唐书·隐逸传·秦系》:“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唐代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称“五言长城”,意思是说他人难以胜过。当时有位年长的隐居之人秦系与他关系极好,两人常常以诗相赠答。有一天,一位朋友读了秦系应答刘长卿的五言诗之后,感到他们的诗各有特点,不相上下,便打趣地说:“长卿自以为是五言长城,坚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队从侧面发起了进攻。虽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减壮年,还真够长卿抵挡一阵的。”
公益成语:gyjslw.com
4. 被称为“五言长城”的唐代诗人是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公益成语:gyjslw.com
5. 谁被称为五言长城?
当然是刘长卿。唐代诗人刘长卿擅长五言诗,号称“五言长城”,意思是说他人难以胜过。当时有位年长的隐居之人秦系与他关系极好,两人常常以诗相赠答。有一天,一位朋友读了秦系应答刘长卿的五言诗之后,感到他们的诗各有特点,不相上下,便打趣地说:“长卿自以为是五言长城,坚不可摧,而秦系率部队从侧面发起了进攻。虽然他人老了,但威力不减壮年,还真够长卿抵挡一阵的。”
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五言长城 什么意思
五言长城 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
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2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