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见肘」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2024年03月02日成语故事35

“捉襟见肘”的成语故事:

  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饭,十年也没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带就会断,整一整衣襟胳臂肘就会露出来,可他高唱《商颂》的声音充塞天地之间,象敲响的钟磬。   鲁国国君派人去给他赠送采邑,对他说:“请用采邑的收入做件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又去了,曾子还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先生您向国君要求的,而是国君要奉送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接受的人往往害怕赠送的人,赠送的人往往对接受的人表现出骄纵,能不能使国君赠给我采邑而对我不骄纵,我很担心这一点啊 !”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
解释】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十分穷困。
  【字意】襟:衣襟;肘: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非常贫困。在现代汉语中,捉襟见肘可比喻成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有时还指某件事物的不完善。
  【示例】
1、邹韬奋《被关在门外的教职员》:“也许因为力量的限制,致有~的情形。”2、
平时所过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3、“曾子捉襟见肘,纳履决踵,贫不胜言。
”★明·程允升《幼学琼林·贫富》
  【近义词】
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
入不敷出
  【反义词】
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魏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一些字怎么解释
【成语】:捉襟见肘【拼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解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与“相形见绌”的区别?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怎么解释
就是拉了拉衣服,然后就露出了手臂手肘。一般都是表示穿着破烂,忙不过来,顾不过来全面的。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的意义。
【解释】: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出自】:《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示例】:平时所过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 ◎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意思是什么
【成语】 捉襟见肘 【读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 【解释】衣服破烂,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又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无法应付。 【字意】襟:衣襟;肘: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 处】 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非常贫困 【示 例】 邹韬奋《被关在门外的教职员》:“也许因为力量的限制,致有~的情形。” 近义词 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 反义词 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竭力为您解答,希望给予【】,非常感谢~~)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在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
  捉襟见肘释义: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造句
小明家的生活捉襟见肘,很是拮据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什么意思
捉襟见肘 zhuō jīn jiàn zhǒu 注 释: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 处: 《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例 子: 平时所过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
捉襟见肘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1、捉襟见肘
读音为zhuō jīn jiàn zhǒu,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2、左支右绌
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
3、顾此失彼
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照顾不过来。
二、引证释义不同
1、捉襟见肘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七回:“只为一向窘迫,捉襟见肘,便东涂西抹不来,所以诸事胆怯。”
2、左支右绌
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左支右绌,困不可忍。”
白话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困难解决不了。
3、顾此失彼
现代魏源《圣武记》第七卷:官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三、用法不同
1、捉襟见肘
联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左支右绌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指穷于应付。
3、顾此失彼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能兼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捉襟见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支右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此失彼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怎么读
捉襟见肘拼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释义]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
释义: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出处:《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
译文:曾子住在卫国的时候,曾经连续十年不曾添制新衣,戴上帽子便拉断了帽带,拉过衣襟就露出了手臂,穿起鞋子就露出了脚跟。
例句:他还穿着那件捉襟见肘的衣服,真是太小气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掣襟露肘
释义:掣:牵接。接一下衣襟胳膊肘儿就露出来。形容衣服破烂,生活贫困。
出处:《明史·刘应节传》:“边长兵寡,掣襟露肘。”
译文:边境绵延,但是驻守的士兵很少,生活十分贫困。
二、左支右绌
释义: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绌(chù)。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译文:我不能教你左手操弓右手把箭(的方法)。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捉襟见肘,是什么意思?
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时,常用成语“捉襟见肘”。这个成语的“捉”字是拿或提拉的意思;“肘”字粤语读“走”,普通话读zhou的第三声,指小臂和上臂相连处的外侧,中文正名是“胳膊肘”,也就是粤语的“手踭”。
弄明白了几个关键字,成语“捉襟见肘”便不难解释了,它是说破旧又不合身的小衣服,拉一下衣襟(遮住了上面)胳膊肘却露出来了。足见顾此失彼多么严重了!
此语出自《庄子·让王》篇。庄周非常敬佩孔子的学生曾参,赞扬他居住在卫国时,生活贫穷却志向高昂。庄周描述曾参:贫困得破袍子没有面,而且颜色脱落很难看;手脚都长了老茧;有时候三日不生火做饭;十年没见他做过新衣服;他的帽子科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带子就断了;一拉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原文是‘捉衿而肘见’,即“捉襟见肘”);脚底上的鞋子都露出了后跟。但他毫不悲观,常常着旧衣破鞋却吟咏《商颂》,那声音溢满了天地之间,高歌的声音像敲打金石般那样美妙动听呢!
人们从上述这段赞美的话中,抽出了“捉襟见肘”成了今天常用成语。
比如说,“他是个小文员,收入本来不高。但是,他要上养老,下养小,将就凑合能维持一家人穿衣吃饭。偏偏这时孩子又因病住院,真是捉襟见肘啊!”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捉襟见肘”扩展:

错字纠正:肘,不能写作“肋”。
成语注音:ㄓㄨㄛ ㄐ一ㄣ ㄐ一ㄢˋ ㄓㄡˇ
读音纠正:肘,不能读作“cùn”。
俄文翻译:бедный <нищенский>
成语用法:捉襟见肘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日文翻译:困難(こんなん)が多(おお)くてやりくりがつかない
反义词: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近义词: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百孔千疮
造句:平时所过的早就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 创造十年》)
成语读音:zhuō jīn jiàn zhǒu
英文翻译:only to expose one's elbows
成语简拼:ZJJZ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褴褛;也比喻顾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其他翻译:<法>être accablé de difficultés
成语谜语:最寒酸的人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2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