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成语故事

2024年04月09日成语故事4

“御驾亲征”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荆州守将在攻击魏国的汉中途中遭到吴国孙权的军队的伏击,被孙权活捉并杀害。蜀主刘备听到噩耗后,立即准备讨伐孙权,在筹备的过程中,张飞被手下杀死,头颅被送到孙权那里。刘备为了报仇于是率领70万大军御驾亲征东吴


谜语大全: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打一军事词语)谜底:孤军作战谜面:御驾亲征 (打二称谓)谜底:教师,系主任公益成语:gyjslw.com
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御驾亲征?
御驾亲征,这个词当然耳熟能详,也就是古代帝王为了鼓舞军气亲自上阵杀敌,或是派众大臣亲自率领。皇帝御驾出征的人也不在少数,御驾亲征最为有趣的一为还于朱祁镇。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任、第八任皇帝,但他并不是善用才人的皇帝,一直偏爱朝中王振。瓦剌部落对中原的进贡也是一年年的减少,而朝政又是按照人头还礼,导致进贡使者越来越多。
当时边疆瓦剌部落还屡屡南下侵犯中原,对朝政也是极为不满,找准机会,直逼中原朝廷。王振便鼓动朱祁镇亲自御驾亲征,说是御驾亲征将士军心大足,可以大获全胜。朱祁镇也是正直青年时期,好胜心促使他想有一番干事。大臣劝阻也听不进去。一方面想向父亲一样当年亲征打败汉王,如此英勇,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自信,如此繁荣大国还怕他小小部落不成?
率兵打仗必定是集结大军,但朝廷的大军都在外部,一时间又很难集结到一起,瓦刺的步步紧逼,让他们仓促集结了20万大军,还号称自己有50万。出征途中,天公也不作美,大雨不停,在出征大同路上尸体遍布,军粮又短缺不足,军心大颓。皇帝便要撤军,又碍于面子,岂不是丢脸?王振又建议大军前往不远的自己家乡蔚州,与皇帝回乡不得更有面子。
但王振最终因为担心大军会踩踏掉自家庄稼,便让皇帝又撤军返回,最终,瓦刺大军追上明军,设计给他们来了一个瓮中捉鳖,明军大败。公益成语:gyjslw.com
御驾亲征为何屡屡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亲征剧情,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今人玩味。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马上就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炀帝,等诏令传来,城中守御也重新搭建完备,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是循环往复,隋军无论如何攻不下辽东城,隋炀帝始终不悟。结果,最初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失败不可谓不惨重。 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干预,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便宜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隋炀帝把自己的干预视为胜利的关键,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渊薮。 公元644年,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趁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顿兵日久,粮食将尽,而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 唐太宗败在他的道德洁癖:既然是天子征伐,就应该有天子气度、皇家风范,然而,“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哪里有那么多光明正大、器宇轩昂?阴谋诡计是没有道德性的,所以马基雅维利才比喻说,君王应该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诈。 在隋炀帝首次东征56年之后、唐太宗首次东征24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居于深宫、遥定高丽。当时唐高宗“欲自将大军”,皇后武则天抗表谏亲征高丽,唐高宗遂罢亲征。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犯晋,则不大溃以启鲜卑之速叛;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不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石,而国内立君以行弑”,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像显影机制一样,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对领导者而言,如果给下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力向上面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会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一切唯上、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谁知有时候,亲为反而无为,无为反而有为? 文|拯救梦想公益成语:gyjslw.com
李世民为什么要御驾亲征
这其实和其它皇帝御驾亲征性质是一样的,主要还是为了鼓舞士气,有的时候可以临阵指挥,但绝对不会去上阵杀敌。与李世民不同的是,成吉思汗御驾亲征的次数也不在少数,而且他每次都是冲在阵前方,可能是想证明他自己年纪虽然大了,但勇气和战场上的气质却丝毫不减。公益成语:gyjslw.com
历史上哪些皇帝御驾亲征的
比较有名的是下面几位: 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始皇帝算一个。后来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被围于白登,史称“白登之围”。汉朝后来就是汉武帝了。东汉时,光武帝也亲征过。此后中原大乱,也就没时间打外族了。 一直到大唐,唐太宗亲率大军打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以及后来亲征高丽。此后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乱世,盛世之时,没有仗打;乱世没有实力打。 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杨家将的故事。宋真宗时亲征攻打契丹,寇准力劝皇帝亲政,也去了。后来宋朝也就跨了,实力不济,只会打内战。北宋最后两位皇帝还被金人虏走了。 元朝前期,几乎每次打仗皇帝都去,忽必烈之后就好多了。 明朝时打瓦剌,明英宗被也先虏走,后来才被放回。就有了北京保卫战。 清朝时,康熙亲征东北,打败俄罗斯人,夺回雅克萨城。 亲征几乎如此,后来有亲征机会,清朝皇帝都没去。 上述便是比较有名的亲征。公益成语:gyjslw.com
御驾亲征是什意思
  【解释】:1.谓天子亲自率兵征讨。《前汉书平话》卷上:“朕观班中臣宰,多半而鬓发斑白,无人掌师。寡人御驾亲征,迎敌 陈豨 ,除 河东 万姓之灾,免黎民涂炭之苦。  2.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御驾亲征”扩展: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读音:yù jià qīn zhēng
繁体成语:御駕親征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造句: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11章:“人数比前几年孙中山在桂林那一次,即‘御驾亲征’的第一次北伐军,多了一些。”
成语简拼:YJQZ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1回:“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注音:ㄩˋ ㄐ一ㄚˋ ㄑ一ㄣ ㄓ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近义词:亲历亲为
英文翻译:the emperor personally led his soldiers in a military operation
反义词:假手于人
成语谜语:万岁爷卖包子
成语用法:御驾亲征作谓语、宾语;指皇帝亲征。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御驾:皇帝的车驾,指皇帝。皇帝亲自率军出征。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29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