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衢”「通衢广陌」
成语“通衢广陌”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通衢廣陌成语读音:tōng qú guǎng mò
成语简拼:TQGM
成语注音:ㄊㄨㄥ ㄑㄨˊ ㄍㄨㄤˇ ㄇㄛ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唐·牛僧儒《玄怪录·崔绍》:“二使者押绍之后,通衢广陌,杳不可知际,行五十许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
成语用法:通衢广陌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曾朴《孽海花》第23回:“只觉得先走的倒都是平如砥、直如绳的通衢广陌,一片太阳光照着马蹄蹴起的香尘,一闪一闪的发出金光。”
成语“通衢广陌”的扩展资料
1. 说一些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般容易望文生义的…希望能够真诚点帮忙,不求多,只求精。1.空穴来风
这个成语……由于媒体铺天盖地的误用,我怀疑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正确意思了。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见于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拜托不要再把“空穴来风”当成“无中生有”!
2.感同身受
最近大小媒体总爱说“灾区同胞的痛苦,我们感同身受……”诸如此类,总觉得有点别扭。
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
3.炙手可热
吹捧某个新星时,通常喜欢形容他/她“炙手可热”。首先,“炙手可热”含贬义,其次,娱乐明星似乎不够这个格。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到热,比喻气焰很盛,势很大。
4.万人空巷
这个成语央视少有误用(可能有我不知道),不过有些省市电视台用得实在是搞笑。例如,还记得当年《上海滩》播出时,万人空巷的场景……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不知道为什么播个《上海滩》会“万人空巷”,是大家太激动了忍不住上街庆祝还是《上海滩》在搞各地首映?
5.目光如炬
这个成语电视剧里用的很多,特别是古装(如《汉武大帝》之流)。记得武帝初见卫青,就说此人目光如炬云云。还有武侠片,形容某高手也喜用此成语。
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是“眼光”像火炬,不是眼睛)
与之相对的是“目光如豆”,形容眼光短浅。
形容眼睛亮,似乎应该用“目光如电”(见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乾隆被困塔上那一段)。
6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带通的成语
一窍不通 时运亨通 触类而通 达通变 达士通人 敌国通舟 高步通衢 格古通今 贯通融会 六通四达 六通四辟 目达耳通 目交心通 旁通曲畅 旁通曲鬯 披古通今 识时通变 书通二酉 水楔不通 四通八达 四通五达 谈圆说通 通变达 通材达识 通才练识 通才硕学 通都大埠 通都巨邑 通风报讯 通风讨信 通工易事 通共有无 通古博今 通古达变 通计熟筹 通今达古 通南彻北 通前彻后 通前澈后 通前至后 通衢大邑 通衢广陌 通达理 通儒达识 通儒达士 通儒硕学 通上彻下 通时达变 通时达务 通时合变 通首至尾 通书达礼 通天彻地 通天达地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通文达艺 通文调武 通无共有 通险畅机 通宵彻旦 通宵彻夜 通宵达旦 通邑大都 通幽洞灵 通幽洞冥 通幽动微 通幽洞微 通忧共患 通元识微 通真达灵 文通残锦 消息灵通 淹会贯通 一脉相通 一通百通 应通变 有无相通 政通人和 简要清通 融汇贯通 融会通浃 融释贯通 融液贯通 水洩不通 通达谙练 通同作弊 通宵彻昼 各显神通 不通世务 博古通今 博识多通 博通经籍 不通水火 财运亨通 畅通无阻 粗通文墨 大显神通 亘古通今 官运亨通 呼吸相通 互通有无 豁然贯通 里通外国 密不通风 钱可通神 曲径通幽 融会贯通 声气相通 手眼通天 硕学通儒 神通广大 水泄不通 通情达理 通都大邑 通功易事 通同一气 通风报信 万事亨通 通商惠工 通力合作 息息相通 通达变 通家之好 通今博古 无师自通 文理不通 无所不通 触类旁通 串通一气 狗屁不通 脉脉相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通的成语有哪些
通的成语有:通风报信、钱可通神、手眼通天、通达变 、政通人和。
1、通风报信 [ tōng fēng bào xìn ]
【解释】:风:风声。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出自】:清·颐锁《黄绣球》第二十回
【示例】:他立刻掉头,横巷子赶回冼大妈的竹寮,打算给那几个共产党员~。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暗中传递消息
2、钱可通神 [ qián kě tōng shén ]
【解释】:有了钱连鬼神也可以买通。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
【出自】:唐·张固《幽闲鼓吹》卷五十二
【示例】:大小荆条,先决四十,再发有司,从公拟罪,~,法难纵你。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3、手眼通天 [ shǒu yǎn tōng tiān ]
【解释】:比喻善于钻营,手腕不寻常。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办法多,手段高明
4、通达变 [ tōng quán dá biàn ]
【解释】:通、达:通晓,懂得;、变: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出自】:《后汉书·贾逵传》
【示例】:满朝大臣中没有一个人在做事干练和~上能够比得杨嗣昌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5、政通人和 [ zhèng tōng rén hé ]
【解释】: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示例】:及擢守严陵,~,始从事于梨枣。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成语带通字的
八面圆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博古通今 博识多通 博通经籍 不通水火 财运亨通 畅通无阻 触类而通 触类旁通 串通一气 粗通文墨 达通变 达士通人 大显神通 敌国通舟 高步通衢 格古通今 亘古通今 狗屁不通 官运亨通 贯通融会 呼吸相通 互通有无 豁然贯通 简要清通 里通外国 六通四辟 六通四达 脉脉相通 密不通风 目达耳通 目交心通 旁通曲畅 旁通曲鬯 披古通今 钱可通神 曲径通幽 融汇贯通 融会贯通 融会通浃 融释贯通 融液贯通 神通广大 声气相通 时运亨通 识时通变 手眼通天 书通二酉 水楔不通 水泄不通 水泄不通 硕学通儒 四通八达 四通五达 谈圆说通 通变达 通才练识 通才硕学 通材达识 通达谙练 通都大埠 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 通风报信 通风报讯 通风讨信 通工易事 通功易事 通共有无 通古博今 通古达变 通计熟筹 通家之好 通今博古 通今达古 通力合作 通南彻北 通前彻后 通前澈后 通前至后 通情达理 通衢大邑 通衢广陌 通达变 通达理 通儒达识 通儒达士 通儒硕学 通商惠工 通上彻下 通时达变 通时达务 通时合变 通首至尾 通书达礼 通天彻地 通天达地 通同一气 通同作弊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通文达艺 通文调武 通无共有 通险畅机 通宵彻旦 通宵彻夜 通宵彻昼 通宵达旦 通邑大都 通忧共患 通幽动微 通幽洞灵 通幽洞冥 通幽洞微 通元识微 通真达灵 万事亨通 文理不通 文通残锦 无师自通 无所不通 息息相通 消息灵通 心有灵犀一点通 淹会贯通 一脉相通 一窍不通 一通百通 应通变 有无相通 政通人和 竹径通幽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有关于通的成语有哪些
绝地天通、四通八达、通力合作、通时达变、
通行无阻、达通变、融汇贯通、通身是胆、
通衢大邑、通元识微、通文调武、一点犀通、
官运亨通、不通文墨、通衢越巷、通幽洞冥、
声气相通、通今博古、目达耳通、通宵守夜、
通达古今、风通道会、旁通曲鬯、首尾贯通、
通风讨信、通邑大都、淹会贯通、通风报讯、
血脉相通、通脱不拘、通都大邑、通前彻后、
一念通天、博通经籍、通儒硕学、声入心通、
通衢广陌、一脉相通、达士通人、神通游戏、
融释贯通、通衢大道、通文达理、串通一气、
通忧共患、水泄不通、通共有无、融会通浃、
通天彻地、格古通今、通前至后、里通外国、
触类而通、通计熟筹、财运亨通、通天达地、
互通有无、累世通家、通才硕学、文通残锦、
万事亨通、识时通变、粗通文墨、通上彻下、
通才达识、通功易事、通情达理、钱可通神、
豁然贯通、通古达变、六通四辟、通变达、
老练通达、通宵彻夜、通南彻北、时运亨通、
不通水火、目交心通、通文达礼、四通辐辏、
八面圆通、各显神通、狗屁不通、指通豫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衢康我知道是一个城墙来的,它在那里?
只查到[康衢],即大道、大街,但找不到[衢康],会不会弄错了!
找到[衢]的资料如下:
拼音: qú 笔划: 24
部首: 行 五笔输入法: thhh
基本解释:
----------------------------------------------------
衢 qú
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通衢。
笔画数:24;
部首:行;
笔顺编号:332251112511132411121112
详细解释:
----------------------------------------------------
衢qú
【名】
(形声。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同本义〖thoroughfare〗
衢,四达谓之衢。——《说文》
必于四面之衢。——《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何天之衢。——《易·大畜》
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三国志》裴松之注
填街盈衢。——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又如:大衢;长衢;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衢逵(道路);衢处(处于四通八达之地);衢国(地处要冲的国家)
树枝交错、分岔〖fork〗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山海经》
引申指途径〖way〗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荀子》
泛指道路〖road〗。如:衢术;衢逵;衢路
分岔的道路〖branchroad〗
街道〖street〗。如:衢市(街市);衢宇(街道屋宇);衢陌;衢巷(街巷);衢弄(衢巷,街巷);衢灯(街灯);衢闾(街道里巷)
市〖city〗。如:衢关(关市);衢塞(市廛关塞);衢民(市民)
地名〖Qu,aplacename〗。在浙江省西部。唐置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民国改衢县。今为衢州
衢qú
【形】
歧,岔〖forked〗
行衢道者不至。——《荀子·劝学》
千乘衢处壤削太半。——《管子·国蓄》
又如:衢涂;衢道(歧路,岔路);衢路(歧路;岔道)
衢道qúdào
〖branchroad〗岔道
衢道旁徨。——《广东军务记》
相关词语:
----------------------------------------------------
中衢 云衢 修衢 霄衢 五衢 通衢 通衢大道 通衢广陌
通衢越巷 通衢大邑 天衢 唐衢痛哭 四衢八街 四衢 术衢
市衢 十二衢 诗衢 八衢 宝衢 昌衢 长衢 冲衢 充衢 道衢
当衢 风衢 福衢寿车 高步通衢 高步云衢 高衢 亨衢
花衢柳陌 槐衢 花衢 阛衢 皇衢 津衢 交衢 郊衢 街衢
禁衢 九衢尘 径衢 九衢三市 九通衢 九衢 康衢之谣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用“通”字组词,意思是普通
通常 通用 通通 百事通 通杀 通道 通史 通往 通过 通体 通译 通敌通篇一律 通达 通关 通话 通红 通缉 通考 通路 通胀 通州 通知 通宵通吃 通报 通病 通宝 通天通吗?通了 你到底要几个普通意思的?用来干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宋人对韩愈的评价?要古文的原文5条,注明出处,
北宋初期,柳开、孙复、穆修、石介,延续中晚唐以来,对於韩文之崇重,特
别强调韩愈在儒家道统传承之贡献。柳开《应责》云:「吾之道,孔子、孟轲、扬
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河东集》卷一)孙
复《信道堂记》云:「吾之所谓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也,孟轲、荀卿、扬雄、韩愈之道也。」(《孙明复小集》卷二)石介《尊韩》不但
视韩愈为圣人,且谓:「噫孟轲氏、荀况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五贤人
,吏部为贤人之卓。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百数年,复有吏部
。」(《徂徕先生全集》卷七)。就其称颂之焦点看,重道甚於重文。穆修则提及韩
诗。其《唐柳先生集後序》云: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
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後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
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
,制述如经,崒然耸唐德於盛汉之表,篾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欤。
(《河南穆公集》卷二)(注七)
可知其赞赏之对象为韩愈之颂赞或碑志之作,「辞严义密、制述如经」,仍偏重在
文之一方而言。至欧阳修始正面肯定韩诗。欧阳修《六一诗话》: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
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於诗,而曲尽
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於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
波澜横溢,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
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
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
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螘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
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
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欤?」坐客皆为之笑也。(注八)
此段资料,论及韩愈对诗之态度、韩诗内涵之丰、韩诗用韵之工、韩愈为人木强各
方面,十分宝贵。其「资谈笑,助谐谑,人情,状物态,一寓於诗,而曲尽其妙
。」一段,说明韩愈诗丰富多样之内容。其「余独爱其工於用韵也」一段,对韩愈
不拘常格、因难见巧之用韵力,大为赞。成为後世论韩愈诗「工於用韵」者之
滥觞。宋人对於韩诗钻研日深,所提出之论点也愈精。宋‧王安石在《韩子》诗中
,对韩愈之「力去陈言」有此批评云:「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
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注九)其「可怜无补费精神」一句,出自《赠崔
立之评事》,以後金‧元好问撰《论诗三十首》绝句,却用以评骘孟郊。而蘇轼更
以宏观角度对韩愈作品提出评论,其《书吴道子画後》云:
诗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韩退之,书至於颜鲁公,画至於吴道子。而古今之变
,天下之事毕矣。(注十)
又据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韩吏部‧中》引蘇轼云:
书之美者,莫如颜鲁公,然书法之坏,自鲁公始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
然诗格之变,自退之始。(注十一)
此外,蘇轼在《东坡题跋‧评韩柳诗》亦就韩、柳诗作出比较,谓: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精深不及
也。(注十二)
蘇轼对韩愈作品,有认同亦有批判。在《扬雄论》中,对韩愈论性之观点有异议,
以为韩愈「流入於佛老而不自知」在《韩愈论》谓:「韩愈之於圣人之道,盖亦
知好其名,而未乐其实。」,「其论至於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
不知。」(《精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八)显然认为韩愈作为一思想家,有其思虑不周
之处但是韩愈就一文人而言,「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文至韩退之
」,「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可谓获致极其伟大之成就。至於《东坡题跋
‧评韩柳诗》中,蘇轼显然了解韩诗之特质与限制。而《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
六《韩吏部‧中》所载,可视为清‧叶燮《原诗》:「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
愈为唐诗之一大变」之先声。
宋人对韩诗之讥评,前有刘攽《中山诗话》、蘇辙《诗有五病》,後有陈师道
《後山诗话》及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载沈括之评语。宋‧刘攽《中山诗话云:
韩吏部古诗高卓,至律诗虽称善,要有不工者,而好韩之人,句句称述,未
可谓然也。韩云:「老公真箇似童,汲水埋盆做小池。」直谐戏耳。欧阳
永叔、江邻几论韩《雪诗》,以「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为不工,谓「
坳中初见底,凸处遂成堆。」为胜,未知真得韩意否也?(注十三)
这是分诗体比较优劣,刘攽所举之诗例,容或可以再商榷,而提出韩愈古诗高卓,
律诗要有不工之说,几乎已成定论。至於宋‧蘇辙《诗病五事》云:
韩退之作《元和圣德诗》,言刘辟之死,曰:「宛宛弱子,赤立伛偻,迁头
足。先断腰膂,次及其徒。体骸撑拄,末乃取辟。骇汗如泻,挥刀纷耘,
争切脍脯。」此李斯颂秦所不忍言,而退之自谓无愧於《雅》、《颂》,何
其陋也。(注十四)
则是针对韩愈写作颂诗,竟详写刘辟一家受戮之情景,忽略颂诗本应具备之典雅庄
重,提出异议。以上二家,系以微观角度所提之批评。至於沈括对韩诗之评论载於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二:
沈存中、吕惠卿吉甫、王存正仲、李常公择,治平中在馆中夜谈诗。存中曰
:「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吉甫曰:「诗正当
如是。吾谓诗人亦未有如退之者。」正仲是存中,公择是吉甫,於是四人者
,交相攻,久不决。公择忽正色谓正仲曰:君子群而不党,公独党存中?
」正仲怒曰:「我所见如是,偶同存中,便谓之党。则君非党吉甫乎?」一
座大笑。(注十五)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八有完全相似之记载。《冷斋夜话》大约在北宋末
,南宋初问世,所记应不致偏离事实太远。沈括谓韩诗为「押韵之文」应是後来批
评韩愈「以文为诗」之开始。宋‧陈师道《後山诗话》云:
黄鲁直云:「杜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尔。杜之诗法,韩之文
法也。诗文固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注十六)
又云:
蘇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学诗当以
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於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
又云: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
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注十七)
可知「以文为诗」说之正式提出,应是黄庭坚。认为韩诗「要非本色」,则为陈师
道。宋人之中,固不乏视此为病疵,但亦有持折衷之观点者。如宋‧陈善《扪蝨新
话》云:
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
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句语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谢玄晖曰「
好诗圆美如弹丸。」此所谓诗中有文也。唐子西曰:「古人虽不用偶俪,而
散句之中,暗有声调,步骤驰骋,亦有节奏。」此所谓文中有诗也。前代作
者皆如此法,吾谓无出韩、杜。观子美到夔州以後诗,简易纯熟,无斧凿痕
,信是如弹丸矣。退之之《画记》,观其铺张收放,字字不虚,但不肯入韵
耳。或者谓其始自甲乙,则非也。以此知杜诗韩文,阙一不可。世之议者,
遂谓子美于韵语不堪读,而以退之之诗又但为押韵文者,是果为韩杜病乎?
文中有诗,诗中有文,当有知者领予此语。(注十八)
陈师道基於「诗文各有体」之观念,提出「以文为诗终非本色」之说,而陈善则欲
打消诗文之别,所述不为无见。此後论者毁誉不一。誉之者,视为特色毁之者,
视为病疵,聚讼纷纭。晚近学者讨论甚多(注十九),可以详参。江西诗人黄庭坚自
另一角度评论韩诗,其《答洪驹父书》云: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後人读书少,故谓韩
杜自作此语耳。古之为文章者,真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於翰墨
,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注二十)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是山谷诗学重要观念。此条资料虽针对杜诗、韩文而言,
近世论韩诗「好用典故」,亦必由此而起。此外张戒《岁寒堂诗话》对宋人於韩诗
爱憎相半之情况,曾提出批评云:
韩退之诗,爱憎相半。爱者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不爱者以为退之於诗本无
所得。自陈无己辈,皆有此论。然二家之论俱过矣。以为子美亦不及者固非
,以为退之於诗无所得者,谈何容易耶?退之诗,大抵才气有馀,故能擒能
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
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蘇
黄门子由有云: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以兼韩
之豪也。此论得之。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於忠义,深於经术
,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
故其诗文有廊庙气。退之诗正可与太白为敌,然二豪不并立,当屈退之第三
。(注二十一)
据郭绍虞《清诗话‧前言》:宋人之诗话,虽是「以资闲谈」为主,然而自《岁寒
堂诗话》、《白石道人诗说》、《沧浪诗话》以後,诗话之体渐趋严肃。(注二二)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之论点,倾向於反对江西诗派。对於陈师道之修正意见,自
是深入肯綮。张戒在此,先总提韩愈才气有馀,因展现高强之笔力。再以形象性
语句说明韩诗之艺术风格继引蘇辙之语,分辨杜、韩格调之差别,颇具理论意义
。最後比较李、杜、韩,三家诗,谓韩愈诗有「廊庙气」,尤为发人所未发。
宋人对於韩愈与其他诗人,在渊源、作法、作意、风格、优劣各方面,留下大
量之比较资料。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
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杜子美、李太
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
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至於子美则又不然,气吞曹、刘,固无以
为敌。(注二三)
又如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
诗有出於《风》者,出於《雅》者,出於《颂》者。屈原之文,《风》出也
韩、柳之诗,《雅》出也。杜子美独兼之。(注二四)
再如宋‧王楙《野客丛书》韩用杜格、韩用杜意严羽《沧浪诗话》所谓
:「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
诸公是一样。」朱文公云:「李杜韩柳初亦学选诗,然杜韩变多,柳李变少。变不
可学,而不变可学。」刘辰翁云:「子厚文不如退之,退之诗不如子厚。」(注二
二五)类似资料,或用形象语描述,或摘句为例,或单纯对比一番,对於後人评
韩诗,都富於启发性与理论价值。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带通的四字成语,或者一句话
心有灵犀一点通、
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
通宵达旦、
曲径通幽、
互通有无、
水泄不通、
豁然贯通、
博古通今、
神通广大、
四通八达、
官运亨通、
无师自通、
通力合作、
融汇贯通、
政通人和、
大显神通、
一窍不通、
通情达理、
息息相通、
财运亨通、
通达变、
狗屁不通、
手眼通天、
畅通无阻、
通同一气、
一通百通、
钱可通神、
通家之好、
万事亨通
书通二酉、
脉脉相通、
串通一气、
通风报信、
里通外国、
通衢广陌、
无所不通、
通天彻地、
六通四辟、
密不通风、
通邑大都、
通商惠工、
通文达艺、
六通四达、
通时达变、
八面圆通、
通功易事、
硕学通儒、
通元识微、
一脉相通、
消息灵通、
通时合变、
文通残锦、
时运亨通、
通达谙练、
通书达礼、
亘古通今、
通文达礼、
通文达理、
博通经籍
通才硕学、
声入心通、
文理不通、
达士通人、
四通五达、
声气相通、
应通变、
通幽洞微、
通儒达识、
通真达灵、
通工易事、
通幽洞灵、
粗通文墨、
融会通浃、
通天达地、
识时通变、
目达耳通、
旁通曲畅、
通材达识、
通时达务、
敌国通舟、
融释贯通、
通险畅机、
知书通礼、
风通道会、
简要清通、
水楔不通、
通忧共患、
目交心通、
高步通衢
呼吸相通、
通共有无、
通才练识、
格古通今、
通幽动微、
通同作弊、
通都大埠、
通计熟筹、
通风报讯、
通南彻北、
通幽洞冥、
通上彻下、
通无共有、
通衢大邑、
通古达变、
谈圆说通、
通达理、
通前澈后、
通前至后、
通首至尾、
通前彻后、
不通水火、
披古通今、
通宵彻昼、
旁通曲鬯、
有无相通、
通文调武、
通都巨邑、
融液贯通、
通宵彻旦
触类而通、
通宵彻夜、
通儒达士、
通今达古、
通风讨信、
水洩不通、
绝地天通、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淹会贯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通衢广陌什么意思
通衢广陌:四通八达的大路和空旷的小路。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陌:田间小路。【出处】:唐·牛僧孺《玄怪录·崔绍》:“二使者押绍之后,通衢广漠,杳不可知际,行五十许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通体什么”成语“什么”用哪两个字填空?
没有“通体()()”的成语,“通()()()”的成语如下:
通都大邑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通风报信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通功易事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通家之好
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
通今博古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形容知识渊博。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通情达理
指说话、做事很讲道理。
通达变
通、达:通晓,懂得;、变: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通商惠工
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
通同一气
串通在一起。
通宵达旦
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通变达
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同“通达变”。
通才练识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通材达识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同“通才练识”。
通达谙练
通达:明白;谙练:熟悉,熟练。深知人情事理,处理问题老练。
通都大埠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风报讯
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同“通风报信”。
通风讨信
犹言通风报信。把对立双方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
通工易事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同“通功易事”。
通共有无
指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通古博今
形容知识渊博。同“通今博古”。
通古达变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通计熟筹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通今达古
形容知识渊博。同“通今博古”。
通南彻北
指贯穿南北。
通前彻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通前澈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通前至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通衢大邑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衢广陌
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
通达理
通晓宜与事理。
通儒达识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同“通儒达士”。
通儒达士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硕学
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上彻下
①指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通时达变
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同“通达变”。
通时达务
指了解客观形势。
通时合变
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同“通达变”。
通首至尾
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
通书达礼
指通诗书,懂礼仪。
通天彻地
①形容本领十分高强。②从天到地,到处。
通天达地
犹言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通同作弊
作弊:用欺骗的手段做违法乱纪或不合规定的事情。串通一起做坏事。
通文达礼
指有学问懂礼仪。
通文达理
指有学问懂道理。
通文达艺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通文调武
指卖弄文才和武艺。
通无共有
指互相接济;互通有无。同“通共有无”。
通险畅机
使险要之地畅通无阻。
通宵彻旦
指整天整夜。同“通宵彻昼”。
通宵彻夜
指整夜。
通宵彻昼
指整天整夜。
通邑大都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忧共患
共同承担忧患。
通幽动微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同“通幽洞微”。
通幽洞灵
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通幽洞冥
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通幽洞微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通元识微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通真达灵
与神仙交往。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请哪位告知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原文及译文的下载地址,不胜感激!!
六 一 诗 话(宋.欧阳修) 六 一 诗 话 宋·欧阳修 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当时群臣皆进,而公诗最为首出。所谓三降王者,广南刘鋹、西蜀孟昶及江南李后主是也。若五朝上帝则误矣。太祖建隆尽四年,明年初郊,改元乾德。至六年再郊,改元开宝。开宝五年又郊,而不改元。九年已平江南,四月大雩,告谢于西京。盖执玉祀天者,实四也。李公当时人,必不缪,乃传者误云五耳。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车并>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 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西京应天禅院有祖宗神御殿,盖在水北,去河南府十余里。岁时朝拜官吏,常苦晨兴,而留守达官简贵,每朝罢公酒三行,不交一言而退。故其诗曰:“正梦寐中行十里,不言语处吃三杯。”其语虽浅近,皆两京之实事也。 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而成,遂为绝唱。 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此诗在《圣俞集》中未为绝唱,盖其名重天下,一篇一咏,传落夷狄,而异域之人贵重之如此耳。子瞻以余尤知圣俞者,得之,因以见遗。余家旧畜琴一张,乃宝历三年雷会所斫,距今二百五十年矣。其声清越如击金石,遂以此布更为琴囊,二物真余家之宝玩也。 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隽敏,尤好嘲咏。尝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鸿渐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应声答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时皆善其捷对。鸿渐所道,乃郑谷诗云“爱僧不爱紫衣僧”也。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 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梅圣俞晚年官亦至都官,一日会饮余家,刘原父戏之曰:“圣俞官必止于此。”坐客皆惊。原父曰:“昔有郑都官,今有梅都官也。”圣俞颇不乐。未几,圣俞病卒。余为序其诗为《宛陵集》,而今人但谓之“梅都官诗”。一言之谑,后遂果然,斯可叹也!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余少时闻人多称。其一曰惠崇,余八人者忘其名字也。余亦略记其诗,有云:“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又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其佳句多类此。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也!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洞咸平三年进士及第,时无名子嘲曰“张康浑裹马,许洞闹装妻”是也。 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余尝于《水谷夜行》诗略道其一二云:“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辞愈精新,心意虽老大。有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语虽非工,谓粗得其仿佛,然不能优劣之也。 吕文穆公未第时,薄游一县,胡大监旦方随其父宰是邑,遇吕甚薄。客有誉吕曰:“吕君工于诗,宜少加礼。”胡问诗之警句,客举一篇,其卒章云“挑尽寒灯梦不成。”胡笑曰:“乃是一渴睡汉耳。”吕闻之,甚恨而去。明年,首中甲科,使人寄声语胡曰:“渴睡汉状元及第矣。”胡答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君一筹。”既而次榜亦中首选。 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又有《咏诗者》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而说者云:‘此是人家失却猫儿诗。’人皆以为笑也。” 王建《宫词》一百首,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往往见于其诗,如“内中数日无呼唤,传得滕王《蛱蝶图》。”滕王元婴,高祖子,新、旧《唐书》皆不著其所能,惟《名画录》略言其善画,亦不云其工蛱蝶也。又《画断》云:“工于蛱蝶。”及见于建诗尔。或闻今人家亦有得其图者。唐世一艺之善,如公孙大娘舞剑器,曹刚弹琵琶,米嘉荣歌,皆见于唐贤诗句,遂知名于后世。当时山林田亩,潜德隐行君子,不闻于世者多矣,而贱工末艺得所附托,乃垂于不朽,盖其各有幸不幸也。 李白《戏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陶尚书成尝曰:“尖檐帽子卑凡厮,短<革幼>靴儿末厥兵。”“末厥”,亦当时语。余天圣景间已闻此句,时去陶公尚未远,人皆莫晓其义。王原叔博学多闻见称于世,最为多识前言者,亦云不知为何说也。第记之,必有知者耳。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如贾岛《哭僧》云:“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时谓烧杀活和尚,此尤可笑也。若“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又“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皆岛诗,何精粗顿异也? 松江新作长桥,制度宏丽,前世所未有。苏子美《新桥对月》诗所谓“云头滟滟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者是也。时谓此桥非此句雄伟不能称也。子美兄舜元,字才翁,诗亦遒劲多佳句,而世独罕传。其与子美紫阁寺联句,无愧韩、孟也,恨不得尽见之耳。 晏元献公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又“絮暖<此鱼>鱼繁,豉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许洞所困者也。 西洛故都,荒台废沼,遗迹依然,见于诗者多矣。惟钱文僖公一联最为警绝,云:“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潺。”裴晋公绿野堂在午桥南,往时尝张仆射齐贤家,仆射罢相归洛,日与宾客吟宴于其间,惟郑工部文宝一联最为警绝,云:“水暖凫nC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人谓不减王维、杜甫也。钱诗好句尤多,而郑句不惟当时人莫及,虽其集中自及此者亦少。 闽人有谢伯初者,字景山,当天圣景之间,以诗知名。余谪夷陵时,景山方为许州法曹,以长韵见寄,颇多佳句,有云:“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余答云:“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盖景山诗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故余以此戏之也。景山诗颇多,如“自种黄花添野景,旋移高竹听秋声”,“园林换叶梅初熟,池馆无人燕学飞”之类,皆无愧于唐贤。而仕宦不偶,终以困穷而卒。其诗今已不见于世,其家亦流落不知所在。其寄余诗逮今三十五年矣,余犹能诵之。盖其人不幸既可哀,其诗沦弃亦可惜,因录于此。诗曰:“江流无险似瞿塘,满峡猿声断旅肠。万里可堪人谪宦,经年应合鬓成霜。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异域化为儒雅俗,远民争识校雠郎。才如梦得多为累,情似安仁久悼亡。下国难留金马客,新诗传与竹枝娘。典辞悬待修青史,谏草当来集皂襄。莫谓明时暂迁谪,便将缨足濯沧浪。” 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澄心堂纸,曼卿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诗,曼卿平生所自爱者,至今藏之,号为三绝,真余家宝也。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骡去如飞。其后又云,降于亳州一举子家,又呼举子去,不得,因留诗一篇与之。余亦略记其一联云:“莺声不逐春光老,花影长随日脚流。”神仙事怪不可知,其诗颇类曼卿平生语,举子不能道也。 王建《霓裳词》云:“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人间又有《望瀛府》、《献仙音》二曲,云此其遗声也。《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说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白乐天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说。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 龙图赵学士师民,以醇儒硕学,名重当时。为人沈厚端默,群居终日,似不能言。而于文章之外,诗思尤精,如“麦天晨气润,槐夏午阴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又如“晓莺林外千声啭,芳草阶前一尺长”,殆不类其为人矣。 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窄韵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拗强而然与?”坐客皆为之笑也。自科场用赋取人,进士不复留意于诗,故绝无可称者。惟天圣二年省试《采侯诗》,宋尚书祁最擅场,其句有“色映堋云烂,声迎羽月迟”,尤为京师传诵,当时举子目公为“宋采侯”。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3. 以通开头的成语
通变达
同“通达变”
通才练识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内的人
通材达识
指博学多容才、见识练达的人
通都大埠
同“通都大邑”
通都大邑
四通八达的大城市
通都巨邑
同“通都大邑”
通风报信
暗中传递消息
通风报讯
见“通风报信”
通风讨信
犹言通风报信
通工易事
见“通功易事”
通功易事
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
通共有无
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通古博今
同“通今博古”
通古达变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通计熟筹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通今博古
通晓古今的学问
通今达古
同“通今博古”
通力合作
共同出力,一起来做
通南彻北
谓贯穿南北
通前彻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通前澈后
见“通前彻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