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是“反”字的成语「反躬自问」

2024年04月24日成语大全11

成语“反躬自问”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反躳自問
成语读音:fǎn gōng zì wèn
成语简拼:FGZW
成语注音:ㄈㄢˇ ㄍㄨㄥ ㄗˋ ㄨㄣ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反躬自省、扪心自问、内视反听
反义词:嫁祸于人、血口喷人
错字纠正:躬,不能写作“弓”。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反:反转;躬:身体;自身。反回身来问问自己。指作自我检查。
成语用法:反躬自问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用于人严于律己。
成语造句:这次事故,你是有责任的,你应该反躬自问。
英文翻译:turn back and ask oneself
俄文翻译:проверять свои поступки
其他翻译:<法>rentrer en soi-même

成语“反躬自问”的扩展资料

1. 反躬自问 出自何处?
反躬自问 出自何处?
反躬自问
出 处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备注:
反躬自问 [ fǎn gōng zì wè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ǎn gōng zì wèn ]
事后反过来问问自己,指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躬:自身。
出 处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唐·白居易《烹葵》:“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
例 句
对于一名共产党员,应在每一件事完成之后,都要~,查找错误,进行改正。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身自问 反躬自省 抚躬自问 扪心自问 反求诸己 返求诸己 内视反听
反义词
血口喷人 怨天尤人 嫁祸于人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反躬自问的意思
反躬自问 [fǎn gōng zì wèn] [释义]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反求诸己,什么意思?如何做到?
反求诸己 
【拼音】: fǎn qiú zhū jǐ
【解释】: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举例造句】: 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修。 ★《二程全书·伊川易品三》
【拼音代码】: fqzj
【近义词】: 反躬自问、严于律己、闭门思过
【反义词】: 苛求于人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反省
【英文】: seek the cause in oneself instead of somebody else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反身而诚,善莫大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为: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
出处: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白话释义: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写作背景: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国,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反躬自问是成语吗
反躬自问   [ fǎn gōng zì wèn ]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fǎn gōng zì wèn ]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出  处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唐·白居易《烹葵》:“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孟子`离娄上》中“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什么意思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问()问的成语
确定没有这样的成语!只有分别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问”的。成语词目 解释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好问决疑 喜欢向别人请教,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一问三不知 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不问不闻 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不问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此问彼难 这个诘问,那个责难。 六问三推 指反复审讯。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闻不问 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不相闻问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答非所问 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抚躬自问 反过来问一问自己。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东捱西问 指四处探问、打听。 反身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问”。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十死不问 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指 做事情的方法再别的地方无法获取恶,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探索。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 爱是否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 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用应反 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 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诗 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1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