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止”的成语「不随以止」

2024年05月01日成语大全11

成语“不随以止”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u shui yi zi
成语简拼:BSYZ
成语注音:˙ㄅㄨ ˙ㄕㄨㄟ ˙一 ˙ㄗ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

成语“不随以止”的扩展资料

1. 止的四字成语:
戛然而止:  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令行禁止:  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浅尝辄止:  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适可而止: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叹为观止: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言谈举止:  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欲言又止:  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不随以止:  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
到此为止:  以这里为界限
规行矩止:  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吉祥止止:  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不随以止 的 出处 是
不随以止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bù suí yǐ zhǐ,意思是不跟随别人而半途停止。【出处】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应该是’表承接’ 《游褒禅山记》喔,老师当时并没有特意解释过这个字,但是,翻译成(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先“随”后“止”,两个动作间是承接关系,所以,中间的“以”应是翻译成“而”,表承接。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怎么样?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翻译: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
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
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
所悔恨的;尽了 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
这次游山的收获。
出自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译文对照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
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
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
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
川王某记。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出自哪里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原句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哪里?
“相由心生”意思是一个人看到的事物、或对事物的理解、以及看到事物的感受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与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发生变化的。你的心会影响你的行为举止,形成习惯、性格和外貌;心不再为外界所纷扰,却因自己的本性而变得善、美好、乐观、积极即可转换你的环境,简单说你的认知变了,这个世界也不同了。这句话出自佛教,只有佛教才说【相】与【心】,但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佛经,而是历代法师禅师对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的一些总结与看法。有人说出自《无常经》,但《无常经》只有相由心生,并没有境随心转这四个字。有人说出自于《了凡四训》,其实了凡也是借用佛经及禅师的说法而已。综上所述“相由心生”出自《无常经》,“境随心转”是经中对相由心生解说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渺渺兮予怀 是什么句子?为什么?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是什么句子?为什么?
渺渺兮予怀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第二个应该是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出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