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字的成语「忠言逆耳」

2024年05月08日成语大全14

成语“忠言逆耳”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ōng yán nì ěr
成语简拼:ZYNE
成语注音:ㄓㄨㄥ 一ㄢˊ ㄋ一ˋ ㄦ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良药苦口、持平之论
反义词:甜言蜜语、花言巧语
错字纠正:忠,不能写作“中”。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诚恳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逆:不顺。
成语用法:忠言逆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常与良药苦口连用。
成语造句: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
英文翻译:Honest advice may be unpleasant to hear.
俄文翻译:прáвда глазá колет <прямые словá режут слух>
日文翻译:忠言耳(ちゅうげんみみ)に逆(さから)う
成语谜语:最不爱听的好话
成语故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攻占咸阳,进入秦宫,见美女如云,珍宝无数。他打算住在宫内享受,樊哙劝他以天下为重。刘邦不以为然。谋士张良说这正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于行。刘邦听从劝告退兵驻守霸上等待项羽的到来

成语“忠言逆耳”的扩展资料

1. 忠言逆耳是什么意思
忠言逆耳:逆耳:不顺耳,不中听。忠实的劝告听起来不舒服。
拼音:zhōng yán nì ěr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
扩展资料
同义词:
1、持平之论:指的是在争论的时候有人给出公正的意见。
拼音:chí píng zhī lùn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译文:杜延年能给出公正的意见。
2、良药苦口:意思是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拼音:liáng yào kǔ kǒu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译文: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3、危言逆耳:意思是说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用于劝诫人。
拼音:wēi yán nì ěr
出处:明·李东阳《太白行》:危言逆耳谁为谋?
译文:好话听起来不顺耳是为了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忠言逆耳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忠言逆耳,是什么意思?
忠言逆耳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说,说真实的话很难听,但他说的每一句都是真心话。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理解,谢谢。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忠言逆耳这句是什么意思
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解释】: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出自】:春秋.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翻译】:良药苦口,而智慧的鼓励而喝的,知道他自己病了;忠言逆耳,而聪明的主人听的,知道他可以获得成功的。
忠言逆耳的近义词:良药苦口 [ liáng yào kǔ kǒu ] 
【解释】:好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衷心的劝告,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缺点错误很有好处。
【出自】:春秋.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翻译】:良药苦口,而智慧的鼓励而喝的,知道他自己病了。
扩展资料
忠言逆耳的反义词:
一、花言巧语 [ huā yán qiǎo yǔ ] 
【解释】: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出自】:鲁迅《而已集·可恶罪》: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有一语以包括之,曰:可恶罪。 
二、糖衣炮弹 [ táng yī pào dàn ] 
【解释】: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去牟取自己的利益。
【出自】: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49章:“不要中了敌人的糖衣炮弹,被人家拉过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忠言逆耳的事例有什么?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