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而反”「迷而知反」
成语“迷而知反”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í ér zhī fǎn成语简拼:MEZF
成语注音:ㄇ一ˊ ㄦˊ ㄓ ㄈㄢ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迷而知返
反义词:迷而不返
成语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成语用法:迷而知反作谓语、宾语;指知错就该。
英文翻译:return to the correct path
成语“迷而知反”的扩展资料
1.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翻译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寓意:人生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在生活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掌握更好的方法,而不仅仅是选择的越多越好。选择只需一个,但一定要选的对。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拓展资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
本章叙述一位理想学者的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
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
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
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
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公益成语:gyjslw.com
3. 迷途知反是不是古代故事
迷途知返指迷了路才意识到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出自晋·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意。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出自:《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扩展资料:
1、赏析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2、作品影响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古代儿童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
1579年,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公益成语:gyjslw.com
5. 迷途而返的意思
迷途而返为四字词,与迷途知返同义,出自《三国志·魏书·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返,尚可以免。”。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公益成语:gyjslw.com
6. 让你迷途知反的那个人你还记得吗?
是我的父母。
由于在小的时候受到了电影的影响,所以一直想成为像陈浩南那种老大,相信有很多男生当时都被古惑仔的电影所吸引,而心中的英雄梦想也被彻底点燃,不过付诸实践的人没有多少,但可惜的是我就是其中一位。
为了能够彻底学习古惑仔,我先从抽烟开始练习,然后在班级里面各种叫嚣,不仅欺负同学,而且还对老师的言论不屑一顾,再加上当时处于逆反期,所以什么人的话都听不进去,在我看来,除了天之外,没有人可以比我更高。
而当我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他们一没有打我二没有骂我,反而把我叫到了客厅,两个人坐下来语重心长的,给我讲了一些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自从那天晚上之后,我明白了,我心中的英雄梦想只不过是少年时期的臆想。
所谓的帮会老大,也不过就是些街头上的流氓地痞,而在这大好年龄我没有学习,反而却做出了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实在是让我后悔,自从那一天开始我每天都在恶补知识,希望能将以前丢掉的再重新捡回来。
正是由于那天晚上我父母对我说出的那些事情,才使我迷途知返,让我真正的活出了个人样,他们不仅给了我生命,而且还帮我铺好了成功的每一条道路,甚至帮我打开了成功路上的大门,想起这些时至今日,我还是会热泪盈眶。公益成语:gyjslw.com
7. 迷途知反的意思是?
当你走的错路,做了错事的时候知道改正,这就是迷途知反公益成语:gyjslw.com
8. 明知打不过纣王,苏护为什么还敢题下反诗?
神话名著《封神演义》里,奸臣费仲、尢浑两人看到众朝臣都送有礼单,却独不见苏护礼物,于是怀恨在心。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没过几天,两人便在好色的纣王面前进了谗言,告诉商纣王帝辛:苏护家有国色天香,极为美姿漂亮的千金女——苏妲己。
纣王一听,求之不得。于是当即宣诏召见苏护,却遭到了拒绝。苏护因此又得罪了纣王,遭下令限期离开朝歌。就在辞行前,气愤不过的苏护在驿亭的午门墙上,题下一首反诗,全诗为: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然后扬长而去。
天地五行中的“五德”:木、金、火、水、土,就分别对应着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苏护公然题下反诗,因言获罪,更加激怒了纣王,于是发兵征讨。结果基本上没有悬念:苏护虽为一方诸侯,勇猛有加,但纣王彼时还拥有天下之力。苏护肯定不能取胜。
那么,苏护明知打不过商纣王,为何还敢公然题下反诗,自留证据呢?
一、性格的原因,一时的冲动
性格能决定人生,也能决定人的命运。从朝臣们都向奸臣送礼,而只有苏护不送这一件事的细节上,不难看出,苏护是个耿直、正直的人;从他题下反诗的细节中,又可看出,他还是性情直率、容易冲动的人。再从他受到纣王提亲遭拒,有意掉为难他,而他敢于反抗一事上,还说明他是个性子刚烈,宁折不弯的人。所以,冀州候苏护,敢公然题下反诗,应该大部分因素,就是自己的冲动使然,盛怒之下。
二、错误的判断,抵估了形势
苏护再怎么冲动,再怎样义气行事,但也不会傻到不知题反诗的严重后果。要不然,苏护也做不到冀州候,苏家也不可能满门均为忠烈。苏护在明知题下反诗,会遭到商朝大军的围攻下,依然题诗,是他对眼前的形势有个判断。《封神演义》中,曾多次提到,纣王无德,沉迷色酒色,朝政大乱,百姓颠倒流离,这是亡国的征兆。“可怜成汤社稷将化为子虚乌有……”这是苏护与众家将的原话。在苏护的心里,他已经认定商朝要败亡,而自己行的是道义之事。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既然纣王无道、百姓苦不堪言,苏护又是忠良君子,忠心为国,治兵有方……即使开打,自己也不一定就会输。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老人家,早就说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错就错在,苏护高估了自己的形势一方,而忽略了纣王拥有的天下大势和四方力量:百足之虫,尚死而不僵。公益成语:gyjslw.com
9. 失迷途知未返,晓今是而昨非 的出处
搂主,“失迷途知未返,晓今是而昨非”应为:“实迷途知未返,晓今是而昨非”。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现行人教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古文。
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赏析
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很不够。陶渊明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观山川以悦目,他是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是用人格生命换来的,因而他格外珍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是在安慰自己,实际上是在反省自己。他在《归园田居》诗中写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多么沉重的语言!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面看诗人是在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在这样一种心情驱使下,诗人归心似箭,让船儿快快地行,恨不得天快一点亮起来,看见自己的家门,欢喜之情无法言表,连奔带跑,回到家中。这种心理描写,其语言虽不像小说那样细腻罢了,但它更能给读者以想像的空间。与官场相比,田园风光是这样的令人清爽。“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天真烂漫的小孩让诗人看到了纯洁和质朴。我们可以想像:童仆在说什么,稚子的童音又在说什么,还有那没出场的爱妻,她大概一句话也不说,而是斜倚柴扉望着丈夫,或是系着围裙,双手沾满了面粉,深情地冲丈夫微笑呢!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接下来,诗人写身处庭院房舍的悠然之情。这里有小径、松菊、酒盏、壶觞、庭柯,无违心事,有悠然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官场如何黑暗?诗中无一句交代,但田园的美好,不正暗示出了官场的可憎吗?这是一种“暗比”,文字上没有对比,但诗人心中时时在对比。“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其实不是在写云和鸟,而是诗人心灵的表露。宋人叶梦得评说:“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像。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像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求 感激涕零 百感交集 深思熟虑 匪夷所思 时光荏苒 白驹过隙 鉴往知来 莫衷一是 迷途知返 恍如隔世 的意思
gǎn jī tì líng 感激涕零:感激得掉下眼泪。形容非常感激。 宋 黄庭坚 《谢黔州安置表》:“罪深责薄,感激涕零。” 《镜花缘》第九五回:“及至治好,不将小弟送还,更有深意。至今谈起,犹令人感激涕零。”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九》:“你如有议论,敢乞源源寄来,不胜荣幸感激涕零之至!” bǎi gǎn jiāo jí 百感交集:种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慨无比。 宋 陈亮 《祭喻夏卿文》:“泪涕横臆,非以邂逅。百感交集,微我有咎。” 巴金 《秋》一:“深夜无聊,百感交集,我想起你们……真有生者远而死者别之感。”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一章:“想起这五十八天里老妈妈的深情厚意,真是百感交集。” shēn sī shú lǜ 深思熟虑:反复地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 宋 欧阳修 《辞免第二状》:“苟非深思熟虑,理须避让,岂敢固自稽迟以干典宪。” 宋 苏轼 《策别•课百官四》:“而其人亦得深思熟虑,周旋於其间。” 茅盾 《子夜》十二:“深思熟虑的神气在 吴荪甫 脸上摆出来了。” fěi yí suǒ sī 匪夷所思 (1). 考虑问题的方法、言语、行动违反常规,使人难以想象和理解。匪,非;夷,平常。 《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十数人手携一灯,忽隐忽现,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 唐明皇 见之,亦必目睁口开,谓氍毹场中那得如许光怪邪!” 清 龚自珍 《语录》:“才人之辨,匪夷所思。” (2).谓思想离奇。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吾苍茫独立於寂寞无人之区,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沉冥杳霭中来。” rěn rǎn 时光荏苒: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过去báijū-guòxì白驹过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jiànwǎng-zhīlái鉴往知来:观察往昔,可预知将来 mò zhōng yī shì 莫衷一是:意见分歧, 不能断定哪一方面对,难有一致的定论 《清史稿•选举志二》:“惟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 中国 图广大,轮船之利亦既小试其端矣,独火车铁路屡议无成,聚讼盈庭,莫衷一是,窃未见其可也。” 郭沫若 《高渐离》附录《关于筑》:“据上所述,筑之形制莫衷一是,旧说每嫌过略,新说虽详,然与旧说每复根本违异,因之余颇为所惑。” mí tú zhī fǎn 迷途知返 同“迷途知反”mí tú zhī fǎn 迷途知反: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南史•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梁书•陈伯之传》均作“迷涂知反”。亦作“ 迷途知返 ”。 《收获》1981年第6期:“既然 胡先生 有此迷途知返之心,报效革命之志,我们是欢迎的。” huǎng rú gé shì 恍如隔世:恍惚如同相隔了一辈子。多表示由于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慨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丙寅,发 常州 。 平江 亲戚故旧来相迓者,陆续於道,恍然如隔世焉。” 清 王晫 《看花述异记》:“忆所见闻,恍如隔世。”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一经战乱,恍如隔世。久别重逢,也是愉快的。”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辩论赛,正:小学生应多看课外书 反:小学生不该看课外书 要一问一答的 我们是反方 谢谢
反方:少看课外书,多看书确实有好处,但是万一看到对青少年不宜的书刊,不仅没有益处,反而还有害处。 如果你看了书又不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看了也没有益处。 (十分神气)现在少年儿童对什么都很好奇,如果看了那怎么办? 多看课外书未必有好处。 我认为少看课外书。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多”只是“读书”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 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多读”这样的“课外书”,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读课外书,得先看书的好坏。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读书”,又何益之有? 反方:小学的课文是有针对性的语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小学生的在识字写字、阅读获取信息、口语交际等方面有所提高。小学生缺乏自律性,让其自行地选择看课外书而不加以引导,极有可能让其受不良书籍的影响。从导致其心理受到不良影响。 再者,课本是经过家精心地选择的名家名著或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意的。 这几年来老是提倡减负减负。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加出色,从而在一方面对其进行“加负”。小学生还处在一个接受力还比较有限的时期,过多的课外知识,自身并不能消化,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话,看再多的课外书,就没能再脑子里留下一丝印象。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还不如花这些时间让她(他)多看几遍以前看过的比较有意义的课外书呢。 我们不能但求数量上的多寡,应该在质量上取得保证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