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字是“城”字的成语「管城毛颖」

2024年05月13日成语大全33

成语“管城毛颖”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管城毛穎
成语读音:guǎn chéng máo yǐng
成语简拼:GCMY
成语注音:ㄍㄨㄢˇ ㄔㄥˊ ㄇㄠˊ 一ㄥˇ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宣和画谱·墨竹》:“平居之时无所嗜好,独左右图书与管城毛颖相周旋。”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管城、毛颖均为笔的代称。
成语用法:管城毛颖作宾语、定语;指毛笔。
成语谜语:毛笔

成语“管城毛颖”的扩展资料

1. 和颖有关的成语
颖的相关成语:脱颖而出、冰雪聪颖、管城毛颖、颖悟绝伦、胸中之颖、囊锥露颖、脱颖囊锥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用榕、泽、颖、蔚组成成语
  尺泽之鲵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竭泽而渔 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竭泽焚薮 竭:排水。薮:指草野。排干池水捕鱼,烧光草野捉兽。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  手泽之遗 手泽:为手汗所沾润。指先人遗物。  同袍同泽 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友人。  温润而泽 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  泽及枯骨 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  被泽蒙庥 指受恩泽,蒙庇护。  川泽纳污 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毁誉。  焚林竭泽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岗头泽底 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  膏泽脂香 指油脂类的化妆品。  涸泽而渔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三江七泽 泛指江河湖泽。  山吟泽唱 指山歌民谣。  深仁厚泽 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顺非而泽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遗风余泽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遗惠余泽 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泽。  以泽量尸 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渊渟泽汇 比喻事物的集聚汇合。  泽被后世 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泽吻磨牙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的样子。  振兵泽旅 收缴兵器,解散军队。同“振兵释旅”。  尊主泽民 尊崇君主,泽惠生民。  管城毛颖 管城、毛颖均为笔的代称。  脱颖而出 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藏锋敛颖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囊锥露颖 比喻显露才华。  脱颖囊锥 比喻才能出众者。  颖脱而出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颖悟绝伦 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颖悟绝人 颖悟:聪颖。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同“颖悟绝伦”。  蔚成风气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蔚然成风 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引伸为荟萃、聚集。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蔚为大观 蔚:茂盛;大观:盛大的景象。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云兴霞蔚 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云蒸霞蔚 蒸:上升;蔚:聚集。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霞蔚云蒸 比喻景物绚烂缛丽。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为什么蒙恬被人们称为制笔的师祖?
  这里关于蒙恬将军对毛笔的创造有着这样的故事。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历史上对于秦朝大将蒙恬造笔的说法也有一些记载。当年,秦将蒙恬率军伐楚,南下至中山地区,因见那里兔毛甚佳,就用来制笔,毛笔就此诞生。《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
  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在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利,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为什么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
毛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从大禹时起直到秦始皇时,凡阴阳、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能详细地记下。因此,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历史上造笔的人是谁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
  有人对“蒙恬造笔”的说法提出质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
  解放后的出土文物更证明了这一点。一九五四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长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战国墓群中,发掘出一支长约21厘米,直径为0.4厘米的毛笔实物。该笔与现在使用的毛笔相似,笔头用优质的免箭毛制成,毛长2.5厘米,笔杆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笔头不是插在竹杆套内,而是用劈开的竹杆端部将笔头夹在其中,外缠丝线,再涂上漆。这支埋入地下两千多年的战国毛笔,被认为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它称为“战国笔”。又由于长沙古楚国,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笔,还被称为“楚笔”。
  是否“战国笔”就是最早的毛笔呢?也是个问号。有人估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炎帝、黄帝时期就出现了毛笔。张华《博物志》也有“舜造笔”的记载。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许多彩绘陶器上,表面所绘的动物图案及几何纹饰;明显地呈现出用毛笔画写出来的痕迹。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现了毛笔的痕迹。据《田骨学商史编》记载,从殷墟出土的三块牛胛骨板上,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龟甲片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涂墨的痕迹。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当多的“聿”字,由此可以这样断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国就已有了用毛笔书字这个事实,现在文学界也大多持这个观点。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元代,湖笔取代了宣笔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
  制笔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么兔毛、山兔毛、獭毛、猪毛、鹿毛、马鬃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等,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制笔。据《岭表录异》里记述:岭南无免,某郡守把一块免皮给笔匠做笔。笔匠吃醉酒,将兔皮弄丢了,他怕受罚,就割下自己的胡子来做笔。谁知做出来的笔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笔匠无奈,只好道出实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作捐税。另外还有用婴儿的胎发来制笔的:“内惟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这是唐朝一位待人赞美胎发笔的诗句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文房四宝的雅称即漆妃,管城候和*******
漆妃:墨的别称。管城侯:韩愈《毛颖传》说秦始皇封笔为管城子。而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里称其为“管城侯”。笔的别称有:聿、不律、弗、毛颖、毛锥子、管城子、墨曹都统、中书君、尖头奴、玉管、玉箸墨的别称有:麋丸、漆妃、玄香太守纸的别称有:楮先生、楮知白、好、侯、楮待制、剡溪遗老、楮国公、尺二冤家、文庙、云舫。砚的别称有:砚台、砚池、陶泓、墨器、墨海、石虚中、即墨侯、石端明、岩屋上人、离石乡侯、铁面尚书、润色先生、壁龙、石灰、石泓、宝泓、玉带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毛笔是谁发明的?
提到毛笔,人们往往会想起“蒙恬造笔”的故事,认为秦代名将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此事也与蒙恬有关。跪求。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为什么毛笔又叫“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
毛笔有很多别名,如“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等。其实这三种称谓均出自韩愈的(毛颖传)。韩愈写《毛颖传》是借毛颖来抒发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悲慨,由于是用寓言形式写就,颇具情趣。古代的毛笔最初是用兔毫制成的,有锋颖,“颖”是锋的意思,所以毛笔又叫毛颖。韩愈用拟人手法说毛颖是中山人,秦始皇的时候,蒙恬将军伐楚,驻扎在中山,猎获了大批兔子,“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族而加束缚焉”。这正是毛笔的制做过程,又暗含了蒙恬造笔的传说,毛笔称谓“毛颖”也便广为流传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毛笔又叫“管城子”。(毛颖传》说:“秦始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这里的“管城”系双关语,西周初年管叔曾被封为管城,符合(毛颖传》传记文的特点;而笔杆是由竹管制成的,束毛而插人竹管,将管城人格化,也使毛笔为“管城子”了。毛笔又称为“中书君”。(毛颖传》又云:“(秦始皇)累拜中书令,……上尝呼为中书君”,当笔秃时,“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中书”即适宜书写,当毛笔使用许久,锋颖脱落,也就不适合书写了。韩愈是饱蘸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他不过是以毛颖自喻罢了。不过毛笔又称“毛颖”、“管城子”、“中书君”得以广泛流传,恐怕是韩愈始料不及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蒙恬的轶事典故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始皇。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
相传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蒙恬与夫人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当地笔工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绕村而过的小河易名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琏的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利,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意谓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而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汉代应劭著《风俗通》记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后人根据这段文字,又有如下说法:“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西晋傅玄驳斥这种说法,见《筝赋》序:“筝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圆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设之则四象存,之则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也,岂亡国之臣所能开思运巧哉,或以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为秦国大将,傅玄用“亡国之臣无法创造乐器”的阴阳五行论调,似嫌勉强。《旧唐书·音乐志》也称筝非蒙恬所造:“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同而弦少。”在中国的第一部纪传通史的《史记·蒙恬列传》中并没有蒙恬造筝的记载。而《风俗通》的说法也仅用疑问的口吻说蒙恬造筝,一件乐器若出现在史籍上,其必已经流传一时间了,很可能记史者将此乐器的创造记为当时某领导者之功,或者蒙恬为了适应自己的戎马生活,将筝改制为瑟。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五千多公里的万里长城,用来保卫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匈奴骑兵的侵。蒙恬在修筑万里长城的壮举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延绵万余里的长城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宝。其实,司马迁《史记》中蒙恬修筑长城的评价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修长城对人民的劳役,却没有看到修长城对中原地区的长久安定的重要意义。其次,蒙恬只是连接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工程量远没有司马迁所想的那么大。最后就是蒙恬和公子扶苏曾经多次上书秦始皇请求减免徭役,同时,和扶苏商议如何合理安排人力,来减轻徭役。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力量。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于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蒙恬将军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0. 含有颖字的成语
管城毛颖 管城、毛颖均为笔的代称。 脱颖而出 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藏锋敛颖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囊锥露颖 比喻显露才华。 脱颖囊锥 比喻才能出众者。 颖脱而出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颖悟绝伦 颖悟:聪颖。绝伦:超过同辈。聪明过人。亦作“颖悟绝人”。 颖悟绝人 颖悟:聪颖。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同“颖悟绝伦”。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1. 古人口中的毛颖,管城子,中书君都是指什么
毛笔。 毛笔有很多别名,如“毛颖”、“管城子”和“中书君”等。其实这三种称谓均出自韩愈的(毛颖传)。韩愈写《毛颖传》是借毛颖来抒发自己空有才华而不被重用的悲慨,由于是用寓言形式写就,颇具情趣。古代的毛笔最初是用兔毫制成的,有锋颖,“颖”是锋的意思,所以毛笔又叫毛颖。韩愈用拟人手法说毛颖是中山人,秦始皇的时候,蒙恬将军伐楚,驻扎在中山,猎获了大批兔子,“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族而加束缚焉”。这正是毛笔的制做过程,又暗含了蒙恬造笔的传说,毛笔称谓“毛颖”也便广为流传了。 毛笔又叫“管城子”。(毛颖传》说:“秦始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这里的“管城”系双关语,西周初年管叔曾被封为管城,符合(毛颖传》传记文的特点;而笔杆是由竹管制成的,束毛而插人竹管,将管城人格化,也使毛笔为“管城子”了。 毛笔又称为“中书君”。(毛颖传》又云:“(秦始皇)累拜中书令,……上尝呼为中书君”,当笔秃时,“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中书”即适宜书写,当毛笔使用许久,锋颖脱落,也就不适合书写了。韩愈是饱蘸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他不过是以毛颖自喻罢了。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12. 《毛颖传》是怎样描述蒙恬造笔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毛颖传》,用拟人的手法为毛笔立传,考证毛笔的先祖,使整个故事具有滑稽效果。据《毛颖传》的描述,毛颖是中山人,他的先人是兔子,曾辅佐大禹治水,去世后成神。蒙恬兵伐楚国时,在中山附近的项城停留,准备举行大型的狩猎行动来威吓楚国,就召集部下,用《连山》占卜这次行动,预测天时、地利、人和。占卜者恭贺道:“这次要捕获的动物,可以取它的毛,用来做写书册的东西,以后天下都用这种东西来书写文字。”于是,蒙恬开始狩猎,围捕了毛颖一族,拔下它们的毛。后来,蒙恬将毛颖带回来献给秦始皇。秦始皇让蒙恬将毛颖放入池中沐浴,并赐毛颖封地于管城,又赐名字叫管城子。毛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从大禹时起直到秦始皇时,凡阴阳、占卜、相术、医疗、方术、民族姓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能详细地记下。因此,后世就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