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而()泄”「秘而不泄」
成语“秘而不泄”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秘而不洩成语读音:mì ér bù xiè
成语简拼:MEBX
成语注音:ㄇ一ˋ ㄦˊ ㄅㄨˋ ㄒ一ㄝ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秘而不露
反义词:直言不讳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9卷:“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字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成语用法:秘而不泄作谓语;指严守秘密。
英文翻译:play one's cards close to one's chest
成语“秘而不泄”的扩展资料
1. “事成于密而败于泄”出自于哪里?语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韩非子·说难》。
原文:“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白话释义: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
意思是事情因为保密而获成功,由于泄密而遭失败。
扩展资料
原文: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弃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为,如此者身危。
译文: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君主表面上做这件事,心里却想借此办成别的事,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所做的事,而且知道他要这样做的意图,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韩非子·说难》选自战国时代法家学派著作《韩非子》,是 《韩非子》55篇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说shuì,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
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先秦七子之一。
由后人收集整理韩非所著的文章而编纂成著作《韩子》,《韩子》现存二十卷共计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子》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君主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什么而不什么成语大全
秘而不宣、
视而不见、
锲而不舍、
犯而不校、
避而不谈、
秀而不实、
笑而不答、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华而不实、
来而不往非礼也、
老而不死是为贼、
言而不信、
淡而不厌、
诲而不倦、
学而不厌、
和而不唱、
乐而不淫、
脆而不坚、
惠而不费、
秘而不泄、
存而不论、
乐而不荒、
老而不死、
述而不作、
听而不闻、
谑而不虐、
道而不径、
挟而不服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什么意思
释义:利益可以分给其他人而不应该自己一个人占有,自己占有,最后肯定无利益可涂。谋划什么事情的时候不用很多人一起想,一旦人多了就容易泄露秘密。
出处:一共有两处出处。
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宋代林逋《省心录》
释义:利益可以共同享用而不可以独占,出谋划策要人少而不可人多。
2.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曾国藩《曾国藩文集·治兵语录》
释义:人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自毁前程,而要看看未来,利益分享才可以得人心。而谋略却不能过于表露给他人看到,以防被他人所利用,最后造成事情的失败。
扩展资料:
《国学经典:曾国藩文集精粹》讲述了:
曾国藩一生都喜爱笔墨,死后留下了大量的奏搞、批犊、治兵语录、诗联、日记,书札、家书、家训、杂著等,计约1500万言。
本书从修养、劝学、为人、为政、冶军、立志、养生、持家、处世、教子等各个方面描写了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兴邦之道,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使广大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走进曾国藩的内心世界,是深入了解,正确评价曾国藩的珍贵资料,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的绝佳选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其生前既以圣人自居,则无论奏搞、批犊、冶兵语录、诗集、日记、书札、家书、家训、杂著,无不闪烁着“圣人的光芒”,因此颇为后人所注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文集精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意思是“在你的事情还没成功之前,不要告诉别人”的成语或俗语有哪些?
1、秘而不宣 [mì ér bù xuān]
释义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出处:《三国志·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造句:他们厂里生产出的饮料非常受欢迎,但对于配方,他们却~。
秘而不泄 秘而不露 据为己有 缄口不言 讳莫高深
2、守口如瓶[ shǒu kǒu rú píng ]
释义:守口:紧闭着嘴不讲话。闭口不谈,像瓶口塞紧了一般。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出 处:唐·道世《诸经要集·择交部·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造句:凡是重要的会议内容,他一向~,从不乱说。
3、缄默无言[ jiān mò wú yán ]
释义:指不愿讲话或不敢讲话
出 处:《鼓掌绝尘》第三九回
造句:艺术被威封口缄默无言。
4、讳莫如深[ huì mò rú shēn ]
释义: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
出处:《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
造句:对漏毒气事件,厂方~,不愿接受采访。
5、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
释义:缄:封。 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造句: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各种不宜场合,我们应该~。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形容保密工作做得好的词语有什么四字的
瞒天过海密不透风万无一失滴水不漏严守秘密密而不宣谨小慎微守口如瓶缄口结舌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自《南史·列传·卷七十六·隐逸下》 作者:李延寿
1、【原文】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2、【译文】
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范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有礼(从)不凭借(自己的)优点而骄傲地待人。(他的)家中很贫困,只依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他)详细的把实情告诉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回答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现在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 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时有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的人。元琰于是砍伐了树木架了座桥用来渡过水沟。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的人。
3、【赏析】
范元琰不计较盗贼的德行,用善举使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丑恶,心中惭愧,从而改过自新;不因人之恶而恶,此君子善人之道!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服人。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