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的成语「清规戒律」

2024年05月31日成语大全97

成语“清规戒律”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清規戒律
成语读音:qīng guī jiè lǜ
成语简拼:QGJL
成语注音:ㄑ一ㄥ ㄍㄨㄟ ㄐ一ㄝˋ ㄌㄩ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反义词:推陈出新、打破常规
读音纠正:规,不能读作“ɡuǐ”。
错字纠正:戒,不能写作“戎”。
成语辨析:清规戒律和“金科玉律”都可以指“规章、制度”等等。但清规戒律指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对小范围的限制是应该否定的;“金科玉律”指不可改变的条规;一般指对大范围限制;字面上是肯定的;语气比清规戒律强。
成语出处:《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成语用法:清规戒律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老先生清规戒律很多,学生们都很怕他。
英文翻译:convention
俄文翻译:зáповеди и запреты
日文翻译:(僧侶などの守るべき)清規(せいき)と戒律(かいりつ)<しゃくし定規(じょうぎ)。人をしばる規則(きそく)や制度(せいど)>
其他翻译:<德>Gebote und Verbote
成语谜语:佛教的章法

成语“清规戒律”的扩展资料

1. 成语:清规戒律
清规戒律_百度汉语
清规戒律
[qīng
guī
jiè
lǜ]
[释义]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
[出处]
《释门正统》:“元和九百丈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佛门常说清规戒律,你知道清规指的是什么吗
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
【1.戒】
戒,梵语尸罗,意为清凉。所以名之
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正如《大乘义章》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又会引发诸不善行,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恚痴火常炽然”。而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清凉的内涵。
此外,戒还能警策身口意三业。《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说: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
【2.律】
律,梵语毗奈耶、毗尼。《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
初言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及律二名不并。又《增一》中七种律也,谓七毗尼。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
律具有调伏、灭、离行等内涵。所谓调伏,主要针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也是引发贪嗔之心的主要渠道。稍不留意,就会因所见所闻将烦恼调动起来。所以,佛法修行要“都摄六根”正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所说:
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
【3.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为梵语,汉译为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随顺解脱等
《大乘法苑义林章》说:
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
别解脱有两重含义,《大乘义章》说:言木叉者,此名解脱……何故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
若严持某戒,即能从某种不善行为中解脱出来。持不杀戒,可从杀生恶行中解脱出来;持不盗戒,可从偷盗恶行中解脱出来。同时,持戒还能使我们成就解脱圣果。声闻的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持戒,是迈向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戒,就无法进一步得定发慧,所以这是基础而关键的一步。
《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鲁达舍身搭救金氏父女, 却在五台山上屡犯清规戒律,这两种性格是否矛盾?为什么?
那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而已,不要当真。那是作者在描述鲁达的我行我素的性格。摘自www.gyjslw.com
4. 金科玉律和清规戒律的不同?(用法。褒贬。意义等)
金科玉律 发 音 jīn kē yù lǜ 释 义 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出 处 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用法:用作名词,一般做宾语,为褒义词清规戒律 发音 qīng guī jiè lǜ 释义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出处 《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示例 老先生~很多,学生们都很怕他 用法:用作名词,一般做宾语,为贬义词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清规戒律指什么生肖
答案是兔子,因为它外表看上去耳朵大,其实听力并不好,而且是吃草不吃肉,所以说是青规戒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青楼的清规戒律有几条
一般的青楼大都订有清规戒律,如:一不准逃跑,二不准热客,三不准甩客,四不准接官场、窑皮子,五不准“开盘”时“偷活”,六不准私藏钱,七不准倒贴热客,八不准犯“八大块”说丧气话。
除此以外,其他的规矩还有很多,如早饭前说话不能带有“龙、虎、梦、灯、桥、塔、鬼、哭”等字眼。如果遇到这些字眼,就改说行话,如龙为海条子,虎为海嘴子,梦为幌晾子,灯为亮子,桥为海空子,塔为钻天子,鬼为倭罗子,哭为撇苏。
如果忘记了这些行语,就叫做犯块,这样都要在祖师爷管仲的神牌前受到处罚。青楼处罚妓女一般不打脸和手,以免影响再去做生意。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青楼必须按定规办事,对妓女约束,对嫖客告诫,铺陈转合,花样百出。主要有以下八种常规程式:
一、喊堂:踏进青楼,有人吆喝“见客”通报妓女。
二、打茶围:喊堂后,妓女摆盘上桌,点烟倒茶、嗑瓜子,仅限嬉戏弹唱。
三、吃花酒:又称“摆饭局”,是指嫖客在妓女房中宴客,呼朋邀友,摆一台、双台或双双台,请妓女侑酒取乐。其中有“开局票”,也叫下贴子;“起毛巾”,即开席语;“上先生”,指妓女入席;点戏目,就是演戏剧、吹洞箫、唱时曲助兴等程序。
四、拉铺,就是嫖、妓同宿。
五、打干铺,只在青楼住宿,不准乱来。
六、住局:在妓女房中过夜,可至天明。
七、铺堂:嫖、妓双方有倾慕之情,遂约期邀客、宴请宾客,以明确“相好”关系。“铺堂”花销较大。 
八、挂衣:初次同枕,手续与“铺堂”略同,但须鸣鞭炮、点红蜡烛、给赏钱。其开销更大。
由于古代青楼的畸形发展和妓女的大量增加,让做皇帝的可以“阅尽人间春色”,做官的争相纳妾还嫌“编制”不够,于是就忙完“家里”忙“家外”,真可谓是上行下效,“跟朝廷保持一致”了。而那些豪富巨商、公子哥儿之中,“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终日沉迷青楼、导致倾家荡产的也大有人在。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清规戒律,是什么意思
寺院里对和尚们的规定!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