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的成语「弭耳俯伏」
成语“弭耳俯伏”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MEFF
成语注音:ㄇ一ˇ ㄦˇ ㄈㄨˇ ㄈㄨ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俯首帖耳
成语出处:《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成语用法:弭耳俯伏作谓语;指臣服。
成语“弭耳俯伏”的扩展资料
1. 用耳组词耳朵 耳闻 耳目一新 耳熟能详 耳光 耳机 耳环 耳濡目染 耳目 耳膜 耳语 耳畔 耳闻目睹 耳聋 耳鸣 耳熟 耳塞 耳根 耳听八方 耳鬓厮磨 耳旁风 耳边风 耳聪目明 耳垂 耳际 耳坠 耳鼓 耳热 耳廓 耳房 耳背 耳提面命 耳孔 耳刮子 耳蜗 耳饰 耳闻不如目见 耳顺之年 耳福 耳尖 耳门 耳食之言 耳食之谈 耳视目听 耳闻则诵 耳鬓斯磨 耳软心活 耳目昭彰 耳听心受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耳力 耳子 耳坠子 耳 耳珠 耳轴 耳重 耳治 耳针疗法 耳针 耳择 耳韵 耳雨 耳喑 耳音 耳衣 耳也 耳檐儿 耳炎 耳言 耳咽管 耳丫子 耳熏目染 耳学 耳穴 耳性 耳消耳息 耳下腺 耳习目染 耳屋 耳斡 耳闻眼见 耳闻眼睹 耳闻目染 耳闻目览 耳闻不如眼见 耳闻不如目睹 耳闻不如面见 耳挖子 耳挖勺儿 耳挖勺 耳挖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耳提面训 耳提 耳套 耳孙 耳诵 耳顺 耳鼠 耳受 耳视目食 耳视 耳屎 耳食之徒 耳食之论 耳食目论 耳食不化 耳食 耳识 耳石 耳生 耳舍 耳扇 耳三漏 耳塞机 耳软 耳擩 耳濡目及 耳濡目击 耳热眼跳 耳染目濡 耳圈 耳齐 耳屏 耳剽 耳目众多 耳目之欲 耳目心腹 耳目喉舌 耳目官 耳目股肱 耳目非是 耳目导心 耳目长 耳目闭塞 耳鸣目眩 耳帽儿 耳满鼻满 耳轮 耳聋眼瞎 耳聋眼花 耳聋眼黑 耳冷 耳括子 耳聩 耳纩 耳快 耳科 耳决 耳界 耳箭 耳鉴 耳记 耳级 耳后生风 耳后风生 耳红面赤 耳号 耳掴子 耳掴 耳聒子 耳郭 耳光子 耳管 耳观 耳刮子,耳掴子 耳垢 耳跟厢 耳根清浄 耳根清净 耳风 耳粪 耳珥 耳耳 耳朵眼儿 耳朵软 耳朵风 耳朵底子 耳珰 耳聪 耳戳 耳唇 耳倕 耳池 耳沉 耳舱 耳参漏 耳菜 耳不忍闻 耳不旁听 耳不离腮 耳卜 耳鬓相磨 耳鬓撕磨 耳边之风 耳边厢 耳闭 耳杯 耳报神 耳报 耳傍风 耳绊 耳伴 耳扒 耳巴 --------------------------------------------------------------------------------以此居中的词土耳其 震耳欲聋 面红耳赤 充耳不闻 掩人耳目 掩耳盗铃 洗耳恭听 马耳他 抓耳挠腮 口耳相传 酒酣耳热 打耳光 中耳炎 咬耳朵 日耳曼人 以耳代目 遮人耳目 脸红耳赤 当耳边风 外耳道 赁耳佣目 口耳之学 马耳东风 贵耳贱目 挖耳当招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面命耳提 撧耳挠腮 目濡耳染 逆耳之言 倾耳注目 倾耳而听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舌敝耳聋 目击耳闻 两耳塞豆 口耳并重 六耳不同谋 黄耳传书 目食耳视 遮掩耳目 扎耳朵 庸耳俗目 以耳为目 佯打耳睁 眼瞎耳聋 眼跳耳热 眼饧耳热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眼花耳热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掩耳偷铃 掩耳而走 掩耳蹙頞 熊耳兵 熊耳杯 小耳朵 洗耳翁 洗耳拱听 斡耳朵 挝耳揉腮 威耳逊 外耳门 土耳其人 土耳其鸡 土耳其海峡 帖耳俯首 天耳通 俗耳针砭 松耳石 顺耳悦目 鼠耳巾 搔耳捶胸 三日耳聋 三人误大事,六耳不通谋 三耳秀才 塞耳偷铃 塞耳盗钟 清耳悦心 倾耳细听 倾耳拭目 倾耳戴目 倾耳侧目 爬耳搔腮 逆耳忠言 逆耳良言 逆耳利行 泥耳笼首 闹耳朵 内耳眩晕症 目擩耳染 目染耳濡 目见耳闻 目睹耳闻 目达耳通 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面命耳训 面红耳热 弭耳受教 弭耳俯伏 没耳性 猫耳洞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马耳风 马耳春风 乱人耳目 绿耳梯 绿耳公 鹿耳门 鹿耳巾 六耳不通谋 六耳不传道 两耳垂肩 脸红耳热 口耳相承 口耳讲说 撧耳揉腮 撧耳顿足 酒酣耳熟 惊耳骇目 接耳交头 焦耳楞次定律 焦耳热功当量实验 焦耳定律 蠒耳羊 霍耳效应 豁人耳目 黄耳蕈 黄耳菌 黄耳寄书 化脓性中耳炎 虎耳草 赫耳墨斯 过耳之言 过耳秋风 过耳风 过耳春风 国耳忘家,公尔忘私 国耳忘家 盥耳山栖 股肱耳目 狗耳草 公耳忘私 附耳射声 附耳低言 佛耳草 废耳任目 防蔽耳目 泛日耳曼主义 发明耳目 发皇耳目 杜耳恶闻 狄塞耳机 道听耳食 当耳旁风 大耳翁 大耳儿 打耳喑 搭耳帽 垂耳下首 吃耳光 长耳公 玻意耳定律 波义耳-马略特定律 波义耳定律 避人耳目 稗耳贩目 白耳龙 扒耳搔腮 阿耳忒弥斯 阿耳法射线 阿耳法粒子 --------------------------------------------------------------------------------以此结尾的词刺耳 悦耳 迅雷不及掩耳 交头接耳 入耳 如雷贯耳 右耳 牛耳 木耳 顺耳 言犹在耳 震耳 侧耳 执牛耳 逆耳 不堪入耳 银耳 顺风耳 俯首贴耳 肥头大耳 忠言逆耳 穿耳 蒲式耳 俯首帖耳 中耳 黑木耳 附耳 挖耳 隔墙有耳 外耳 内耳 贱目贵耳 搔头抓耳 历历在耳 焦耳 倾耳 石耳 挠腮撧耳 聊复尔耳 出口入耳 长目飞耳 疾雷不及掩耳 秋风过耳 东风吹马耳 如风过耳 垣有耳 搔头摸耳 不绝于耳 榆耳 娱心悦耳 余耳 游心骇耳 引耳 倚耳 养耳 洋洋盈耳 掩耳 言提其耳 焉耳 熏耳 眩目震耳 畜耳 许由洗耳 袖如充耳 袖手充耳 秀耳 熊耳 心耳 葈耳 洗耳 枲耳 无耳 嵬眼澒耳 嵬目鸿耳 危言逆耳 唾耳 妥首帖耳 豚耳 凸耳 头耳 偷耳 聤耳 帖耳 贴耳 挑耳 天耳 提耳 鼗耳 慆耳 俗耳 竦耳 耸耳 松风耳 松耳 双珠填耳 双豆塞耳 树耳 鼠耳 拭目倾耳 世耳 沈耳 善言不入耳 桑耳 三耳 塞耳 软耳 如雷灌耳 揉耳 人生行乐耳 取耳 酋耳 清耳 窃钟掩耳 墙有缝,壁有耳 墙有风,壁有耳 墙有耳 墙风壁耳 钳耳 普耳 裒如充耳 飘风过耳 暖耳 蹑足附耳 聂耳 乃耳 抿耳 面红过耳 俛首帖耳 弭耳 迷耳 帽耳 马耳 绿耳 鹿耳 龙耳 六耳 柳耳 苓耳 临河洗耳 两豆塞耳 沥耳 俚耳 里耳 李耳 剺耳 犂耳 赖有此耳 括耳 苦口逆耳 开耳 爵耳 抉耳 菤耳 卷耳 具耳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啾耳 纠耳 静耳 浄耳 惊耳 谨耳 捷雷不及掩耳 交头互耳 交耳 渐耳 斝耳 疾雷不暇掩耳 疾雷不及塞耳 黄耳 焕耳 缓耳 槐耳 护耳 澒耳 轰雷贯耳 嘿耳 赫歇耳 禾头生耳 禾生耳 禾耳 骇耳 聒耳 贵耳 盥耳 贯耳 刮耳 瞽旷之耳 感心动耳 感耳 俯首弭耳 俯首戢耳 拂耳 伏首贴耳 冯耳 风吹马耳 沸耳 肥头胖耳 飞耳 方面大耳 凡耳 法不传六耳 耳耳 尔耳 恶言不入于耳 顿足捩耳 洞心骇耳 东风射马耳 东风马耳 东风过耳 鼎耳 鼎铛有耳 鼎铛耳 地耳 涤耳 得墨忒耳 盗钟掩耳 盗铃掩耳 到耳 儋耳 聪耳 春风不入驴耳 垂头塞耳 垂首帖耳 垂耳 窗外有耳 楮耳 出人口,入人耳 充耳 车生耳 车耳 长耳 谄耳 苍耳 沧耳 不入耳 病耳 辟耳 闭目塞耳 逼耳 白木耳 白耳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是成语吗
是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拼音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
简拼
zdjjbfly
近义词
反义词
感情色彩
褒义词
成语结构
复句式
成语解释
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成语出处
《六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例子
贤弟,且不要使性气,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明·无名氏《鸣凤记·南北分别》
产生年代
古代www.gyjslw.com
3. 太公兵书的《太公兵书》-内容
姜太公即姜子牙。姜子牙原名姜望,周代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子牙是他的字。他既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也是中国古代第一名相。
据称,他是炎帝的后裔,其祖先曾帮助禹治理洪水,受封于吕,所以又名吕尚。他最初是在殷朝任职,后来因年老,离开殷朝,隐居于西周,以钓鱼为生。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旁遇见他,高兴地说:“我的祖上曾说,有圣贤之人来到西周,周一定会兴盛起来,莫非你就是那位圣人?我们太公盼望了好久啊。”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太公望”、“吕望”或“姜太公”。
在两周统治政中,姜太公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文王一系列改革维新的方针大计,都赖他制定与执行,他是武王的岳丈大人,灭商建周,完全依赖他的辅佐。牧野一战,纣王兵败自焚即是《姜太公兵书》的辉煌成就。而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亦是从姜太公开始的。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追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的。
所谓“韬”,本义是箭的套子,意指深藏不露而又非常厉害。所谓“六韬”,分别是文、武、龙、虎、豹、犬韬,其中文、武韬是太公的政治谋略思想,龙、虎、豹、犬韬是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
首先,姜太公认为“道在行仁”。他指出,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这是创立天下、治理国家、巩固江山的重要谋略思想。这个谋略的确立,对那些滥施欲、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昏君,是有制约作用的,而对稳定社会秩序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政治统御的奥妙在“行仁”,行仁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富,“不富无以为仁”。太公认为,君主要注意增强国力,如果国家不富裕,百姓就不能丰足,百姓不丰足,则难以接受礼仪教化,“礼”也就无法执行。只有把提高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策略当作优先的施政考量,方能体现统治者的仁政,反之,即是暴政。
其次,是“仁在爱民”。姜太公说:“天下是万民的天下。”他认为将天下之利,分享给天下万民的人,才能得到天下,凡是想独占天下利益的人,必然会失去天下。善于领导的人,对待民众和部,应像父母慈爱子女,兄长爱护弟妹一般;看到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应该感到哀伤,看到人民过度辛劳,应该觉得痛苦;对待人民应有爱屋及乌的同情心。
再次,是“任贤用贤”。周文王访贤到了渭水的北岸,见到姜太公在岸边悠然垂钓,走到跟前,发现钓鱼人的双眼竟是闭着的。文王问姜尚:“老人家,你钓到鱼了吗?”只见姜太公不慌不忙地说:“你为什么只问我有没有钓到鱼?这未免有点无聊,我是在想国家大事呀!钓一条鱼就高兴地不知所措,那是小人的行径,而我想钓的鱼和这类人大不相同。”姜太公心中的贤才标准是“乐得其志”的人,是遇事沉着、处事泰然,时刻不忘天下大事的人。
择人招贤,是用人谋略的一部分。选拔了人才之后,还应予以大胆任用。一天,周武王请教太公说:“国家招了不少贤才,为什么还会出现危亡的局面呢?”太公回答道:“举了贤,却没有任用,实际上只是徒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发挥任贤的作用,这样国家难免要发生危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人治的谋略思想,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企业,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团队里有多少人才,或得到了多少人才,更重要的是,还应考虑自己能不能善用人才,能不能放心、放手让这些人才发挥所长,让每个人得以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四,是“赏罚分明”。姜太公认为,治国治军的要点就是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这是任何执政者为建立威、收揽人心所必须采用的重要策略。在执行这个谋略时,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与自己亲近,并且是自己非常器重或喜爱的人犯了罪,你一定要惩罚;而你十分讨厌的人,若是立下了功劳,也一定要奖赏。不能以私害公,这是治国治军的第一要义。姜尚经常告诫武王:“贤君之治国,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
第五,是“克己”。姜太公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统治者,对任何人与任何事,都应该恭谨,不能懈怠,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处上位者应克制自己的情感、节制欲望,也就是“克己”。此一谋略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的企业和公司管理。
军事上的人文主义,姜太公的中心谋略就是“仁者无敌”。牧野战役之前,姜太公对武王说:“只要得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去攻打那失道的昏王,就是不战也知道谁会胜利;贤明的君王去讨伐那不肖之徒,不用占卜也知道谁会获胜;敌人残害百姓,我们爱惜人民,即使那些现在并不支持***人,必然也会听从***指挥。”太公的预料完全正确,牧野之战开始,商兵阵前倒戈,结局与其之估量完全相符。
在兵法上,太公又十分重视谋略策划,推崇“兵不厌诈”。他认为打仗要胜在不可知,对于战争,他作了这样的描述:“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可见,战争在他眼里是一种艺术。
虽然姜太公主张兵贵变化的谋略思想,但在治军方面,太公却特别注意对士兵的训练,他认为“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在军队纪律上一点也不能马虎;行动不允许拖拖拉拉,犹豫与迟疑是临敌作战的致命伤。
在姜太公的军事谋略中,要求将帅要有统一指挥的意志和才能,一切军令,都应该由将领作出决定,在与敌人作战时,绝对不能三心二意。在他看来,坚决果断的勇气是最可贵的。至于军队,不管有多少人,在行动上都必须保持团结一体的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无往不利。用太公的话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乖众不可使伐人”。没有见识的将领,没有纪律的士兵,绝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如何调查研究敌情方面,姜太公主张采用全民调查,以获得准确的情报。分析情报的时候,“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分析研究情报,要全面而彻底。
军事谋略中,制定谋略与实施谋略的主动,必须掌握在将帅手中。太公认为:“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识。故将者人之司令,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由此可知将帅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强将强兵强国,弱将弱兵弱国。
《六韬》一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内容奥秘精深、变化无穷、玄妙莫测,其军事谋略思想,至今仍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古代经典名句积累有多少
关于古代的名言名句最新
1)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2)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4) 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
5)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6)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7)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8)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9)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0) 吾有几许肺腑 若伊得闲 可愿受此叨扰之苦 ——@ 《搜狗问问》
11)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
12)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 类予。有诸己不非 诸 人,无诸 己不求诸人。 ——墨子 《墨子·小取》
13) 言而不到,顾所谓无信也!其蔽之!吾听风雨,今不可复得矣!奈人不知何?徜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将奈何?
14) 金粉未消亡,闻得六朝香,满天涯烟草断人肠怕催花信紧,风风雨雨,误了春光。 ——孔尚任 《桃花扇》
15) 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庾信 《哀江南赋》
16)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卿云歌》
17)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 《初夏》’
18)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丘迟 《与陈伯之书》
19)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阮籍 《晋书·阮籍传》
20)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 《滕王阁序》’
关于古代的名言名句精选
1)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王勃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 《赤壁赋》
3) 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礼记·中庸》
4) ’吾亲,近来闻你身体抱恙,舌如针刺,身犹甲胄寒衣,望勤加珍重,勿以塑身而损脾胃,甚是挂念担忧,劳食果蔬,望早日如初,甚想如影随形,可我无力回天,尤悲’
5)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 ——张潮 《幽梦影》
6) 此情若有名,当恋无别她。
7) 《水浒传》,武松诘蒋门神云:逗为何不姓李?地此语殊妙。盖姓实有佳有劣,如华如柳如云如苏如乔,皆极风韵。若夫毛也赖也焦也牛也 ,则皆尘于 目而棘于耳者也。 — —张潮 《幽梦影》
8) 吾之道法 道者,不道也!欲道道之,知道之非我道之,不道道之非我道,故道者不道也! 法者,无法也!得法法之,心法之非意法之,无法法之非心法, 方法者无 法也! 得道而法之 , 顾自我 之所惫,法法之而失其道。 得法而道之,乃众人之所云,道道之而失其法。 万道俱为孤身行,身行独我,无道之道,自得其道。 万法皆由心意转,定心明意,无法之法,然现其法。 文者矣,以无法之万法,法法通玄机。 韧者罢,于无道之万道,道道证因果。 道法道法,无道无法,何以悟生死?万道万法,何以观无常? 且之,过之,生死何须知,随之,任之,无常又何妨? 变道为法,易法为道,岂有终焉? 道法足矣,就此为终,就此为始!
9)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
10)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苏轼 《寒食诗帖》
11) 黄鲁直云:地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逗 ——黄庭坚 《黄庭坚文集》
12) 梦凝小筑 梨木屋 小檐处 燕子深情 难支吾 梧桐古 叶飞舞 月总成缺 泪痕抹 浮生繁华扰梦 城池沙场纷争 男儿志谁能懂 默把旧甲新缝 刀枪弓弩 漫城箭雨 血泪风杀 破城弃 甲 孤城一 将是否有人魂牵梦挂 雷霆战鼓 倾城而入 剑指云霞 君临天下 伊人却泪若梨花 王候将相之路 乱箭废石白骨 英雄叹谁知晓 悔恨为何当初 梦凝小筑 荒草处 木檐青苔小露 燕已去 还能向谁诉 梦凝小筑 尽头路 石冢旧痕黄土 人成故 只想对你诉
13) 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苏轼 《墨君堂记》
14) 至今仍无勇,多事不能自解矣,愿早出自立心结。
15) 始而寄慧于憨,终而寄情于恝。乃知憨者慧之极,恝者情之至也 ——蒲松龄 《聊斋志异》
16) 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 《小窗幽记》
17) 世人皆曰逗尘世苦海地,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尘世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尔。 ——洪应明 《菜根谭》
18)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 《项脊轩志》
19) 见天子庸知非福! ——武则天
20)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 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 者 为舱, 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地,左刻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地,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 《虞初新志》
关于古代的名言名句锦集
1)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满堂寂然 ,无敢哗者。 遥 遥 闻深巷 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张潮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凤求凰·琴海》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 见许兮,慰 我彷徨。 愿言配德 兮 ,携手 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司马相如 《凤求凰》
3) 惜,倾城绝恋,’终无缘,此生不得相爱,伊人笑颜,我心又乱,愿为他在最人间
4) 马说【改编】 世有学霸,然后有附加题 ,附加题常有 ,而学霸不常有 ,故虽有名题 ,只辱于学渣之手 ,骈错于红叉之间 ,不以全对称也 ,题之附加 者 ,一题 或难到一片 ,做题 者 不知其能 加分而做也 ,是题也,虽有加分之能 ,做不对 ,分不加 ,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规题等而不可得 ,安求其能加分也 。 做之不以其道 ,思之不能尽其脑 ,错之不能知其意 ,执笔而临之 ,曰:逗此题差矣 地呜呼 其真差邪? 其真不会做也 !
5)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6) 我便知你一天星斗焕文章,谁可怜你十年窗下无人问。 ——王石甫 《西厢记》
7)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刘安 《淮南子·齐俗训》
8)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 不怒。此其 所挟持者甚大,而 其 志甚远也 。 ——苏轼 《留侯论》
9)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 《人间词话》
10)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 《湖心亭看雪》
11) 皮虽死,志刻骨铭心
12)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六韬》
13)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 《孔子家语》
14) 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淮南子》
15)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
16)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缀,可成丘阜。 《淮南子》
17)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8)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9)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20) 子曰: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地——《子罕》摘自www.gyjslw.com
5. “俯伏而卧”是什么意思?
“俯伏而卧”的意思是:俯首伏地躺在地上。
【注音】:[fǔ fú ér wò]
【造句】:
1、他俯伏而卧在地面。
2、蛇是俯伏而卧的动物。
3、他俯伏而卧后就再也没有起来。
4、教官叫他们俯伏而卧。
5、不俯伏而卧的话在野外会有危险。
【近义词】:卑躬屈膝。【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带飞的八字成语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 【解释】: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拼音】: hún fēi tiān wài,pò sàn jiǔ xiāo 【解释】: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拼音】: hóng hú gāo fēi,yī jǔ qiān lǐ 【解释】: 鸿鹄:天鹅。天鹅高高飞翔,一飞千里。指人有雄才大略。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 【拼音】: hóng fēi míng míng,yì rén hé cuàn 【解释】: 冥冥:远空;弋人:猎人;篡:非法夺取,此指猎取。大雁飞向远空,猎人就无法获得它了。比喻远走避祸。 鱼游沸鼎,燕巢飞幕 【拼音】: yú yóu fèi dǐng,yàn cháo fēi mù 【解释】: 沸鼎:滚开的锅;飞幕:飞动不定的帐幕。鱼在滚开的锅里游,燕子在飘荡不定的帐幕上筑巢。比喻身处绝境,极其危险。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拼音】: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fēi shēng 【解释】: 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弭字猜一个生肖
鼠
弭耳俯伏
拼音:mǐ ěr fǔ fú
成语繁体:弭耳頫伏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俯首帖耳
成语用法:作谓语;指臣服
成语解释:弭耳:温驯的样子。俯首帖耳的样子
成语出处:《六韬·武韬·发启》:“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弭 mǐ
基本字义:
平息,停止,消除:~除。~谤(止息诽谤)。~患。~兵(平息战争)。
安抚,安定:内~父兄,外抚诸侯。
顺服:~从。
弓末的弯曲处。
姓。
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弓,耳声。本义: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
同本义 [horn bow]
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说文》。按,以骨饰两头,不缴束,不漆。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櫜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弓梢的弯曲处 [bow-bent point]
象引鱼服。——《诗·小雅·采薇》
桦皮装弓,两端骨弭。——《南史》
又如:弭头(弓的下端)
十二生肖里鼠胆子最小,
因为有个成语叫做胆小如鼠。
所以弭指的是鼠。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什么意思?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 】 出处: 《六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解释: 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www.gyjslw.com
9. 帮忙写一篇孙子的谋攻思想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运用。字数800~1000字
《孙子兵法》是世界第一兵书,思想渊深,策略灵活,文辞流畅优美,十三篇之创作结构亦首尾相应、丝丝入扣,读来浑若天成。全书压轴的用间一篇,正是首篇始计庙算敌情的根源,堪称举世最早也最杰出的情报理论。孙子说:「兵以诈立。」又说:「兵者,诡道也。」而间谍战更是诡中之诡、诈中之诈,为人间斗智行为的极高表现。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迄今,国际情报活动不仅未消减,反而愈演愈烈,除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外,更涉及经济、科技甚至文化等范畴。列国间或竞争、或合作,都希望掌握情报先知的优势,以确保本国最大的利益。「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仍是人间一切争战的共法。 易经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包括兵法在内的诸子百家皆受其深刻影响。本文即以易经义理,析论孙子的用间思想,探讨廿一世纪的用间之道。建侯行师众所皆知,情报战的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军事计划及行动的基础,其工作绩效往往决定最后的胜负。「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孙子于用间篇起始,即点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深知敌情,并于篇末下了结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易经中的豫卦,有预测、预知、预备、预防及豫乐等义,正合用间之旨。卦辞称:「利建侯行师。」行师作战,须先建立情报网,广搜敌情。侯为古代五等爵之一,天子任命诸侯,分封治理天下,须体察民隐,汇报中央以为施政参考。侯字字义与斥堠的堠、气候的候相通,自然界的风云变幻,人间世的动静举止,都得细心侦察,以便趋吉避凶。豫字左予右象,以自我为中心,全面探索宇宙万象的奥秘及跟我的关系。今日世界大国的情报战,已经发展至陆、海、空、天、网络的五维侦候,卫星摄影、电讯监听、网络窃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侦测的对象,除了敌国、友国的政经军事活动外,也扩充到全球反恐、防生态污染、以及能源水源的供需利用等。 豫卦卦象上震下坤,震为积极行动、坤代表广土众民,故而豫有动员群众、建立组织之象。豫卦大象传称:「雷出地奋,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在庄严肃穆、敬天祭祖的大典上,参与者深受感动,殷勤立誓,充满了献身奋斗的热忱。奋字的意象,为田地上一只敛翼欲飞的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古今中外业的情报工作者,一般都要求有这样的志向和情操。英文易经将豫卦译为“Enthusiasm”,可谓相当传神。 依易经卦序,豫卦之前为谦卦,二卦相综,实为一体两面的关系。谦为言之兼,本有兼顾各方利益平衡、和平共存之义,与豫卦的自我中心不同。然而,真正的世间和平太难达成,往往一边鼓吹和平,一边备战,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各自算计。太公兵法《武韬‧发启第十三》有云:「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都是在谦卑低调的表象下,隐含着浓烈的杀机。豫卦建侯行师,谦卦发展到最后也出现刀兵之象:五爻称「利用侵伐」、上爻称「利用行师,征邑国」。冷战结束,谍海仍波谲云诡,较量不休,即为此理。 豫卦彖传中称:「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日月星辰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轨道,寒来暑往的时序变迁也很少出错,故天象可精确预测。人心飘忽,人情难料,战场上敌情的全盘掌握就十分困难。因此,根据情报订定作战计划须保留弹性,一旦与实况不合,就得随机应变。依卦序,豫卦之后为随卦,正为此意。豫卦上爻爻辞称:「冥豫,成,有渝,无咎。」随卦初爻爻辞云:「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渝就是变,豫极转随,都得像水流一般灵活,千万不可坚持成见、冥顽不灵。事实上,因情报失误或决策者刚愎自用而致败的案例,多到不胜枚举。[注1]孙子于九地篇末有言:「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确为至理明言。当机立断情报搜集须多派间谍,出生入死,情报判断更是不易。前述许多失败的案例,就不乏情报正确却未蒙采信者,如二次大战时,德军大举入侵苏联,即因斯大林不信,使俄国吃了大亏。豫卦第四爻居上卦震动之主,爻辞称:「由豫,大有得,勿疑。」听由正确的情报预警,迅速采取防范行动。第三爻中心无主,犹豫迟疑,结果悔之又悔,其爻辞称:「盱豫,悔;迟,有悔。」盱为张目上望,希望尽量看清楚,却一再贻误行动的时机,显然判断力有问题。[注2] 豫卦第二爻是当机立断的典范,爻辞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平日客观冷静,从容中道,一旦机会来临,立刻出手解决问题。孔子在〈系辞传〉中盛赞此爻:「知机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机乎!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有智慧的人不受感情左右,追求事实真相,见到一点征兆,就能推断往后发展的大势,而且剑及履及,一分一秒也不耽误,这种人适合领袖群伦,足膺千万人的仰望。豫卦彖传强调「不忒」,又称:「豫之时义大矣哉!」情报的搜集、判断、决策和行动,必须精确且及时。 其实,世事幽深复杂、诡谲多变,任何时刻我们所能观测到的讯息都是局部的,而且还在不断变动中,求全既不可能,也非必要。形势判断的智慧,就在以小见大,察微知着,由冰山的一角推出整体的结构。〈系辞传〉称仰观俯察,能知幽明之故;孙子论庙算,只说多算胜少算,少算胜无算,可见人间无完算。今日世界的情报活动,由于信息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情报已可在公开管道上搜知,尔后筛选分析及综合判断的能力将更为重要。[注3]孙子于用间篇中论述五间,无论用己、用敌,大概都得出生入死,从各种秘密管道搜集情报。篇末以伊尹、姜尚为例,称述所谓「上智之间」,则以超拔流俗的形势判断取胜,这种大智者只要深入敌营,必能探明虚实,佐立大功。[注4]人君用间,更得有核实的本领及绝顶的智慧,是以孙子强调:「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注5]退藏于密情报工作首重保密,重大机密一旦泄露,足以覆师亡国。孙子称:「事莫密于间。」又称:「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为了整体的安危,宁可牺牲间谍,杀人灭口。关于这一点,历代兵家多有强调。太公兵法《龙韬‧阴符廿四》称:「诸奉使行符,稽留者,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唐朝名将李靖的《卫公兵法辑本‧将务兵谋》中有言:「凡此五间,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注6]李筌所著《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行人》中亦称:「夫三军之重者,莫重于行人。行人之谋,未发有漏者,与告者皆曰死谋、、、无使内谋之泄。」行人就是间谍,古代负有外交出使任务,现代各国的外交使馆实即间谍大本营,以合法的方式掩护情报活动。[注7] 豫卦初爻爻辞称:「鸣豫,凶。」小象传解释:「志穷凶也。」公开宣扬预谋,焉得不凶?所有意图不再可行。易经另有节卦,亦强调守密的重要,初爻爻辞称:「不出户庭,无咎。」孔子在〈系辞传〉中阐明:「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易经中最讲究隐密性,行事不欲人知的,当巽卦。巽为风、为入、为伏,风无孔不入又无形无相,随时机变流动,很难辨识及追踪,酷似间谍战中的打入、蹲点、卧底与渗透。依卦序,巽卦之前为旅,之后为兑。旅卦羁旅飘泊,居无定所,从外打入,渗透颠覆成功后,便是兑卦欢喜收割、现身说法之时。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可谓史不绝书。孙子于用间篇称:「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一语道尽个中真情。为了有效防范敌人的侦测渗透,也得巧妙隐藏我方的实力和资源分布,故而有〈虚实篇〉的主张:「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以无形对无形,就是行间与反间、渗透跟反渗透的基本原理。谍网恢恢无形是对敌方及己方不相干者而言,对布建情报网的最高决策者,可一切透明透亮,了如指掌。易经的离卦二阳在外、一阴中虚,有孔目相连的网络之象,又取象于火和日,皆能生明。离卦大象传称:「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领导人积极布建纵横交织的情报网,广照天下四方,以为治理军国大事参考。后天八卦方位,离居南方,所谓南面为王,中国传统以坐北朝南为尊位。〈说卦传〉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情报网的布建须审慎,还得经常严格考核,以免被敌方反利用,万一出事,必须速谋补救,重新整建。离卦六爻所述,大致如此。第四爻爻辞称:「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即一旦网破后,可能引发的浩劫,株连之盛,令人惊恐。为了防止全局受影响,最好让网中人只听纵的指挥,少有横的联系,对全盘都清楚的人愈少愈好,甚至只有最高领导一人知道。美国罗斯福总统有句名言:「永远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在干什么。」[注8]《大学》一书讲絜矩之道,所谓:「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对人际关系的审慎处理,亦可运用于此。前面强调守密,为组织安危计,情报网的最高负责人当然得以身作则。离卦第四爻爻变,成贲卦。贲为文饰之意,表示意外发生、猝不及防,或为敌假相所欺,或受己方官僚体制所误。二战时日本偷珍珠港、2001年911的恐怖攻击,都出现类似情况。所以情报组织必须不断刺激活化,以提升预警应变的能力。 孙子用间篇中论述五间: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乡间是运用敌方人民,内间买通对方官吏,如此在朝在野,均有内应。反间比较复杂,情报战的趣味多在于此,一般所谓double agent,扑朔迷离,诡谲难辨,但通常总是从纵放敌人间谍、转为己用开始。至于死间、生间,则从己方派出;前者可以牺牲,以假情报误导敌人,后者则必须如期返报军情。古今中外用间的手法不出两种:打入、拉出。五间的前三种是拉出,后二种为打入。其中又以善用反间为枢纽,因其为业间谍,职位愈高,愈深知敌营虚实,若能对己方忠诚,可由此策动其它四种间谍发挥作用,这正是孙子所称的:「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他在分析完反间的妙用后,下了斩钉截铁的结论:「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前述五间的分类及运用,已经精辟至极,孙子却于篇末又提出「上智之间」的说法:「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伊尹、姜尚出身微贱,却有定国安邦的上乘智慧,严格来说,二人并非业间谍,由于随处用心、善观大势,反能见人所不能见,遂建奇功。孙子所谓:「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情报工作尚可超脱业的限制,随时随地、因人因事进行,只要有智慧,都可产生价值连城的效益。 搜集情报须设定焦点,不可汗漫无归。孙子提醒:「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对方的守将是主要目标,和他相关的所有人都得进行了解,展开全面的监控。所谓擒贼擒王,今世所称的斩首战,欲一举成功,这是绝不可少的基本处置。离卦上爻爻辞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小象传解释:「以正邦也。」情报网锁定敌首后,适时收网,雷霆一击,遂成丰功伟业。本爻爻变,恰成丰卦。丰卦内卦离为明、外卦震为动,据明以动,当然成丰。挥金如土情报工作出生入死,冒高风险,需大智慧,故而也得享高待遇。孙子于用间篇一开始,便申明此理:「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这段和〈作战篇〉的论调一致,战争开销太大,打太久会严重影响民生经济,为了速战速决,加强情报工作、扩编情报经费有其必要。情资费用单位成本虽高,比起作战费用总比例仍低,只要绩效卓著,绝对划算。以今日美国为例,一年的情报总预算超过四百亿美金,只占军费总数四千多亿的一成左右。[注9]世界各国招募情报人员,往往从一流的大学生及产业精英中寻找,而且提供数倍于同侪的高薪,以及种种优惠的待遇。尖端科技有任何创新发明,也优先拨交情报机构使用。孙子当年不断强调:「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反间不可不厚也。」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清末曾国藩组建湘军,打败太平天国,行事刚狠剽悍,时人称之为:「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用于间谍这个行业,倒也十分合适。 情报业为国家服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对外保障国家主,对内防敌渗透,且明晓治国方略。易经中的鼎卦,正是国家政的象征,卦象下巽上离,巽为深入无形、潜伏低调,离为网络、为明,其彖传称:「巽而耳目聪明。」可见维护国家安全,须在各行各业广布眼线耳目,彻底掌握民情。鼎卦彖传又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烹以养圣贤。」古代亨、享、烹三字通用,鼎中烹肉以祭天,祭后之胙肉赐予朝中大臣分享,政通人和,便可国泰民安。鼎中肉代表政治资源,大烹以养圣贤,显示领导人出手阔绰,给高干的待遇十分优渥。 易经中的萃卦,为挑选各方精英、组成团队之意,其卦辞称:「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君王在宗庙前祭祀,用最贵的牛做牺牲上供,这和鼎卦的意涵相通。旣然要用出类拔萃的人才,就不能小气。萃卦大象传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精英团队为了确保国家安全,须随时戒备,以防止意外发生。虞字和豫卦的豫意义很近,都有深思熟虑、预先防范之意。虞本来是古代的官名,负责管理山林川泽,君王行猎时作为前驱,以卫护君王之安全。必取于人豫卦建侯、萃卦设虞,无论对外对内,情报保防工作都得用人来执行。孙子于用间篇称:「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焚香祷祝、依事例类推、用种种观测天象的技术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探知敌情,只有派出情报员、善用五间,才能达到目的。 古代作战,往往沾染迷信,而包括孙子在内的兵家却非常理智,从论述到行动,丝毫不受影响。在这方面,以尉缭子的表态最激烈而明确:「先神先鬼,先稽我智。」「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圣人所贵,人事而已。」「今世将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注10]传说黄石公所授《三略‧中略》亦言:「禁巫祝,不得为吏士问军之吉凶。」太公兵法《文韬‧尚贤第九》则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武王伐纣时,据说战前卜筮皆不祥,导致军心浮动,很多人想打退堂鼓。姜太公力排众议,焚龟折蓍,怒骂:「枯草朽骨,焉足以决大事?」仍照原计划出兵,结果一战成功。清朝康熙大帝亲征喀尔丹,大学士李光地占得复卦上爻,爻辞极凶:「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康熙完全不以为意,反而说其应在喀尔丹,仍旧出征,果然大胜。这两个案例给人很大启示,成事在人,明君贤将万勿陷于迷信。[注11] 战争是敌我双方的生死较量,彼此都不断在想、不断在运动,造成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充满着不确定,从古到今,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战局。孙子在〈虚实篇〉中所言:「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既是胜战心法,也是战场上的现实。因此,欲知敌情,绝不可依例类推,必须侦察每场战役的实际情况,而定行止。 孙子说得好:「兵无成势,无恒形。」一切都得因敌变化。所以,藉助种种观测方法所得知的,未必是最终的事实。今日太空卫星的侦察技术突飞猛进,已到全天候巨细靡遗的地步,但仍不能探测人的心意。对方指挥官莫名的心念一转,整个情势又可能改观。易经的明夷卦是演证孙子用间思想的极佳范例。明夷上坤下离,坤为地,离为日、为明、为网络。日入地中,夜色昏暗,适合发展地下情报网,以颠覆敌人。明夷卦的彖传及爻辞以文王、箕子为象,叙述武王伐纣的故事,当时确有行间,太公兵法书中屡屡提及,包括他本人都被孙子称为上智之间。明夷卦的大象传称:「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用晦是过程,而明是结果,莅众则为情报组织的统御领导。 明夷上爻相当于纣王的角色,高踞在上,残民以逞,使全局限于黑暗的深渊。三爻起而抗争,相当于武王,革命战争以小博大,行事特别审慎,务期一举成功。其爻辞云:「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假狩猎或演习为名,行斩首之实。后天八卦离居南方,象征光明,南狩即去暗就明,改朝换代。二爻居下卦光明中心,以智慧辅佐三爻,并组建周密的情报网,探查敌情。四爻处高位,且在上卦敌人阵营,正是所谓内间或反间,其爻辞称:「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小象传解释:「获心意也。」成功打入敌营,被敌首倚为心腹,参与机要,对方一举一动,立刻获知,而且出入自如,可回报军情,这又是五间中的生间。孙子所称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此爻大有其趣。敌方的战略意图,最难测知,一旦知晓,必然步步掌握先机,从容取胜。本爻爻变,成丰卦,据明以动,必成大功。 孙子于〈谋攻篇〉有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兵是军事战,易经中以师卦当之;伐交是外交战,相当于比卦。师、比二卦相综,为一体两面、交相为用的关系。伐谋看来可视为间谍战,运用得当,能创造最高的绩效,也就是孙子所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综上所述,间谍战以豫卦为本象,巽、离、萃、丰及明夷为发挥运用,殆无疑义。[注1]珍珠港事变、911恐怖攻击、前苏联垮台,未获及时预警,可能是美国情报单位的重大失误;二战时纳粹大举进攻苏俄、盟军诺曼底登陆,则应归咎于斯大林、希特勒的刚愎自用,以致决策失误。[注2]《吴子兵法‧治兵第三》:「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注3]今日透过公开管道可搜集到的情报已相当丰富,据了解约占总情报量的八成以上。日本著名军情家平松茂雄曾说:「公开资料,如果经过优秀情报家之手加以搜集和分析,便可立即变为准确性较高的绝密情报。要想了解军事动向,阅读公开资料就足够了。」[注4]据说伊尹曾「五就汤,五就桀」,以政治难民身份出入夏都多次,深得夏人信任,还曾买通失宠的妹喜为内间,获得绝密的夏军情报,使商革夏命成功。武王伐纣,姜尚居功厥伟,《六韬‧武韬》中有所谓「文伐十二法」,是太公用间思想的大成。[注5]圣智、仁义、微妙兼备,才能用间如神。这和易经占筮一样,演卦容易断卦难,神机妙算也得才德俱备。[注6]李靖兵法业已失传,仅《李卫公问对》传世。该书中卷记载,唐太宗以唐俭使突厥事相问,疑李靖以唐俭为死间,李靖回答:「孙子用间,最为下策。」不少人以为他不重视用间,恐非实情。封建时代伴君如伴虎,对答间多有心机考虑,认不得真。以李卫公兵法这段来看,完全在发挥孙子的五间思想。[注7]易经中象征外交的为比卦,和象征军事的师卦相综,为一体两面的关系,可交相为用。比卦大象传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侯与候通,和豫卦的建侯行师一样,仍不免参杂间谍活动。[注8]这是1935年5月,罗斯福对他的财政部长摩根索说的话。摩根索接着问他是总统的哪只手时,罗斯福回答:「你是我的右手,但是我把左手放在了桌子底下。」罗斯福深懂领导统御的真昧。[注9]2005年美国情报总预算为440亿美元;2007年美国军费总预算据估为4393亿美元,较2006年又增加5个百分点。[注10]分见于〈天官第一〉、〈戦威第四〉、〈武议第八〉等篇。[注11]易经亦不主迷信,强调最高决策者仍宜自有判断。革卦第五爻爻辞:「大人虎变,未占有孚。」益卦第五爻爻辞:「有孚惠心,勿问,元吉。」自信自强,毋须占,不必问。李靖对军中迷信的看法,与众不同,并不主张废除,反而要加以利用,心术之深,可谓更高一筹。参见《李卫公问对‧中卷十、十二,下卷一、十》:「废之,则使贪使愚之术从何而施哉?」主要参考文献[1] 钮先锺着:《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台北麦田出社2003年。[2] 邬锡非注译:《新译李卫公问对》,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3] 徐培根注译:《太公六韬今注今释》,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4] 傅绍杰注译:《吴子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5] 刘仲平注译:《尉缭子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6] 魏汝霖注译:《黄石公三略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7] 张殿清着:《间谍与反间谍——特殊的较量》,北京世界知识出社1997年。[8] 张晓军主编:《美国军事情报理论著作评介》,北京时事出社2005年。[9] 于彦周编着:《间谍与战争——中国古代军事间谍简史》,北京时事出社2005年。[10] 《情报与国家安全——进入21世纪的各国情报机构》,时事出社2003年。[11] 张长军着:《美国情报失误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社2006年。[12] 刘君祖:〈震用伐鬼方——大易兵法初探〉,台北主办之第14届国际易学大会,1998年11月。[13] 刘君祖:〈鬼变机神——大易纵横术初探〉,安阳周易修学院主办之第三届世纪周易论坛,2006年5月。[14] 刘君祖:〈知机应变——推动大易兵法研究〉,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华孙学刊」创刊号, 2007年3月。[15] 刘君祖着:《易经的第一堂课》,台北圆神出社2005年;北京爱知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出。[16] 刘君祖着:《华夏第一书——易经与现代生活》,上海学林出社2007年出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4361627.html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关于耳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耳的成语 :
面红耳赤、
耳聪目明、
掩耳盗铃、
震耳欲聋、
耳熟能详、
抓耳挠腮、
交头接耳、
充耳不闻、
俯首帖耳、
耳濡目染、
如雷贯耳、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洗耳恭听、
掩人耳目、
耳目一新、
肥头大耳、
隔墙有耳、
忠言逆耳、
历历在耳、
不堪入耳、
三耳秀才、
人耳目、
挝耳挠腮、
言犹在耳、
赁耳佣目、
双豆塞耳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什么意思?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 】 出处: 《六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 解释: 比喻欲擒故纵,伺机而后发。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挚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相博,弭耳俯伏。
凶狠的鹰隼将要攻击猎物时,翅膀收拢飞得很低,猛兽搏斗时耳朵低垂匍匐前进。比喻以示弱麻痹对方作为战术的计谋。来自www.gyjslw.com
13. 耳成语有哪些
避人耳目
不绝于耳
不堪入耳
长目飞耳
充耳不闻
出口入耳
窗外有耳
垂耳下首
垂首帖耳
垂头塞耳
戴目倾耳
当耳边风
当耳旁风
盗铃掩耳
盗钟掩耳
道听耳食
鼎铛有耳
东风吹马
东风过耳
东风射马
洞心骇耳
杜耳恶闻
耳目昭彰
耳目之欲
耳目众多
耳旁风
耳染目濡
耳热眼花
耳濡目击
耳濡目及
耳濡目染
耳软心活
耳食之论
耳食之谈
顿足捩耳
耳报神
耳边风
耳边之风
耳鬓斯磨
耳鬓厮磨
耳鬓撕磨
耳鬓相磨
耳不离腮
耳不旁听
耳不忍闻
耳根清净
耳红面赤
耳后风生
耳后生风
耳聪目明
耳聋眼黑
耳聋眼花
耳聋眼瞎
耳满鼻满
耳鸣目眩
耳目股肱
耳目喉舌
耳目心腹
耳目一新
耳食之言
耳视目食
耳视目听
耳熟能详
耳顺之年
耳提面命
耳听八方
耳听是虚
耳听是虚
耳听心受
耳闻不如
耳闻不如
耳闻目睹
耳闻目击
耳闻目见
耳闻目览
耳闻目染
耳闻是虚
耳闻眼睹
耳闻眼见
耳闻则诵
耳习目染
耳熏目染
法不传六
方面大耳
俯首戢耳
俯首弭耳
俯首贴耳
俯首帖耳
肥头大耳
肥头胖耳
风吹马耳
伏首贴耳
伏首帖耳
附耳低言
附耳低语
附耳密谈
附耳射声
隔窗有耳
隔墙须有
隔墙有耳
隔舍须有
公耳忘私
公耳忘私
股肱耳目
盥耳山栖
贵耳贱目
国耳忘家
国耳忘家
过耳秋风
禾生耳
禾头生耳
轰雷贯耳
黄耳传书
黄耳寄书
豁人耳目
疾雷不及
疾雷不及
疾雷不暇
贱目贵耳
交头接耳
接耳交头
捷雷不及
惊耳骇目
酒酣耳热
撧耳顿足
撧耳挠腮
撧耳揉腮
聊复尔耳
口耳并重
口耳相承
口耳相传
口耳之学
苦口逆耳
赖有此耳
历历在耳
脸红耳赤
脸红耳热
两豆塞耳
两耳塞豆
赁耳佣目
六耳不同
乱人耳目
马耳春风
马耳东风
弭耳俯伏
弭耳受教
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面红过耳
面命耳提
面命耳训
目不忍见
目不忍视
目达耳通
目睹耳闻
目击耳闻
目见耳闻
目染耳濡
目擩耳染
目食耳视
挠腮撧耳
逆耳利行
逆耳良言
逆耳之言
逆耳忠言
扒耳搔腮
爬耳搔腮
飘风过耳
窃钟掩耳
墙风壁耳
墙有耳
墙有缝,
倾耳戴目
倾耳而听
倾耳拭目
倾耳注目
清耳悦心
秋风过耳
如风过耳
搔耳捶胸
搔头摸耳
搔头抓耳
如雷贯耳
如雷灌耳
软耳朵
塞耳盗钟
塞耳偷铃
舌敝耳聋
双豆塞耳
拭目倾耳
人耳目
挖耳当招
危言逆耳
嵬目鸿耳
嵬眼澒耳
蚊虻过耳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想当然耳
袖手充耳
许由洗耳
眩目震耳
掩耳蹙頞
掩耳盗铃
掩耳盗钟
掩耳而走
掩耳偷铃
掩人耳目
迅雷不及
言提其耳
言犹在耳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
眼花耳热
眼跳耳热
眼瞎耳聋
洋洋盈耳
咬耳朵
以耳代目
以耳为目
庸耳俗目
游心骇耳
裒如充耳
褎如充耳
娱心悦耳
在人耳目
在人口耳
遮人耳目
遮掩耳目
震耳欲聋
执牛耳
忠言逆耳
垣有耳
挝耳挠腮
挝耳揉腮
抓耳挠腮
抓耳搔腮
抓腮挖耳
抓头挖耳
濯缨洗耳
闭目塞耳
稗耳贩目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4.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伏久者飞必高,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功。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佛祖说:’人的心魔难伏,就像牛一样,私心杂念太多太多;修行者就要像牧童训练他们,驯服他们,以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些具有很强心力的人,我们姑且称其为’圣人’,他们能够驯服那些影响我们学习的大牛、小牛,抵制各种诱惑,集中精力,心学习,到达成功的彼岸。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不欲杂。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人遇拂乱之事,愈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行有窒碍处,必思有以通之,则智益明。含辱忍让,敬而待之,不与之争,太刚必折,太直必蹶,以屈求伸。能忍人所不忍者,和能为人所不能。小不忍则乱大谋。远谋方有深韬略,方能趋利避害,而不因一时的感情而用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半,不足为勇。猝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英雄本色。忍得住耐得过,才是自在之境。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