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欲”字的成语「愤不欲生」
成语“愤不欲生”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èn bù yù shēng
成语简拼:FBYS
成语注音:ㄈㄣˋ ㄅㄨˋ ㄩˋ ㄕ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祭庐州殉难官绅士民文》:“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悲愤或气愤行不愿再活下去了。形容极度气愤。
成语用法:愤不欲生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气愤。
成语造句:丰子恺《渐》:“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英文翻译:tire of life at the extremity of indignation
成语“愤不欲生”的扩展资料
1. 悲愤欲绝的绝是什么意思形容悲痛、愤怒到了极点,痛苦到不想活了。欲:将要。绝:指气息中止。 出自苏教六年级语文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欲寡其过,物欲沸腾。性不伤生,频致怨憎。原文翻译
欲寡其过,物欲沸腾。性不伤生,频致怨憎。要想减少自己的错误,东西要沸腾。性格不伤害生命,频频招致怨恨。摘自www.gyjslw.com
3. 不愤不启什么的愤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指的是启发式教学:即把握启发的时机,解开关键点。也就是后来的“举一反三”的意思。“启发”一词最早由孔子提出,源于《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非得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那么何为“愤”,何为“悱”呢?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看来,只有当学生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教师才能对他进行启发,解开关键点。这时你指出屋子里有一个墙角,学生就可推知屋子里还有三个墙角吧。 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从指导思想上分不外乎两类:即注入式和启发式。 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凭主观意愿“填鸭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智能发展。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就多次提出“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并在实践中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在当代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更要求把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贯彻到每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去。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述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痛心疾首与痛不欲生的区别
二者的含义:痛心疾首:疾首是指头痛,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现代多用于悲伤和悲痛的意思。近义词:深恶痛绝、捶胸顿足 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痛不欲生形容悲痛到极点。近义词:悲痛欲绝、痛哭流涕 二者的区别:(1)从程度上讲,痛不欲生要比痛心疾首的程度要深。(2)从情感上讲,痛心疾首由怨恨而起,而痛不欲生由悲伤而起。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