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是啥意思-天人感应的意思解释
成语“天人感应”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TRGY
成语注音:ㄊ一ㄢ ㄖㄣˊ ㄍㄢˇ 一ㄥ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天人感应,阴阳相和。”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感应:交感相应。指有意志的天与世间的人能够交感相应
成语用法:天人感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茅盾《白居易及其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这段议论,因袭汉儒天人感应之说。”
英文翻译: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成语“天人感应”的扩展资料
1. 易经,天人感应为基础,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即为善易者不占的最高境界,不需要起卦了,一切随从悟性思维和灵感思维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历史上真的存在天人感应吗
1、董仲舒认同类相通相互应能干预事亦能应合与自要合要平共处要讲征服与征服应看两独立想干涉客体作类存两基本要素虽能够互相应互干涉合注重统性整体性比应程度更深合儒高境界种终极关怀2、君神授应说目或者说君神授需要应说支撑解释号召百姓顺君主管理加强央集
www.gyjslw.com
3. 天人感应是什麼意思
董仲舒提出来的,就是要让人做符合道义的事,骗皇帝的,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可以制约君主力。比如发了天灾,就说成皇帝不仁,不体谅百姓,上天降下灾兆,以示预警,让皇帝做点好事。普通人也可以这样说,比如我偷了别人东西,上天也会警示或者处罚我。天人感应是一种唯心的思想,董仲舒编出来骗人的。可以从论语中看出来,“子不语怪力乱神”,董仲舒是儒家的,主要研究人文,自然不会去管那些天啊神啊,他只是怕君主不仁,才编出来个更大的“天”来制约君主力,还是维护儒家的仁政思想
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天人感应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天人感应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假定天人经历了一个持续的转变。的确,天自身就是创造力,同样也是一个显现的形态,这个形态被人类作为他们存在的根本来源和生活的终极意义而经验化和概念化了。尽管天的图景和设想体现人的创造力,但是天自身却没有为人类的头脑完全理解。尽管人可以接近天,但天的人类审美和伦理符号表现总是并非充分也不完整。天和人都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构。天人之间的辨证影响复杂了进化的过程(准确说是共同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现实和可能。尽管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天参与在人事当中,我们却无法掌握其创造力的全部。我们可以设想天在人类出现之前与进化密切相关,在创造我们宇宙大爆炸的时候都一直与其并存。也许随着智力的进步,我们关于大爆炸的知识会增长,我们对神学问题的表述会变化。按照当前一般的可行思路来讲,我们并非严格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只是接受不可知论中积极健康的一面。 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 战国时子思、孟子就提出了这一理论。 后来汉儒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宋儒程颢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有合”。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求天人感应事件
汉灵帝在位期间宠信宦官,朝政黑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时有冰雹雷电击毁房宇,甚至有一条青色大蟒盘于帝王庭殿。
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