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砥()()()”「砥砺廉隅」

2024年06月15日成语大全72

成语“砥砺廉隅”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砥礪亷隅
成语读音:dǐ lì lián yú
成语简拼:DLLY
成语注音:ㄉ一ˇ ㄌ一ˋ ㄌ一ㄢˊ ㄩ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砥厉廉隅
成语出处:宋·苏轼《刘有方可昭宣使依旧嘉州刺史内侍押班制》:“砥砺廉隅,有搢绅之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砥厉廉隅”。
成语用法:砥砺廉隅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
成语造句: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儒学本有名教之目,故砥砺廉隅,崇尚名节。”

成语“砥砺廉隅”的扩展资料

1. 坻字开头的成语
砥砺名节: 砥砺磨炼,立名立节。砥兵砺伍: 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砥节奉公: 磨砺名节,奉行公事。砥砺风节: 磨炼品格、节操。砥砺琢磨: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砥行立名: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砥行磨名: 磨砺德行与名节。砥锋挺锷: 磨刀拔剑。指以武力反抗。砥节厉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砥节励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磨练。励,振奋;振作。砥节砺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砥厉廉隅: 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砥砺廉隅: 指磨练节操。同“砥厉廉隅”。砥厉名号: 指自修品节,以保令名。砥砺名号: 指自修品节,以保令名。同“砥厉名号”。砥廉峻隅: 经过磨砺,使棱角更加分明。砥身砺行: 犹言砥节砺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志研思: 心致志,深思钻研。摘自www.gyjslw.com
2. 希望找一个有意义的成语
澹泊寡欲:形容心情恬淡,不图名利。纤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嫠不恤纬 :意思是寡妇不怕纬纱少,织不成布,只怕亡国,后因以表示忧国忘私摘自www.gyjslw.com
3. 给好评!!好人有好报! 文言文翻译(朝花夕拾后记):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
试译如下:
【原文】
1、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不知孝出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2、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
3、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
【参考译文】
1、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不知孝出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译文:更何况近来世风日下(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流传下来的风气浮薄不厚,不知道孝本是出于自然的事,反而把孝当做另外的一件事。
【注释】
(1)迩来:近来。(2)浇漓: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南朝齐王融《为竟陵王与刘虬书》:“淳清既辨,浇漓代。”
2、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
译文:特别不明白孝只在于心,不在于外部表现出来的行迹,尽孝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行孝也没有固定的事。
【注释】
(1)殊:特别;特殊。(2)审:清楚;明白。
3、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
译文:(我)慨叹自从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向东方中国渗透)我国文化欧化以来,国内做学问的人,喋喋不休地大谈特谈自由平等的理论,导致(国人的)道德一天天地接近沦丧,人心日益(一天天地更加)浮薄不厚,寡廉鲜耻(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干得出),常常因心存侥幸之心而铤而走险,人人都想因侥幸而进升,(那些)追求所谓的磨练棱角修正品性、束身自爱的人,社会上(越来越)不多见了。
【有几个现在依然还用的成语可以不翻译,也可以按照其后括号内的意思翻译出来。如寡廉鲜耻、无所不为等。】
【注释】
(1)欧化: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制度等。黄质《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佉卢旁行竞欧化,变色风云惊叱咤。”(2)东渐:原指向东流入。后引申谓向东方流传。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西逾月窟,东渐扶桑。”林纾《送文科毕业诸学士序》:“欧风既东渐,然尚不为吾文之累,敝在俗士以古文为朽败。”这里指西学东渐。(3)海内:天下。这里指中国。(4)承学之士:做学问的士人。承学,谓从事学问。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梨洲起而振其颓波,亭林继之,于是承学之士,知习古经义矣。”(5)嚣嚣(áo):本指喧哗。后指多言。宋苏洵《六经论·书论》:“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清周亮工《陈章侯绘磨兜坚见寄感其意赋此答之》诗:“他日青藤山下去,嚣嚣对尔莫相嗔。”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6)侈谈:大谈;纵论。明袁宗道《戒坛山二》:“予再探诸洞,俱弇浅,遂返方丈,侈谈所见骄诸公,王则强言不须游。”清周亮工《与张瑶星书》:“学人侈谈该博,每苦记忆不真,得此奇观,顿如指掌。”(7)沦胥:泛指沦陷、沦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淳风杪莽以永丧,缙绅沦胥而覆溺。”唐张鷟《游仙窟》:“下官堂构不绍,家业沦胥。”清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严复《论教育书》:“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8)行险:做冒险的事;走危险的路。《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郑玄注:“险,谓倾危之道。”孔颖达疏:“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唐柳宗元《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子又以行险为车之罪。夫车之为道,岂乐于行险耶?度不得已而至乎险,期勿败而已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9)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又特指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幸进,条约之。”《清史稿·选举志五》:“捐弃阶资,幸进者不以为奖励之公,而阴喜进取之独巧;沉滞者不自咎才智之拙,而徒怨进身之无阶。”(10)砥砺:原指磨石,后活用为动词,指在磨石上磨。后引申为磨练;锻炼。《墨子·节葬下》:“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后汉书·窦融传》:“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宋苏轼《与王庆源之子书》:“惟望昆仲力学砥砺,以显扬不坠为心。”又作激励;勉励。《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汉刘向《列女传·齐女傅母》:“(傅母)砥厉女之心以高节。”清戴名世《〈梅文常稿〉序》:“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11)廉隅:原指棱角。后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汉书·扬雄传上》:“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宋苏洵《御将》:“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明史·王廷相传》:“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12)束身自爱:犹言束身自修。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稍束身自爱者,不敢逸于常轨,以蒙青史之诛。”
参考:查字典网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表示褒义的成语
满腹经纶、举一反三、功成名就、脚踏实地、齐心协力
一、满腹经纶 [ mǎn fù jīng lún ]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自】:茅盾《子夜》二: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 !这果然是奥妙!
二、举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三、功成名就 [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
【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自】:战国 墨子《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翻译】: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这些可都不是空的假的。
四、脚踏实地 [ jiǎo tà shí dì ]
【解释】: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出自】: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翻译】:你曾经问邵康节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您是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的人了。’
五、齐心协力 [ qí xīn xié lì ]
【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自】:秦 墨子《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翻译】:《汤誓》说:“为了取得元圣的支持,与他们同心协力,以治天下”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隅组成什么词语?
二字词:趋隅、路隅、隅落、八隅、隅总、区隅、层隅、隅团、举隅、角隅、城隅、隅积、疆隅、渊隅、隅阿、封隅、廉隅、隩隅、座隅、隅曲、鲋隅、王隅、防隅、踇隅、隅见、高隅、隅隙、方隅、曲隅、隅室、娵隅、奥隅、隅头、隅中、向隅、隅谷、隅反、隅雉、坐隅、东隅、陬隅、缺隅、隅曲、隅隈、阴隅、隅席、隅坐、墙隅、贲隅、海隅、边隅、宫隅、隅角、隅目、滞隅、负隅、隅楼、隅差、室隅、隅墟、隅官、山隅、隅辟、四隅、兑隅、淫隅、隅长、隅夷、欧隅、德隅、无隅、隅陬、幽隅、坊隅、偏隅、巽隅、隅椒、九隅、道隅、一隅、乡隅、坤隅、丘隅、反隅、幽隅、多字词:局促一隅、局促一隅成语及其意思:负隅顽抗 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 安于一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苟安一隅 苟安:暂且偷生;一隅:一个角落。指一个小地方。暂且在一个小地方偷安。指统治者对外来侵略不进行抵抗。占据一个小地方以偷安。 向隅而泣 向:对着;隅:墙角;泣:小声地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一隅之见 见:见解。偏于一方面的见解。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一隅之地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失之东隅 东隅:日出的地方。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避溺山隅 指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砥厉廉隅 谓磨练节操。廉隅,棱角,喻指方正的操守。 砥砺廉隅 见“砥厉廉隅”。 砥廉峻隅 经过磨砺,使棱角更加分明。 斗绝一隅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 观隅反三 犹言举一反三。 海角天隅 见“海角天涯”。 一隅之说 片面的说法;偏见。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解释〗指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有没有朝花夕拾之后记的句子的欣赏!!
找了很久,希望能帮上你: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玭,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玭怖之则止。又,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薛尹来!咸类此也。况《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阳。鹿阝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在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如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形似“册”,四十)孝图》--原书有注云:“册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一。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图》,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择古人投炉埋儿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因此时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异,求其所以尽孝之心则一也。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门问孝,所答何尝有同然乎?……   则同治年间就有人以埋儿等事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于这一位“纪常郑绩”先生的意思,我却还是不大懂,或者象是说:这些事现在可以不必学,但也不必说他错。   这部《百孝图》的起源有点特别,是因为见了“粤东颜子”的《百美新咏》而作的。人重色而己重孝,卫道之盛心可谓至矣。虽然是“会稽俞葆真兰浦编辑”,与不佞有同乡之谊,--但我还只得老实说:不大高明。例如木兰从军的出典,他注云:“隋史”。这样名目的书,现今是没有的;倘是《隋书》,那里面又没有木兰从军的事。   而中华民国九年(1920),上海的书店却偏偏将它用石印翻印了,书名的前后各添了两个字:《男女百孝图全传》。第一叶上还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的好模范。又加了一篇“吴下大错王鼎谨识”的序,开首先发同治年间“纪常郑绩”先生一流的感慨:--   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其实陈叔宝模胡到好象“全无心肝”,或者有之,若拉他来配“忍心害理”,却未免有些冤枉。这是有几个人以评“郭巨埋儿”和“李娥投炉”的事的。   至于人心,有几点确也似乎正在浇漓起来。自从《男女之秘密》、《男女交合新论》出现后,上海就很有些书名喜欢用“男女”二字冠首。现在是连“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百孝图》上也加上了。这大概为因不满于《百美新咏》而教孝的“会稽俞葆真兰浦”先生所不及料的罢。   从说“百行之先”的孝而忽然拉到“男女”上去,仿佛也近乎不庄重,--浇漓。但我总还想趁便说几句,--自然竭力来减省。   我们中国人即使对于“百行之先”,我敢说,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太平无事,闲人很多,偶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本人也许忙得不暇检点,而活着的旁观者总会加以绵密的研究。曹娥的投江觅父,淹死后抱父尸出,是载在正史,很有许多人知道的。但这一个“抱”字却发生过问题。   我幼小时候,在故乡曾经听到老年人这样讲:--   “……死了的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最初是面对面抱着浮上来的。然而过往行人看见的都发笑了,说:哈哈!这么一个年青姑娘抱着这么一个老头子!于是那两个死尸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来,这回是背对背的负着。”   好!在礼义之邦里,连一个年幼--呜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父亲一同浮出,也有这么艰难!   我检查《百孝图》和《二百册孝图》,画师都很聪明,所画的是曹娥还未跳入江中,只在江干啼哭。但吴友如画的《女二十四孝图》(1892)却正是两尸一同浮出的这一幕,而且也正画作“背对背”,如第一图的上方。我想,他大约也知道我所听到的那故事的。还有《后二十四孝图说》,也是吴友如画,也有曹娥,则画作正在投江的情状,如第一图下。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至于画法,我以为最简古的倒要算日本的小田海仙本,这本子早已印入《点石斋丛画》里,变成国货,很容易入手的了。吴友如画的最细巧,也最能引动人。但他于历史画其实是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里,耳濡目染,最擅长的倒在作“恶鸨虐妓”,“流氓拆梢”一类的时事画,那真是勃勃有生气,令人在纸上看出上海的洋场来。但影响殊不佳,近来许多小说和儿童读物的插画中,往往将一切女性画成妓女样,一切孩童都画得象一个小流氓,大半就因为太看了他的画本的缘故。   而孝子的事迹也比较地更难画,因为总是惨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儿”,无论如何总难以画到引得孩子眉飞色舞,自愿躺到坑里去。还有“尝粪心忧”,也不容易引人入胜。还有老莱子的“戏彩娱亲”,题诗上虽说“喜色满庭帏”,而图画上却绝少有有趣的家庭的气息。   我现在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标本,合成第二图。上方的是《百孝图》中的一部分,“陈村何云梯”画的,画的是“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这一段。也带出“双亲开口笑”来。中间的一小块是我从“直北李锡彤”画的《二十四孝图诗合刊》上描下来的,画的是“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这一段;手里捏着“摇咕咚”,就是“婴儿戏”这三个字的点题。但大约李先生觉得一个高大的老头子玩这样的把戏究竟不象样,将他的身子竭力收缩,画成一个有胡子的小孩子了。然而仍然无趣。至于线的错误和缺少,那是不能怪作者的,也不能埋怨我,只能去骂刻工。查这刻工当前清同治十二年(1873)慎独山房刻本,无画人姓名,但是双料画法,一面“诈跌卧地”,一面“为婴儿戏”,将两件事合起来,而将“斑斓之衣”忘却了。吴友如画的一本,也合两事为一,也忘了斑斓之衣,只是老莱子比较的胖一些,且绾着双丫髻,--不过还是无趣味。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孩子对父母撒娇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顺眼。放达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爱怜的态度,有时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线,也容易变为肉麻。老莱子的作态的图,正无怪谁也画不好。象这些图画上似的家庭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这样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爷整年假惺惺地玩着一个“摇咕咚”。   汉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和雕刻古来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列女、孝子之类的图。宫殿当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却偶然还有,而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记得那上面就刻着老莱子的故事。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拓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否则,将现时的和约一千八百年前的图画比较起来,也是一种颇有趣味的事。   关于老莱子的,《百孝图》上还有这样的一段:--   ……莱子又有弄雏娱亲之事:尝弄雏于双亲之侧,欲亲之喜。(原注:《高士传》。)   谁做的《高士传》呢?嵇康的,还是皇甫谧的?也还是手头没有书,无从查考。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倘不是我粗心,那就是出于别的唐宋人的类书里的了。但这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我所觉得特别的,是文中的那“雏”字。   我想,这“雏”未必一定是小禽鸟。孩子们喜欢弄来玩耍的,用泥和绸或布做成的人形,日本也叫hina,写作“雏”。他们那里往往存留中国的古语;而老莱子在父母面前弄孩子的玩具,也比弄小禽鸟更自然。所以英语的doll,即我们现在称为“洋囡囡”或“泥人儿”,而文字上只好写作“傀儡”的,说不定古人就称“雏”,后来中绝,便只残存于日本了。但这不过是我一时的臆测,此外也并无什么坚实的凭证。   这弄雏的事,似乎也还没有画过图。   我所搜集的另一批,是内有“无常”的画像的书籍。一曰《玉历钞传警世》(或无下二字),一曰《玉历至宝钞》(或作编)。其实是两种都差不多的。关于搜集的事,我首先仍要感谢常维钧兄,他寄给我北京龙光斋本,又鉴光斋本;天津思过斋本,又石印局本;南京李光明庄本。其次是章矛尘兄,给我杭州码瑙经房本,绍兴许广记本,最近石印本。又其次是我自己,得到广州宝经阁本,又翰元楼本。   这些《玉历》,有繁简两种,是和我的前言相符的。但我调查了一切无常的画像之后,却恐慌起来了。因为书上的“活无常”是花袍、纱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是“死有分”!虽然面貌有凶恶和和善之别,脚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也不过画工偶然的随便,而最关紧要的题字,则全体一致,曰:“死有分”。呜呼,这明明是在和我为难。   然而我还不能心服。一者因为这些书都不是我幼小时候所见的那一部,二者因为我还确信我的记忆并没有错。不过撕下一叶来做插画的企图,却被无声无臭地打得粉碎了。只得选取标本各一--南京本的死有分和广州本的活无常--之外,还自己动手,添画一个我所记得的目连戏或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来塞责,如第三图上方。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先前想不到后来,曾经对于吴友如先生辈颇说过几句蹊跷话,不料曾几何时,即须自己出丑了,现在就预先辩解几句在这里存案。但是,如果无效,那也只好直徐(印世昌)大总统的哲学:听其自然。   还有不能心服的事,是我觉得虽是宣传《玉历》的诸公,于阴间的事情其实也不大了然。例如一个人初死时的情状,那图像就分成两派。一派是只来一位手执钢叉的鬼卒,叫作“勾魂使者”,此外什么都没有;一派是一个马面,两个无常--阳无常和阴无常--而并非活无常和死有分。倘说,那两个就是活无常和死有分罢,则和单个的画像又不一致。如第四图上的A,阳无常何尝是花袍纱帽?只有阴无常却和单画的死有分颇相象的,但也放下算盘拿了扇。这还可以说大约因为其时是夏天,然而怎么又长了那么长的络腮胡子了呢?难道夏天时疫多,他竟忙得连修刮的工夫都没有了么?这图的来源是天津思过斋的本子,合并声明;还有北京和广州本上的,也相差无几。   B是从南京的李光明庄刻本上取来的,图画和A相同,而题字则正相反了:天津本指为阴无常者,它却道是阳无常。但和我的主张是一致的。那么,倘有一个素衣高帽的东西,不问他胡子之有无,北京人、天津人、广州人只管去称为阴无常或死有分,我和南京人则叫他活无常,各随自己的便罢。“名者,实之宾也”,不关什么紧要的。   不过我还要添上一点C图,是绍兴许广记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于意云何。我幼小时常常走过许广记的门前,也闲看他们刻图画,是爱用弧线和直线,不大肯作曲线的,所以无常先生的真相,在这里也难以判然。只是他身边另有一个小高帽,却还能分明看出,为别的本子上所无。这就是我所说过的在赛会时候出现的阿领。他连办公时间也带着儿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随学习,预备长大之后,可以“无改于父之道”的。   除勾摄人魂外,十殿阎罗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边,也什九站着一个高帽脚色。如D图,1取自天津的思过斋本,模样颇漂亮;2是南京本,舌头拖出来了,不知何故;3是广州的宝经阁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龙光斋本,无扇,下巴之下一条黑,我看不透它是胡子还是舌头;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颇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案桌边去了:这是很特别的。   又,老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有一个高帽的脚色,拿着纸扇子暗地里在指挥。不知道这也就是无常呢,还是所谓“伥鬼”?但我乡戏文上的伥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这一类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无对证”的学问,是很新颖,也极占便宜的。假使征集材料,开始讨论,将各种往来的信件都编印起来,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颇厚的书,并且因此升为“学者”。但是,“活无常学者”,名称不大冠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在这里下一个武断:--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   但民间又有一种自称“走阴”或“阴差”的,是生人暂时入冥,帮办公事的脚色。因为他帮同勾魂摄魄,大家也就称之为“无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则别之曰“阳”,但从此便和“活无常”隐然相混了。如第四图之A,题为“阳无常”的,是平常人的普通装束,足见明明是阴差,他的职务只在领鬼卒进门,所以站在阶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阳无常”,便以“阴无常”来称职务相似而并非生魂的死有分了。做目连戏和迎神赛会虽说是祷祈,同时也等于娱乐,扮演出来的应该是阴差,而普通状态太无趣,--无所谓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将“那一个无常”的衣装给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没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从此也更传讹下去。所以南京人和我之所谓活无常,是阴差而穿着死有分的衣冠,顶着真的活无常的名号,大背经典,荒谬得很的。   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我本来并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比较,剪贴,一面乱发议论了。那一点本文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一年,这一点后记也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两个月。天热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为结。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温暖。 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砥成语有哪些
中流砥柱、
砥志研思、
砥砺廉隅、
砥节砺行、
砥砺风节、
磨砻砥砺、
砥身砺内行、
砥砺名节、
砥行立名、容
砥兵砺伍、
磨砥刻厉、
砥锋挺锷、
砥厉廉隅、
砥砺琢磨、
砥砺名号、
砥廉峻隅、
砥厉名号、
砥节励行、
砥节奉公、
磨礲砥砺、
砥行磨名、
砥节厉行来自www.gyjslw.com
8. 形容人很有素质的成语有哪些?
【超绝非凡】智力或精神道德状况或力量超群或超过常人.
【草靡风行】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风行草偃”.
【德薄才鲜】自谦道德修养不足,才能薄弱.
【道存目击
【导德齐礼】
【道高德重】
【德高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厚流光】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响;光:通“广”.指道德高,影响便深远.
【德配天地】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大人不曲】曲:不公正.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偏私,不迎合.
【大人无己】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把自己和别人融为一体,不自私.
【德深望重】德:品德;深:高;望:声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与名位高的人.
【笃信好学】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动循矩法】循:遵循;矩:规矩;法:法则,礼法.举动遵循规矩礼法.形容一举一动都符合道德规范.
【定于一尊】尊:指具有最高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风行草偃】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风行革偃】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高风亮节】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高风伟节】高风: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品德,坚贞的节操.比喻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抱宝怀珍】怀:藏有.比喻人有美好的品德和才能.
【冰壸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包元履德】元:善.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才德兼备】
【才高行厚】
【出类拔萃】
【德被四方】
【德才兼备】
【大德必寿】
【道德文章】.
【德高望重】
【砥砺德行】
【砥砺廉隅】
【斗南一人】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砥砺琢磨】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德被八方】
【德荣兼备】
【德容兼备
【德容言功】
【德深望重】
【大雅君子】
【包元履德】www.gyjslw.com
9. 砥砺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砥砺琢磨成语发音:dǐ lì zhuó mó成语解释: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成语出处:蔡东潘《民国通俗演义》第108回:“政府于诸生期许之重,凡兹再三申谕,固期有所鉴戒,勉为成材。其各砥砺琢磨,毋负谆谆告诫之意。”成语繁体:砥砺琢磨www.gyjslw.com
10. 含砥和砺的成语及注释
含砥和砺的成语 :
砥名砺节
[dǐ míng lì jié]
磨炼自己,以保持名誉和节操。
磨砻砥砺
[mó lóng dǐ lì]
1.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砥砺名行
[dǐ lì míng xíng]
砥砺:磨砺。
砥砺清节
[dǐ lì qīng jié ]
磨炼自己,以保持清廉名节。
砥砺琢磨
[dǐ lì zhuó mó]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砥砺风节
[dǐ lì fēng jié]
磨炼品格、节操。
砥砺德行
[dǐ lì dé xíng]
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奋发向上。
砥砺廉隅
[dǐ lì lián yú]
指磨练节操。同“砥厉廉隅”。
砥节砺行
[dǐ jié lì xíng]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深自砥砺
[shēn zì dǐ lì]
出自《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形容自己努力磨练自己,以期大有所为。
砥兵砺伍
[ dǐ bīng lì wǔ ]
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