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知书”「目不知书」
成语“目不知书”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MBZS
成语注音:ㄇㄨˋ ㄅㄨˋ ㄓ ㄕㄨ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目不识书
反义词:满腹经纶
成语出处:清·侯方域《豫省试第一》:“后赵石勒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勒卧听之。” 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目不识书”。
成语用法:目不知书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
成语“目不知书”的扩展资料
1.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是什么意思?从此他就把书本常常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几乎到了不知道饥饿、不知道口渴、不知道一年四季的交替程度。
出自元末·阿鲁图《宋史》,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资料:
史学价值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一篇100字的日记,求求各位帮帮我,我不知道怎么写...
抱抱妈妈小故事网 时间:2013-05-20 作文字数: 100字 张轩静 下午,我把作业都写好了就剩下抱抱妈妈这一样作业了。我走到妈妈后面,感觉自己心里很急,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我就走了。一会儿我又回来可是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就走到妈妈面前,低着头不好意思,妈妈说:“你干什么呀?”我一句话都不说,就一下子扑上去抱住了妈妈的腰。我感到妈妈的衣服好舒服,肚子好软的,也很暖和的,我就紧紧的抱着妈妈的腰,就是不放,妈妈说:“你干嘛要抱着我呀?”我吞吞吐吐的说“我。。。我我。。。想抱抱妈妈你呗。”
摘自www.gyjslw.com
3.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什么意思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翻译:
司马光
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从此发奋读书,甚至到了不知道饥渴不知道冷暖的地步。
呵呵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这段时间感触最深的就是: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
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总希望自己快快的长大,可以脱离父母,获得自由 ,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长大后发现,儿时的梦想,鸿鹄之志却似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开始浮躁,开始迷茫,孤独 ,失去,后悔,后悔当初怎么没有听他们的话 ,总是想如果当初不那么倔强也许今天会有不一样的局面,不一样的人生吧。老人总是讲‘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现如今我已时二十好几 不由得想惊叹,姜还是老的辣。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陆游的事非经过不知难,书到用时方很少。的全诗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是格言联哦!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精品。
还有一点要说明,通常说本联是陆游写的,但也有人说不是。
用的最多的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句话。解释:书,知识。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时,时候。方,才。
恨,悔恨,后悔。少,只懂那一点点。比喻: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惊慌失措。
事非经过不知难
解释: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