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足而()”「鼎足而三」

2024年06月19日成语大全87

成语“鼎足而三”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dǐng zú ér sān
成语简拼:DZES
成语注音:ㄉ一ㄥˇ ㄗㄨˊ ㄦˊ ㄙ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鼎足而立
成语出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成语用法:鼎足而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三分天下。
成语造句: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鼎足而三,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英文翻译:(of three rival powers) stand like the legs of a tripod cauldron

成语“鼎足而三”的扩展资料

1. 鼎足而三猜一生肖???
狗理由有点不雅。楼上不愿说。。www.gyjslw.com
2. 写出三个带“鼎”字的成语
钟鸣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指吃饭时敲钟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
[言重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东西用的三足两耳式的器物.九鼎:比喻力量重.说话的分量,有如九鼎之重.形容说话极有份量.
[笙歌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幕燕鼎鱼]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在帐幕上筑巢的燕子,在炊器中游动的鱼.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三分鼎足]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器具,多用青铜制成,一般圆形三足.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亦作“分三鼎立”、“鼎足三分”.
[举鼎拔山]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的青铜炊器,大且重.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击钟鼎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钟:金制打击乐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高官显贵用食时,打着乐器,列着鼎器.形容生活优裕,奢侈豪华.亦作“击钟陈鼎”、“钟鸣鼎食”、“鸣钟列鼎”、“鼎食钟鸣”.
[鼎足之势]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势:局势.局势像鼎的三个足一样.比喻势均力敌的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亦作“鼎足而居”,“鼎足而立”,“鼎峙而立”,“鼎足三分”,“鼎足而三”,“三分鼎足”.
[鼎镬刀锯]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烹煮用的青铜器物,三足两耳.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因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春秋鼎盛]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一言九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的传国之宝.比喻份量重.一句话抵得上九鼎之重.形容言语极有份量,能起决定性作用.亦作“一语九鼎”、“片言九鼎”、“九鼎一言.”
[问鼎中原]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人声鼎沸]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两耳.沸:沸腾.人声嘈杂,就像水在鼎里沸腾一样.
[三足鼎立]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古代青铜制的炊具,一般是三只脚.像三只脚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种势力的并立对峙.亦作“三分鼎足”.
[力能扛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①形容气力特别大.②亦比喻笔力雄健.
[九鼎大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九鼎:传说夏禹曾铸九鼎,代表九州,象征着国家政,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大吕:周朝大钟.比喻非常贵重的事物.多指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革故鼎新]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革:除掉.故:旧的.鼎:更换.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亦作“鼎新革故”.
[鼎鱼幕燕]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幕:帐篷.在鼎中的鱼,在帐篷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境非常危险而自己不知道.
[大名鼎鼎]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鼎鼎:盛大,显赫.形容人的名气很大.亦作“鼎鼎大名”.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有关于“鼎”的诗句,最好是形容品德的
拔山扛(举)鼎 春秋鼎盛 重裀列鼎
  鼎成龙去(升) 鼎铛有耳 鼎铛玉石
鼎鼎大名
  鼎分三足 鼎镬刀锯 鼎湖龙去 鼎镬如饴
  刀锯鼎镬 鼎鼐调和 鼎折覆餗 钟鸣鼎食
  鼎折餗覆 鼎食钟鸣
鼎玉龟符 鼎鱼
幕燕
  鼎足而居 鼎足而立 鼎足而三 鼎足之势
  负衡据鼎 瓜分鼎峙 革故鼎新 革旧鼎新
  海内鼎沸 举鼎拔山 九鼎不足为重 九鼎大吕 举鼎绝膑
  禁鼎一脔 九鼎一丝 击钟陈鼎 击钟鼎食 扛鼎抃牛
  匡鼎解颐 列鼎而食 力能扛鼎 龙去鼎湖 幕燕鼎鱼
  鸣钟列鼎 鸣钟食鼎 牛鼎烹鸡 群情鼎沸 人声鼎沸
  染指于鼎 三分鼎立 三分鼎足 笙歌鼎沸 四海鼎沸
  三牲五鼎 商彝夏鼎 商彝周鼎 三足鼎立 调和鼎鼐
  问鼎轻重 五鼎万钟 问鼎中原 夏鼎商彝 彝鼎圭璋
  鱼游沸鼎 一言九鼎 言重九鼎 霸王举鼎 折鼎覆餗
  钟鼎山林 钟鸣鼎列 钟鸣鼎食
  问鼎中原 春秋鼎盛 鼎镬如饴 鼎玉龟符 调和鼎鼐 钟鼎山林
  拔山扛鼎 力能扛鼎 鼎成龙升 五鼎万钟 人声鼎沸 一代鼎臣
  刀锯鼎镬 鱼游沸鼎 三牲五鼎 革故鼎新
  染指于鼎 鼎鱼幕燕 鼎湖龙去 龙去鼎湖 鼎铛玉石 九鼎不足为重
  举鼎绝膑 列鼎而食 幕燕鼎鱼 鼎食鸣锺 击钟鼎食
  鼎足而居 钟鼎人家 尝鼎一脔
  鼎铛有耳 举鼎拔山 负衡据鼎 三分鼎立 商彝周鼎 一言九鼎
  四海鼎沸 鼎折餗覆 击钟陈鼎 匡鼎解颐 商彝夏鼎 钟鸣鼎重
  鼎足而三 言重九鼎 鼎食钟鸣 笙歌鼎沸
  钟鸣鼎列 牛鼎烹鸡 鼎折覆餗 瓜分鼎峙 鼎镬刀锯
  重裀列鼎 海内鼎沸 鸣钟食鼎 禁鼎一脔
  彝鼎圭璋 鼎鼐调和 鼎食鸣钟 鼎足之势 群情鼎沸
  鸣钟列鼎 夏鼎商彝 折鼎覆餗来自www.gyjslw.com
4. 鼎足对的鼎足对的使用
鼎足对很适合于夫妻双穴坟墓。双穴坟墓有三根墓柱,正需用由三联组成的鼎足对,用法有两种。一种类似于中柱门用法,上联在中间,左右(人位于坟墓前,朝向和坟墓保持一致,即背朝坟墓,正手为左)分别用第一下联和第二下联。另一种用法是,最左边的用上联,中间和右边分别用第一下联和第二下联。这种用法对每边字数较多须回行形成龙门对形式的鼎足对较适用。故一般首选第二种用法。
北宋词人柳永《醉蓬莱》中“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用的是鼎足对。鼎足对在宋词中较常见。如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中“但远山长,白山乱,晓山青。”又如,秦观《行香子》:“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再如,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鼎足对在元代散曲中更为常见。如,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又如,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古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此曲除开头两句是散句外,其余都是三句对,一共组成三组鼎足对,十分工丽。
对联何时有鼎足对修辞法难以考究,笔者见到最早的鼎足对是在国民初年。例如,黄兴挽宋教仁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是袁世凯。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刺客杀害于上海。黄兴用鼎足对修辞手法写了此挽联。联语最后一个字上平下仄,为特例。此联为三句一组,字数相同,互为对偶,是标准的鼎足对。联中指名道姓,怒斥凶手,语如连珠之炮,满腔愤慨,是声讨袁世凯的檄文。当今也有鼎足对,例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此联为鼎足对,上下联前三句字数相同,互为对偶。上联第一句“鹄比翼”可与第二句“花颦眉”对,第一句又可与第三句“柳拂裙”对。下联第一句“林蕴幽”可与第二句“水凝碧”对,第一句又可与第三句“山环翠”对。
有些联家讲解鼎足对举例都不恰当,例如,有本教材举例,俞樾贺任小沅七十寿联:
屏藩节钺半生来,宦迹两至吾乡,撩友曰善、士林曰善、闾阎曰善;
香山放翁七十岁,诗篇并为公寿,富贵中人、风雅中人、神仙中人。
作者认为,是“鼎足对,上下联最后三个分句排比自对。”此联上下联最后三个分句是无法自对的,“善”与“善”、“人”与“人”怎能对?自己对自己,不是“合掌”了吗?为此不是鼎足对。其实后面三句是排比修辞手法。排比是不要求自对的。
又有联家说,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独立一章的极少,而往往是以“鼎”对“鼎”用之,即以三个词组句缀偶、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传世名联:
花好月圆人寿;
时和岁乐年丰。
又如,傅山(青主)联: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里讲解和举例变调了,此两联不是“三句”句子而是“三个词”组成或短语,怎能是鼎足对呢?
又有联家解读《联律通则》,举联例,鼎足对。例如,李云蔚题江西靖安三义祠联:
明诚秉义合天心(下联)
昭烈怀仁绵汉怍(上联)
衔忠疾勇振朝纲(下联)
他说,“此联鼎足而三,用于三义祠(祀刘备、关羽、张飞),是适当的。”此处联家把“鼎足对”与“鼎足联”弄混了。
鼎足联,又称三柱联,是由三个可互为对仗的句子组成的对联。可由一个公共上联,两个下联组成。或者由两个上联,一个公共下联组成。正如联家说的“鼎足而三,只合以一出句两对句”。这讲的是鼎足联。鼎足对与鼎足联的相同点,表现为两者外部形态上的相同,即都有三句互为对偶,其基础都是对偶语言。两者不同之处,鼎足对是对“支体必双”的对偶的突破,是对偶修辞的扩展,讲的是修辞。而鼎足联是传统“两支联语”组成对联的突破,是文学形式的创造。鼎足联是现实生活条件下以及建筑物模式的变化中创造出来的。近几年,笔者曾创作过许多副鼎足联(三柱联),它突破了对联仅两句的特有的艺术形式。例如,笔者题浙艺坊三柱联:
浙江柳水涛声壮;
艺苑诗坛韵味长。
坊间石店佳联雅摘自www.gyjslw.com
5. 鼎在不同成语中的意思
1.鼎铛玉石 谓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奢侈 2.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同义词:鼎成龙升,见“鼎成龙去” 3.鼎鼎大名 形容名声极大 同义词:鼎鼎有名 4.鼎镬刀锯 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泛指最残酷的刑罚 5.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6.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7.鼎新革故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8.鼎鱼幕燕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李善注:“袁崧《后汉书》:‘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吴季札曰:夫子之在此也,犹燕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9.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10.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同义词:鼎折餗覆 11.鼎足而立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近义词:鼎足而三,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鼎足三分,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12.拔山扛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13.负衡据鼎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14.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15.三牲五鼎 ①指盛馔佳肴。②指丰厚的祭品 16.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17.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毛遂自愿同往。经遂晓以利害,楚王同意救赵。平原君因而赞扬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见《史记·平原君列传》。九鼎大吕,古代国家的宝器。后因以为典实,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 18.鱼游沸鼎 同“鱼游釜中” 19.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20.调和鼎鼐 调和五味。喻指宰相治理天下 21.瓜分鼎峙 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22.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23.三分鼎足 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近义词:三足鼎立,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24.四海鼎沸 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 25.尝鼎一脔 语本《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尝尝鼎里一片肉的味道,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 26.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27.九鼎一丝 犹言一发千钧。喻非常危急 28.举鼎绝膑 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绝,断也。膑,胫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同义词:举鼎绝脰 29.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30.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31.彝鼎圭璋 比喻典雅出众摘自www.gyjslw.com
6. 鼎足而三 定天下 猜3个数字是什么
鼎足而三也就是从一分为三 定天下 天下始终为一 所以是 一三一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7. 在南宋词坛上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的作家是?
姜夔姜夔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扩展资料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姜夔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鼎足而三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鼎足而三 [ dǐng zú ér sā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dǐng zú ér sān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佛教三足鼎的寓意
其实很深刻的。可以表示三皈依,即佛法僧,也是觉正净也可以表示修行之路,信,愿,行。还可以表示三学,戒、定、慧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鼎足而三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鼎足而三 [ dǐng zú ér sā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dǐng zú ér sān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跟鼎有关的成语 (至少3个)
春秋鼎盛 春秋:指年龄。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鼎鼎有名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圆形有三足两耳。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九鼎一丝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尝鼎一脔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大名鼎鼎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刀锯鼎镬 刀、锯:古刑具,也指割刑和刖刑;鼎镬:古炊具,也指烹刑。指古代刑具。也泛指各种酷刑。 调和鼎鼐 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鼎铛有耳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鼎铛玉石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鼎鼎大名 形容名气很大。 鼎镬刀锯 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鼎足三分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鼎足之势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鼎镬如饴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鼎新革故 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鼎鱼幕燕 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举鼎绝膑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九鼎不足为重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举鼎拔山 能将大鼎举起,能将高山拔动。比喻力大气壮。 力能扛鼎 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九鼎大吕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扛鼎抃牛 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列鼎而食 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牛鼎烹鸡 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人声鼎沸 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群情鼎沸 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三分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牲五鼎 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言重九鼎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钟鸣鼎食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拔山举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鼎成龙去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鼎成龙升 见“鼎成龙去”。 鼎分三足 见“鼎足三分”。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 鼎鼐调和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覆 见“鼎折覆餗”。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鼎食鸣锺 见“鼎食鸣钟”。 鼎食钟鸣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鼎玉龟符 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负衡据鼎 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扛鼎拔山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革旧鼎新 同“革故鼎新”。 海内鼎沸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击钟鼎食 打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或富人生活奢华。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匡鼎解颐 《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 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鸣钟食鼎 见“鸣钟列鼎”。 幕燕鼎鱼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后遂以“幕燕鼎鱼”比喻处境极危,即将覆灭。 染指于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商彝夏鼎 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折鼎覆餗 见“折足覆餗”。 笙歌鼎沸 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问鼎中原 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五鼎万钟 指高官厚禄。 夏鼎商彝 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一代鼎臣 见“一代宗臣”。 彝鼎圭璋 “彝”念yí;“璋”念zhāng。比喻典雅出众。 鱼游沸鼎 见“鱼游沸鼎”。 钟鼎人家 见“钟鼎之家”。 钟鼎山林 比喻富贵和隐逸。 钟鼎之家 富贵宦达之家。 钟鸣鼎列 见“钟鸣鼎重”。 钟鸣鼎重 谓官高位重。 重裀列鼎 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鼎足而居 〖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瓜分鼎峙 〖解释〗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击钟陈鼎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三分鼎立 〖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商彝周鼎 〖解释〗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问鼎轻重 〖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冠军谁与,鼎足而三,秦时明月,诗句可参说的是谁
胡荣华。胡荣华(1945年-),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中国象棋界一代宗师,当代象棋学派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最杰出的象棋手之一。棋界人称“胡司令”。少年时代曾师事名手窦国柱、徐大庆。15岁时首次参加全国赛即夺得冠军,跻身于全国一流棋手之列。曾夺得十四次全国象棋个人赛冠军,其中1960年至1979年创造了十连冠的奇迹。现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亚洲象棋协会第一副会长;象棋国家级教练员。成都著名象棋评论家贾题韬先生在上届杯赛结束之时,曾对远在一年之后才举行的本届比赛的桂冠谁,做了一次大胆的预测。当时他在《成都棋苑》上写下了这样的四句诗:“冠军谁与,鼎足而三,秦时明月,诗句可参。”据说他心目中的冠军人选就藏在诗句里。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说的是谁。现在人们才猛然悟出当初贾题韬先生所预言的冠军正是胡荣华。“秦时明月”指的不就是古时月吗?而“古”“月”不正是胡吗?这下,人们不得不佩服贾公的先见之明了。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3. 鼎足之势是什么意思
鼎足之势[读音][dǐng zú zhī shì] [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近义]三分鼎足三足鼎立鼎足而立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3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