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国()()()”「国家大事」
成语“国家大事”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guó jiā dà shì
成语简拼:GJDS
成语注音:ㄍㄨㄛˊ ㄐ一ㄚ ㄉㄚˋ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国家大计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成语用法:国家大事作主语、宾语;指与国有关的事情。
成语造句:郭沫若《王安石》:“普通一般学者,只在书斋里打圈子,对于国家大事则不闻不问。”
英文翻译:the affairs of state
成语“国家大事”的扩展资料
1. 介绍几个新闻国家大事的网站新华社,人民日报网站,中国政府网,这些网站天天都是国家大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近年的国家大事有哪些
如下:2005年 一、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三、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四、“十五”计划主要指标顺利实现中共中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 五、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六、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七、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八、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 九、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结束,2004年我国GDP总量为159878亿元 十、我国税制进行重大改革,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2006年: 一、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十一五”规划纲要三、两岸经贸论坛在京举行四、三峡大坝建成并蓄水至156米五、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六、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七、超强台风“桑美”重创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八、陈良宇因严重违纪被立案检查九、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 一、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物法 二、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 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在全国普遍建立 五、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庆祝活动在京举行 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七、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八、我国改革实行近十年的“黄金周”休假制度 九、粮食总产量再超1万亿斤为稳定市场提供基本保证 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有关普选问题决定摘自www.gyjslw.com
3. 国家大事有什么?
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近期国家大事“十三五”规划将正式出炉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3月5日起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去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对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2017年有哪些国家大事
2017年国家大事,简单罗列如下:1、3月份的人大和政协两会。2、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 人第九次会晤。3、十 九 大胜利召开。4、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5、在北京、山西、浙江开展监察改革试点工作。6、建军90周年,军队改革和裁军30万员额任务完成。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关于国家大事的稿子200字
抗旱救灾作文:节约用水, 抵抗旱灾
今年, 一场特大旱灾正威胁着多个小麦主产省份, 很多地方的冬小麦面临绝产危险.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55亿亩, 比常年同期增加5448万亩, 增幅达35%, 已有429万人、207万头大牲畜因干旱发生饮水困难.
面对旱情, 从中央到地方集中力量, 掀起一场抗旱热潮.中央门拨付项资金、抽调门力量, 深赴一线, 采取引流、打井、建设灌溉基础设施等措施, 全力抗旱.旱灾越是严重, 就越凸显出节水的重要性, 因此, 我们在全力抗旱的同时, 也要重视宣传节水意识, 推广节水措施.
首先, 节约用水才是抵抗旱灾的根本.我们必须认识到, 抗旱不是过度地开发水资源和利用地下水, 我们不能粗放用水来阻击旱情, 而必须科学对待.对那些旱情严重的区域, 要在保证人畜基本用水基础上, 开发二次生活用水和无污染、轻污染以及经过污水处理的水源, 用这些水源来缓解农作物及其他生活用水的需求.所以, 抗旱的同时也应该推行节水, 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科学、节约地利用, 使水资源发挥出最佳的抗旱效果.
其次, 越是旱情严重, 越凸显出培养节水意识的重要性.旱灾的发生固然与气候有直接关系, 但我们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生产生活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与旱灾也不无关系.因此, 我们当前要一手抓抗旱, 一手抓节水教育.一方面可以利用抗旱项资金, 建设新型的、能综合利用的节约用水农田、人畜饮水工程, 推行节水灌溉, 从根本上为节约用水、预防旱灾等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应开展大规模节水教育活动, 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水资源, 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对一些高耗水行业, 采取征收水资源保护费和实行限标等措施, 引导社会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科学用水.
同时, 我们应利用这次旱灾的警示, 及早对各种生活、工作和建设用水行为进行积极干预, 比如在城市推行节水和保护利用水资源建设, 对城市污水和雨水分开收集处理, 在缺水山区建设蓄水设施, 保护植被, 防止水土流失等.不管是从当前考虑, 还是着眼长远, 我们都应建立节水意识, 合理、科学的使用水资源, 这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
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一定可以打赢这场胜仗!
截至2月22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8省小麦受旱4979万亩,其中严重受旱1431万亩,分别比2月21日减少168万亩和81万亩.8省旱区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1.33亿亩,比21日增加168万亩;已追肥面积1.01亿亩,比21日增加148万亩.
截至2月22日,8省累计下派农业家指导组4091个,深入一线抗旱的家和技术人员25.9万人次,下发抗旱技术明白纸2212万张,培训农民1960万人,投入农业抗旱人数3156万人.农机系统累计投入抗旱保春管机具806.6万台套,其中拖拉机380万台、排灌机械433万台套,累计组织7.6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消耗柴油45万吨,抗旱灌溉面积19814万亩次.
民调显示:92.2%公众关注旱情 94.7%的人愿出力.59.4%的人认为旱灾也是一次发展农业的契机,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本改变靠天吃饭. 本次调查中,55.6%的人表示会为灾区祈祷、祝福;42.2%的人希望为旱区捐款;37.4%的人要为抗旱献计献策;20.5%的人表示会随时待命,作为志愿者赴灾区帮助抗旱.没打算做什么的人仅有5.3%.
进入4月,正是云南春耕大忙季节,烈日炙烤着大地,农民望穿眼盼来的不是滋润庄稼的雨水,依然是一轮滚烫的烈日.进入5月后,由于晴热天气持续,严重的旱情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蔓延开来,旱情不断加重,从干旱到大旱,再到特大干旱,旱魔快速在云岭大地无情地肆虐起来.
一时间,不少往日装满水的库塘干涸见底,被太阳烤出了一条条干缝,全省有924座小型水库及塘坝干涸,476眼机电井出水不足.无数农田饥渴难耐,禾苗干枯.全省除昭通北部、德宏西部等少数地方外,其它地区干旱均达到中等至严重强度,重旱区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这是我省25年来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严重旱灾.至5月23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2515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57%,其中重旱及干枯的达570万亩;因旱造成365万人、23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省级各部门行动起来了.省财政厅及时下拨了抗旱资金3100万元,补助抗旱救灾柴油、苗种、化肥、抗旱新技术推广和抗旱物资储备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财政投入的抗旱资金已达1.5亿多元,启用机电井13.8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1.55万台套、机动运水车14万辆;抗旱用电2212万度,抗旱用油3239吨.资金和物资到位及时,有力地支持了农民群众抗旱救灾.省农业厅先后派出37个抗旱保春耕工作组,分赴抗旱第一线.全省共抽调农技人员5.6万多人次,分类指导农民抗旱工作.全省水利部门算清水账,科学调配水资源,让有限的水发挥出最大的抗旱效益.省工商局周密部署“红盾护农”行动,组成工作组深入各地指导农资打假,查处各类农资案件98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3.44万元.省经委制定有效措施,确保全省农耕、农排、农灌用电、用油供应.省“三电”办及时下达计划用电指标,确保农田排灌用电.中石化、中石油云南销售分公司决定各增加调拨400吨柴油,投放到全省农村市场,解决各地抗旱、春耕生产用油的问题.中石化实行24小时平价优惠不间断供应柴油.
各州市迅速投入抗旱.昆明市有很快下拨抗旱经费1720万元到基层,为10年来最多的一年.市委、市政府要求机关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抗旱第一线上,抗旱期间不得外出.全市各级干部紧急动员起来,近百万人投入到抗旱中,分类指导、分片包干,深入到交通不便的半山区、山区去了解情况,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玉溪市全面启动了抗旱预案,各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派出抗旱工作队进乡入村,确保烤烟移栽保苗.红河州奔赴一线抗旱的干部群众达到46万人,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近千万元.全州各级组织抗旱工作组,领导带队、分片负责,深入一线与群众同抗旱.曲靖市及时安排抗旱资金4000多万元,113万人次投入抗旱.楚雄彝族自治州实行旱情一日一报,随时掌握最新旱情,合理调配水量,积极推广地膜覆盖及“旱地龙”,保水保墒……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