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的成语「趋利避害」
成语“趋利避害”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qū lì bì hài
成语简拼:QLBH
成语注音:ㄑㄨ ㄌ一ˋ ㄅ一ˋ ㄏㄞ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避害就利
成语出处: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
成语用法:趋利避害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邓小平《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
成语“趋利避害”的扩展资料
1. 趋利避害好处的名言趋利避害的方式取决于对利和害的认识,对利害的认识及趋避行为,是从最初的对死亡的恐惧及维持生命的本能需要开始的。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最初的利害判断,如:是利还是害、利害程度如何等都将直接 (往往是潜意识地)影响生物的趋利避害的行为,而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让个体对利害的感知异常敏锐,往往会迅速地做出潜意识的反应。趋利避害行为(如:应激反应)及行为的结果让个体感知到更多的“利害”及其程度,并不断地扩展、丰富了对利害的认识及积累更多的趋避的方式,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念。随着个体的成长,价值观体系不断成熟,并更高效地指导个体的趋利避害行为。对于人而言,对利和害的认识于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包含对利与害的判断标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并在社会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趋利避害行为。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人的高度发达的大脑给了人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人可以更好的趋利避害。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趋利避害怎么读
趋利避害 [qū lì bì hài] [释义] 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趋利避害的趋读音是什么
趋利避害_成语解释【拼音】:qū lì bì hài【释义】: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www.gyjslw.com
4. 趋利避害的同义词
【拼音】qū lì bì hài【典故】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释义】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结构】联合式【相近词】避害就利www.gyjslw.com
5. 为什么人总是趋利避害?
因为,趋利避害,乐生畏死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让人类在大自然不断的自然淘汰中生存下来。
当趋利避害的行为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利益(泛指各种利益,包括成功避开危险等),则指导这次行为的价值判断——也即对这一具体情景的利害认知将得到强化;
并逐步溶入个人的价值观念中,成为其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并做为以后判断利害的依据。而同时,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也将做了经验积累下来。
当受其指导趋利避害的行为没有得到利益时,会导致对这一具体情景的利害判断产生动摇(削弱),这种动摇是潜意的,有时会是非常细微的,甚至无法觉察,但不能忽略。同时这一次的不成功的趋利避害行为将做为教训积累下来,影响下一次对类似情景的反应。
当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时,受之前强化或削弱的影响,个体会根据对当前的判断及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来适当改变趋利避害的行为,同样会有以下两种可能的结果:
趋利避害成功,强化对利害的认识,同时积累趋利避害的经验;仍不成功,则对利害的认识进一步被削弱,甚至改变,从而指导另一种趋利避害的方式,而这次的趋利避害行为成为教训。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权衡得失、趋利避害,是什么意思
衡得失【quán héng dé shī】比喻考虑办一件事的成果和损失。趋利避害【qū lì bì hài】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