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振()”的成语「弹冠振衣」

2024年06月29日成语大全84

成语“弹冠振衣”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彈冠振衣
成语读音:dàn guàn zhèn yī
成语简拼:DGZY
成语注音:ㄉㄢˋ ㄍㄨㄢˋ ㄓㄣˋ 一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弹冠振衿
成语出处: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成语用法:弹冠振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
成语造句: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后汉书·李固传》

成语“弹冠振衣”的扩展资料

1. 《渔夫》中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来说明什么?
  1、释义  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谁又愿意让污浊的东西弄脏干净的身子呢?这是古人对洁身自好、修身养德的一番感悟。  2、简介  《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学生宋玉或战国时期楚国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学史》 亦引以上观点。主张各异,但说服力似还不充分。 也有人力主《渔父》《卜居》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兴祖、王夫之等。  3、简析  全文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大。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含有弹冠的成语
含有弹冠的成语 :贡禹弹冠、王贡弹冠、濯缨弹冠、弹冠相庆、弹冠振衣、弹冠结绶来自www.gyjslw.com
3. 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回海欣然,归服圣德是什么意思
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四海欣然,归服圣德。--因此隐居之人,智术之士,弹冠相庆,振衣而出,乐意替你出力,四海人民高兴,归服圣德。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弹冠振衣什么意思
弹冠振衣拂除帽子上的灰尘,清洁服装,表示洁身自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沭者必振衣。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或指准备隐居。《文选·潘岳·西征赋》:“端策拂菌,弹冠振衣。”也用来指准备出仕。《后汉书·李固传》:“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 tán guān zhèn yī 【解释】: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出处】: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示例】: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乐欲为用,四海欣然,归服圣德。 ◎《后汉书·李固传》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 【近义词】:弹冠振衿摘自www.gyjslw.com
5. 弹冠振衣是什么意思啊!
    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拂除帽子上的灰尘,清洁服装,表示洁身自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沭者必振衣。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或指准备隐居。《文选·潘岳·西征赋》:“端策拂菌,弹冠振衣。”也用来指准备出仕。《后汉书 李固传》:“岩穴幽人,智术之士,弹冠振衣,乐欲为用。”  【出处】: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示例】:是以岩穴幽人,智术之士,~,乐欲为用,四海欣然,归服圣德。 ◎《后汉书·李固传》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  【近义词】:弹冠振衿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弹冠振衣是什么生肖
答案是虎,虎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的。他们爱玩、热情,感情丰富。与虎人恋爱或结婚将会有很多感受,虎人或她在嫉妒时会表现出过分的占有欲或爱争吵。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渔夫》中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古人对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身养德的一番感悟。
【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简析】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4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