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乎()()”的成语「著乎竹帛」
成语“著乎竹帛”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ZHZB
成语注音:ㄓㄨˋ ㄏㄨ ㄓㄨˊ ㄅㄛ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著于竹帛、著之竹帛
成语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荆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著:写作;竹帛: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白绢。指著书
成语用法:著乎竹帛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著乎竹帛”的扩展资料
1. 乎在前的成语?没找到
超乎寻常
瞠乎后已
瞠乎后矣
瞠乎其后
出乎反乎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出乎意表
出乎意料
出乎意外
出乎预料
断乎不可
攻乎异端
浩乎无际
迥乎不同
慨乎言之
眇乎其小
眇乎小哉
难乎其难
难乎为继
难乎为情
确乎不拔
神乎其技
神乎其神
忘乎其形
忘乎所以
微乎其微
无乎不可
仙乎仙乎
於乎哀哉
俨乎其然
异乎寻常
之乎也者
之乎者也
著乎竹帛
卓乎不群
不易乎世
戛戛乎其难矣
溜之乎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情见乎词
情见乎言
情见乎辞
热热乎乎
套近乎
晕晕乎乎
知出乎争
智出乎争
不亦乐乎
毫不在乎
满不在乎
满口之乎者也
岂其然乎
者也之乎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2. 著之竹帛的出处
章炳麟《与龚未生书》:“所欲著之竹帛者,盖尚有三四种。”《吕氏春秋·仲春纪》:“固始庄生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损,名可垂于竹帛也.出自哪位将军之口?出自哪部名著?
此句出自《三国演义》: 却说关公在麦城盼望上庸兵到,却不见动静;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城中无粮,甚是苦楚。忽报城下一人教休放箭,有话来见君侯。公令放入,问之,乃诸葛瑾也。礼毕茶罢,瑾曰:“今奉吴侯命,特来劝谕将军。自古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将军所统汉上九郡,皆已他人类;止有孤城一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危在旦夕。将军何不从瑾之言,归顺吴侯,复镇荆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决一死战!”瑾曰:“吴侯欲 与君侯结秦晋之好,同力破曹,共扶汉室,别无他意。君侯何执迷如是?”言未毕,关平拔剑而前,欲斩诸葛瑾。公止之曰:“彼弟孔明在蜀,佐汝伯父,今若杀彼 ,伤其兄弟之情也。”遂令左右逐出诸葛瑾。 大意可理解为: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变它洁白的本质;竹可以被焚烧掉但不能毁掉它的骨节。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凡著诸竹帛者皆为文学出自哪里
出自《汉书.艺文志》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刘项原来不读书”全诗是什么?赏析一下
1、全诗:唐代章碣《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2、赏析: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
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3、译文: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扩展资料
《焚书抗》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
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章碣(836—905),晚唐诗人。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成通末(87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后竞流落不知所终。由于遭遇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曲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
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赠进士章碣》)《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参考资料:焚书坑-百度百科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