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无()”的成语「遁世无闷」

2024年07月04日成语大全77

成语“遁世无闷”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遯丗無悶
成语读音:dùn shì wú mèn
成语简拼:DSWM
成语注音:ㄉㄨㄣˋ ㄕˋ ㄨˊ ㄇㄣ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遁俗无闷、遁逸无闷
成语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成语用法:遁世无闷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处世。
成语造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

成语“遁世无闷”的扩展资料

1. 是所谓遁世无闷的是 什么意思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翻译: 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 下面是整篇文章的翻译: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易经注解
⒈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
⒉那些伟大的人,与天地的德性相合了,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同四时春夏秋冬的程序一样分明,同鬼神一样变化不测。
⒊《易经》的道理,到了行不通的时候,就应当改变,改变了就能行得通,行得通就能维持长久。
⒋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
⒌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触阴阳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⒍确立了阴阳的天道,确立了柔刚的地道,确立了仁义的人道。
⒎君子努力学习以积累自己的知识,经常向师友发问以辩说疑难,用宽厚的态度处世,用仁爱的胸怀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⒏处于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在下位也没有什么忧虑。
⒐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
⒑结发夫妻吵闹着要离婚,说明丈夫不能以家规要求妻子,自己也没有给妻子做出表率,所以妻子不守妇道。
⒒君子应以节俭为德,避开危难,不可贪求荣华富贵。
⒓唯有君子的作为,才能沟通天下的意志,促成世界大同。
⒔君子应当永无休止地教导人民,广泛而又宽容的保护人民。
⒕民众有信任、顺从我之心,不必再问,大为吉利,民众之所以信任、顺从我,是因为我有德。
⒖同13。
⒗君子以敬畏的态度恪守道德信念来矫正思想,以仁义道德为原则来规范外在的行为。
⒘积善行的家族必能翼庇子孙,而作恶多端的家族必然会祸延后代。
⒙大地充满文采,不失柔顺的正道。或许从事大事业,虽不会成功,但能自始至终。
⒚坤卦的性质极为柔顺,但当它变动时却很刚健;坤卦的形态极为安静,但它的品德却很方正。
⒛君子应当止恶扬善,顺从天时,完善君子的使命。
问题太多, 答不完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什么意思
意思是“君子独立特行不拘常规,不畏惧困难重重,相信自己;即使是命运不济,没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也能够归而修养自己内心高洁的品行,又怎么会苦闷呢”。出自西周姬昌的《周易》。
原文: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译文:大泽淹没树木,象征“大为过甚”;君子因此(处身“大过”之时)能够独自屹立,毫不畏惧;毅然逃世,无所苦闷。“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这是说君子通过观察大过卦象,悟知应当以大丈夫能伸能屈的精神处世,才能“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扩展资料: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这几句话怎么解释啊!!!!
  好累哦 终于解释的差不多了 应该能得分吧 :)
  1 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遁世无闷 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不因为世俗改变自己的初衷 也不追求那些虚名
  默默的培植内力 修炼内功 而不闷闷不乐 不郁郁寡欢
  遇到忧虑而不顺遂的事 随即摆脱它 不生烦忧 懂得放下即是修行的真功
  2 庸言之信 庸行之谨 / 闲邪存其诚 / 善世而不伐
  说话守信用 行为谦恭谨慎
  警惕邪念 控制杂念 心存诚实纯一
  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 :有成绩和贡献时不夸耀 以博大的德行赢得社会的信任 以倡扬天下的文明
  3 举世不见知而无悔
  全世上的人都不了解自己可自己却无怨无悔
  4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变乎荣辱之境 —《庄子.逍遥游》 )
  当全世界的人都在夸你 ,鼓励你再往前走一步 你内心也不再往前走了 当全世界都责难你时 你内心可以不更多的沮丧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有一种定力 而外界再多的声音也只是另一种声音而已,人由此做到宠辱不惊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其要义无非是要求人心应当像明镜一样 物来斯应 物去则空 心本来只是平静地反映外物 而它的本身并不注入任何情感
  “应无所住”是说决不执着 放下一切
  “而生其心”是说不要迷失本性
  6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说法解释不一)
  无为法即是无为.那有差别.这是一般看法.实是错误的.
  无为法其实是有为.实质是无.
  也即我本无心应万物.也如无相布施.作而无作.
  每个人作不同,应不同,成就也不同.即是差别.
  意思就是说 虽证了无为 但有深浅的不同 四果 四向就是依此而建立的
  即:一切圣贤 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 都是得道成道的 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 因时 因地的不同
  7 去来自由 心体无滞 (即是般若)
  不被现象所迷惑,患得患失。而是无所得,也无所失,心无挂碍。该到哪,就到哪,既不期望,也不留恋。一切都舍得,亲情、钱财、身体,都是过眼云烟。得到不欢喜,失去不可惜,无有拘束,来去自由。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固执己见!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去思量!什么叫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什么是灭?不用区别!什么是舒服?什么是痛苦?一律称为自己的感受!去来自由。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世上自由自在;去,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牵挂,痛痛快快。这就要心量广大,视生如梦,视死如归。这样的人哪来的阻挡?心体无滞。所谓的,既得自在神通,游戏三味,三世诸佛从中出。遥想当初,释珈牟尼佛,带着一大堆的问题,什么生老病死、烦恼,不理解,进入丛林去找答案。在雪山上去修行。打坐六年,没挪地方,多大的毅力,多么的执着。最后的答案是什么呢?创立了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任何法门,只要修,都可以解决人生的困惑,都能让人放下心。不管人怎么说,也不管怎么做,绝对亏待不了自己,也亏待不了亲人和他人。如果有以上的体会,叫做“一悟即至佛地”。干脆一句话,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换句话说,那是世间的问题,离开世间不存在那样的问题。
  8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兀兀不修善’ ‘兀’是不动 心里不动 善要不要修?要修
  ‘腾腾不造恶’ ‘腾腾’是自在的意思 自在坦然 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这四句话实在是说尽修行人的本色
  ‘荡荡心无著’就是诚敬之心,心中坦然、平等、清净、慈悲一切。‘寂寂’是安静的意思
  ‘断见闻’ 就是在一切见闻中 心是清净的 心是不染着
  这样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 在一切见闻中不生分别 不生执着
  9 暗于当代之故 未娴人间之节
  没找到这话的意思
  这是马一浮对自己“暗于当代之故 未娴人间之节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怎么翻译
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隐者 指什么人
隐者=隐士“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4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