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孝”「忠孝节义」
成语“忠孝节义”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ōng xiào jié yì
成语简拼:ZXJY
成语注音:ㄓㄨㄥ ㄒ一ㄠˋ ㄐ一ㄝˊ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忠孝节烈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成语用法:忠孝节义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道德准则。
成语造句: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些充满了忠孝节义、悲欢离合的故事曾迷惑了他。”
成语“忠孝节义”的扩展资料
1.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用以表彰忠孝节义的节孝坊?中国最为著名的有安徽省歙县叶氏贞节木门坊和黄氏孝烈砖门坊、歙县棠樾牌坊群、山东省单县百寿坊和百狮坊、江苏省无锡市华孝子祠四面牌坊、江苏省徐州市谨牌坊、梅溪牌坊、江苏省响水县孝子坊、河北省衡水市蔡氏贞节牌坊、江苏省铜山县郑杨氏节孝坊和郑彭氏节孝坊等。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李树建豫剧四部曲讲述了怎样的“忠孝节义”?
“忠孝节义”四部曲可以说是李树建从艺40余年来,历经不知多少的艰辛才创作出的这个完美的成果。特别是四部曲中的《程婴救孤》,这部剧在2013年2月17日的时候,登上了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舞台;在2016年10月18日登上了全球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大剧院。于2020年9月20日到9月26日,“守正创新——豫剧人李树建‘忠孝节义’四部曲暨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晋京献礼演出”在国家的大剧院要精彩的上演。
《义薄云天》本剧是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和《苏武牧羊》之后的,同时也是李树建主演的“忠孝节义”四部曲的完结篇。《义薄云天》这部剧,选取了关羽一生中的重大典型的事件,剧中紧扣一个“义”字,从而也突出了一个“情”字,剧中也是热情的讴歌关羽“玉可碎不改其白,竹可焚不毁其节”的一个高贵的品质,从而更是深入的挖掘出了在关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忠义的精神和时代的价值,成功塑造出了一个义薄云天还有情有义的关羽的这个形象,关羽把兄弟情义甚至是上升到了民族大义和家国的情怀;同时,在这次剧中,李树建改掉了过去曹操的人物形象,写出的是曹操和关羽英雄惺惺相惜的一个新型的关系。可以说这部剧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关公的“忠义”精神,从而和世界文明进行对话,最终也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精髓和宏大气韵。
《苏武牧羊》这部剧中描述的是:19年以来,都没有任何返汉的希望,苏武渴了就喝点积雪,饿了的时候他就吃点草,一边还在海的北边上放羊。,在这及其恶劣的环境中,苏轼却始终的坚守自己的节操和信念,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成功的为后代树立了一座叫精神的丰碑。这部剧是将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的魂魄和现代元素、古典美学美妙的相结合到一起。
《清风亭上》可以说是对观众的影响是很大的,这部剧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从而它还揭示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相互对立,也反映出了古代人民的一个孝德观。这部剧最终是以被雷电击死为结局,从而也表现出了古代人民严惩不孝子和恶人的一个强烈的愿望。
豫剧《程婴救孤》它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登上纽约“百老汇”大剧院的剧目,也被美国戏剧界称为是“中国歌剧”。在银幕上出现的“程婴”如泣如诉的说着16年的艰辛和冤屈时,台下的观众没有一个是不动容的。最终的结局是死后的程婴和先烈们团聚到了一起,这个结局才稍稍的给观众心灵上带来了安慰。
可以说这是汇聚了一流的主创团队,李树建用跨界的传播方式让戏曲艺术能够更好地走近了观众,从而发扬了中华“忠孝节义”优良传统美德!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忠孝节悌礼义廉耻” 详细的解释?
1、孝,是子女对于父母的,就是孝敬父母,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2、悌,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3、忠,是个人对于国家的,就是忠于祖国和人民。
4、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就是要有诚信。
5、礼,是说人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也包括礼貌)。
6、义,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
7、廉,是说人们应该廉洁奉公。
8、耻,是说人们应该知耻,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扩展资料:
忠孝信悌礼义廉耻是孔子提出。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00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创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同时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后来到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总结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世称“朱子八德”,是儒学的精髓,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请问;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历史上是谁首先倡导的?其来源于何处?背景什么样的?
这八个字是两个成语,礼义廉耻是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所说, 忠孝节义是宋朝洪迈所说, 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之所以这么出名,源于朱熹依此做了一副对联 礼义廉耻: 出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忠孝节义:宋·洪迈《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主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天赋人以性,虽贤愚不一,而忠孝节义,莫不皆备,唯独什么,则有得有不得,”
天赋人以性,虽贤愚不一,而忠孝节义,莫不皆备,唯独(才情)则有得有不得焉。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