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成语「火烛小心」
成语“火烛小心”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HZXX
成语注音:ㄏㄨㄛˇ ㄓㄨˊ ㄒ一ㄠˇ ㄒ一ㄣ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清 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你就家去罢。家中门户火烛小心。” 摘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成语用法:火烛小心作宾语、定语;用于防火。
成语造句:你悄悄跟老张去说,叫他去找‘主顾’,要有钱人家的子弟,肚子里‘火烛小心’而急于想中举的;每一个六千银子,另加两成小费。高阳《清官册 科场大狱》
英文翻译:Be careful of the lights. <Beware of fire!>
成语“火烛小心”的扩展资料
1.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天气干燥,容易起火;所以要小心火苗、蜡烛等易引发火灾的东西。
这是在古装剧中的打更人常说的一句话。
在古代,打更人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报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耕社会,经济并不发达,农民们需要起早贪黑的去耕种劳作,所以必须有门的打更人去给农民报时,以免老农误了耕种的最佳时间。
打更还有警示的作用,除了报时之外,更夫也通常负责观察周围是否出现火情。就像“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样,如出现火情的话,他会使劲的敲锣向百姓门发出预警。
扩展资料:
在古代,民间的打更和紫禁城内的打更也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所使用的工具要比民间的更好。而宫中打更的人普遍会提着灯笼扯着嗓子进行报时,声音非常的锐利。而且这些人不论一年四季刮风下雨他们都会穿着雨鞋,披着蓑衣,戴着帽子。无一例外的每晚挨街串巷的进行报时。
其实,更夫们在古时候也不只是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句话,而是有明确的规定。他们只在晚上的7:00~9:00也就是一更天喊这句话,而在晚上9:00到11:00就要说一句关门关窗防偷防盗,而在三更天的时候他们会喊平安无事。
在四更天的时候,更夫们会扯着嗓子喊天寒地冻,而在五更天的时候,他们就要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l小心火烛,的出处和意思!。
出处: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你就家去罢。家中门户火烛小心。”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中“火烛”是什麽意思
天干物燥,说的是天气比较燥热,物体都很干燥,容易起火。所以要小心火苗蜡烛这些易引发火灾的东西。所以,天干,可以理解为,天气干燥。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什么意思﹖
天干就是天气干燥的意思。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古代更夫打更时常说的话。
打更是古代民间夜间的一种定时报时的做法,类似于现在巡夜的工作。更夫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时两人一搭一档,边走边敲,“笃笃———咣咣”。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这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下面是打更敲锣的时间: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扩展资料
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就参曾经是打更的,可他却培养出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打更的思绪.
在解放前,还算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一般城市都少有钟表,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打更也就成一门古老的职业。
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晚上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大大丰富起来,钟表也已得到普及,人们掌握时间比打更可精确多了。自然而然的,打更这门古老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但有些人仍然怀念打更时代那种平静淡然的生活。每每听到打更声,就有时间流转,景色依旧,物是人非的感觉。磁器口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保留了传统打更文化的地方。听说许多人更是慕名而来,门夜游磁器口,听听打更声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更夫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紧缩式成语《火烛小心 》是什么意思
火烛小心 [ huǒ zhú xiǎo xīn ] 基本释义 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出 处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你就家去罢。家中门户火烛小心。”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有:“防贼防盗 闭门关窗、大鬼小鬼排排坐、平安无事喽、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寒潮来临,关灯关门、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等等。
这些口号看起来平淡无奇,只是提醒民众在晚间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其实这些口号里面是有学问的,由于不同的口号一般对应着不同的时间,人们听到不同的打更口号就大致能够知道是什么时刻了。比如: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当然这句根据具体季节情况来说)
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23点-1点, 子时三更,平安无事
1点-3点, 丑时四更,天寒地冻
3点-5点, 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扩展资料: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民间市井出面廉价雇佣的巡更,一般两人一班。待更鼓过后,一人执锣,另一人执梆子,按一定的节奏敲着,穿街过巷彻夜巡行。除了向人们通报时辰外,他们另外负有“警惕烛火”、“提防偷盗”的保安职责。
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们夜夜巡行于街堂里弄之中,责任不小,而收入甚微,苦不堪言。自汉代直到宋元时期,更夫、扫街的都是由市井里正、地保等城镇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雇佣、管理。到了明代,巡更这一行归于丐帮,多是由老弱病残的穷人充任。
到了清代,朝廷为了加强管理,便从治安缉盗方面强调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从此,巡更的也就多用身强体壮、手脚麻利之人,待遇也提高了一些。民国时期,钟表普及了,更夫这一行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打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