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御()()征”「御驾亲征」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御驾亲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明朝时是否有个皇帝御驾亲征、爱新觉罗·弘历御驾亲征过吗?、御驾亲征是什意思、李世民为什么要御驾亲征、我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是御驾亲征时候死的?、中国古代的皇帝在大战来临的时候为什么皇帝都要御驾亲征?、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有哪几 个 !成功的是,倒霉的是御驾亲征代表数字几历史上哪些皇帝御驾亲征的御驾亲征是啥意思御驾亲征为何屡屡失败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御驾亲征”的词条资料
2:明朝时是否有个皇帝御驾亲征
3:爱新觉罗·弘历御驾亲征过吗?
4:御驾亲征是什意思
5:李世民为什么要御驾亲征
6:我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是御驾亲征时候死的?
7:中国古代的皇帝在大战来临的时候为什么皇帝都要御驾亲征?
8: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有哪几 个 !成功的是,倒霉的是
成语“御驾亲征”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ù jià qīn zhēng
成语简拼:YJQZ
成语注音:ㄩˋ ㄐ一ㄚˋ ㄑ一ㄣ ㄓ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亲历亲为
反义词:假手于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1回:“今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御驾:皇帝的车驾,指皇帝。皇帝亲自率军出征。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成语用法:御驾亲征作谓语、宾语;指皇帝亲征。
成语造句: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11章:“人数比前几年孙中山在桂林那一次,即‘御驾亲征’的第一次北伐军,多了一些。”
英文翻译:the emperor personally led his soldiers in a military operation
成语谜语:万岁爷卖包子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荆州守将在攻击魏国的汉中途中遭到吴国孙权的军队的伏击,被孙权活捉并杀害。蜀主刘备听到噩耗后,立即准备讨伐孙权,在筹备的过程中,张飞被手下杀死,头颅被送到孙权那里。刘备为了报仇于是率领70万大军御驾亲征东吴
成语“御驾亲征”的扩展资料
1. 明朝时是否有个皇帝御驾亲征共有四个。明成祖朱棣,1410年-1424年,五次出征漠北,最后死在军营。明宣宗朱瞻基,1426年,亲征朱高煦叛乱。明英宗朱祁镇,1449年,亲征蒙古瓦剌。明武宗朱厚照,1518年,到边地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亲征,击溃蒙古鞑靼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2. 爱新觉罗·弘历御驾亲征过吗?
没有哦,经过康熙帝平定三藩,灭葛尔丹后,边境都比较安定,再经过雍正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继位后,社会安定繁荣,所以他继位后没有御驾亲征过,只六下江南过。摘自www.gyjslw.com
3. 御驾亲征是什意思
【解释】:1.谓天子亲自率兵征讨。《前汉书平话》卷上:“朕观班中臣宰,多半而鬓发斑白,无人掌师。寡人御驾亲征,迎敌 陈豨 ,除 河东 万姓之灾,免黎民涂炭之苦。 2.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李世民为什么要御驾亲征
这其实和其它皇帝御驾亲征性质是一样的,主要还是为了鼓舞士气,有的时候可以临阵指挥,但绝对不会去上阵杀敌。与李世民不同的是,成吉思汗御驾亲征的次数也不在少数,而且他每次都是冲在阵前方,可能是想证明他自己年纪虽然大了,但勇气和战场上的气质却丝毫不减。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我国历史上有多少皇帝是御驾亲征时候死的?
比较有名的是下面几位: 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始皇帝算一个。后来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被围于白登,史称“白登之围”。汉朝后来就是汉武帝了。东汉时,光武帝也亲征过。此后中原大乱,也就没时间打外族了。 一直到大唐,唐太宗亲率大军打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以及后来亲征高丽。此后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乱世,盛世之时,没有仗打;乱世没有实力打。 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杨家将的故事。宋真宗时亲征攻打契丹,寇准力劝皇帝亲政,也去了。后来宋朝也就跨了,实力不济,只会打内战。北宋最后两位皇帝还被金人虏走了。 元朝前期,几乎每次打仗皇帝都去,忽必烈之后就好多了。 明朝时打瓦剌,明英宗被也先虏走,后来才被放回。就有了北京保卫战。 清朝时,康熙亲征东北,打败俄罗斯人,夺回雅克萨城。 亲征几乎如此,后来有亲征机会,清朝皇帝都没去。 上述便是比较有名的亲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中国古代的皇帝在大战来临的时候为什么皇帝都要御驾亲征?
不是所有中国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居我所知有三种情况下皇帝喜欢御驾亲征:其一:这个皇帝的江山就是自己打下来的,他本人就是个喜欢带兵打仗的皇帝。比如明朝皇帝朱棣,他的帝位就是抢来的,他的一生戎马,打了一辈子的仗,不带兵打仗自己都感觉不对劲。其二:好大喜功的皇帝。比如隋炀帝杨广,此人三征高句丽,第一次失败了,还是不服还是要去打人家,总觉得自己要超出别人一等,要做出别人做不到成就。其三:在重点战役上,我方兵源低于乱方,为鼓舞军队士气,皇帝可以御驾亲征。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历史上御驾亲征的皇帝有哪几 个 !成功的是,倒霉的是
比较有名的是下面几位: 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始皇帝算一个。后来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被围于白登,史称“白登之围”。汉朝后来就是汉武帝了。东汉时,光武帝也亲征过。此后中原大乱,也就没时间打外族了。 一直到大唐,唐太宗亲率大军打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以及后来亲征高丽。此后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乱世,盛世之时,没有仗打;乱世没有实力打。 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杨家将的故事。宋真宗时亲征攻打契丹,寇准力劝皇帝亲政,也去了。后来宋朝也就跨了,实力不济,只会打内战。北宋最后两位皇帝还被金人虏走了。 元朝前期,几乎每次打仗皇帝都去,忽必烈之后就好多了。 明朝时打瓦剌,明英宗被也先虏走,后来才被放回。就有了北京保卫战。 清朝时,康熙亲征东北,打败俄罗斯人,夺回雅克萨城。 亲征几乎如此,后来有亲征机会,清朝皇帝都没去。 上述便是比较有名的亲征。来自www.gyjslw.com
8. 御驾亲征代表数字几
代表数字1,御驾亲征就是代表第一个出征,所以是数字1。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历史上哪些皇帝御驾亲征的
比较有名的是下面几位: 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始皇帝算一个。后来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攻打匈奴,被围于白登,史称“白登之围”。汉朝后来就是汉武帝了。东汉时,光武帝也亲征过。此后中原大乱,也就没时间打外族了。 一直到大唐,唐太宗亲率大军打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以及后来亲征高丽。此后唐朝不是盛世就是乱世,盛世之时,没有仗打;乱世没有实力打。 一直到宋朝,宋太宗打契丹,也就有了杨家将的故事。宋真宗时亲征攻打契丹,寇准力劝皇帝亲政,也去了。后来宋朝也就跨了,实力不济,只会打内战。北宋最后两位皇帝还被金人虏走了。 元朝前期,几乎每次打仗皇帝都去,忽必烈之后就好多了。 明朝时打瓦剌,明英宗被也先虏走,后来才被放回。就有了北京保卫战。 清朝时,康熙亲征东北,打败俄罗斯人,夺回雅克萨城。 亲征几乎如此,后来有亲征机会,清朝皇帝都没去。 上述便是比较有名的亲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御驾亲征是啥意思
【解释】:1.谓天子亲自率兵征讨。《前汉书平话》卷上:“朕观班中臣宰,多半而鬓发斑白,无人掌师。寡人御驾亲征,迎敌 陈豨 ,除 河东 万姓之灾,免黎民涂炭之苦。” 2.喻指亲自出面做某事。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www.gyjslw.com
11. 御驾亲征为何屡屡失败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以万乘之重,驭百万之师,自然人心踊跃,争效死功,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讽刺的是,庸碌无为的唐高宗李治,竟然成功征服高丽,而李治,恰恰没有御驾亲征。 英明之君,亲征而败;庸碌之主,放反胜,这里面藏着什么玄机?让我们回放隋炀帝和唐太宗的亲征剧情,看看有哪些东西值得今人玩味。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王“藩礼破阙”,决定备兵讨之,化“蛮夷之乡”为“冠带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结,这时,隋炀帝问后来官至太史令的庾质对战局的看法,庾质说战之必胜,但是只有一条,皇帝不能亲征。隋炀帝闻之不悦,悻悻地说,你要是害怕,自可留此。遂决意亲征。 庾质担心的事情,果然马上就发生了。大军进渡辽水,围辽东城。隋炀帝临战下了两道诏书,一曰“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庸擅”,相当于夺了将军的兵,违背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一曰“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是摆高姿态,我王者之师,吊民伐罪,非为杀戮。 两道诏书铸就了高丽人的护身符:隋军如攻城甚急,高丽人就宣称投降,诸将便不再进攻,先驰奏炀帝,等诏令传来,城中守御也重新搭建完备,再度抵御隋军进攻。如是循环往复,隋军无论如何攻不下辽东城,隋炀帝始终不悟。结果,最初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众,班师回朝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失败不可谓不惨重。 隋炀帝败在他的过度干预,他把自己的触角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将军们噤若寒蝉、动辄请示,不能随机应变、便宜从事,又怎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隋炀帝把自己的干预视为胜利的关键,实际上却是失败的渊薮。 公元644年,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不料大军在安市这个地方受阻,一时无法前行。这时有高丽俘虏进谏说,安市人顾惜其家,未易猝拔,乌骨城守将垂老,不能坚守,不如移兵进攻乌骨城,朝至夕克,其他小城,必然望风投诚,然后收其钱粮,鼓行而前,直指平壤。这本是曲线救国的一招妙计,诸将也欣然同意。 唐太宗将从之,长孙无忌独曰,“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侥幸。”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怎么能做出趁人之危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呢?一番道德说教,唐太宗遂放弃曲线救国,并力攻城。结果,安市久攻不下,顿兵日久,粮食将尽,而辽左早寒、草枯水冻,将士多不适应,于是不得已铩羽而归。 唐太宗败在他的道德洁癖:既然是天子征伐,就应该有天子气度、皇家风范,然而,“兵者,诡道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哪里有那么多光明正大、器宇轩昂?阴谋诡计是没有道德性的,所以马基雅维利才比喻说,君王应该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诈。 在隋炀帝首次东征56年之后、唐太宗首次东征24年之后,唐高宗李治居于深宫、遥定高丽。当时唐高宗“欲自将大军”,皇后武则天抗表谏亲征高丽,唐高宗遂罢亲征。 御驾亲征是否一定导致失败?从史料来看,这样的例子的确很多。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苻坚不自将以犯晋,则不大溃以启鲜卑之速叛;窦建德不自将以救洛,则不被擒而两败以俱亡;完颜亮不自将以窥江,则不挫于采石,而国内立君以行弑”,基于此,王夫之得到结论,“天子讨而不伐”。 当然,御驾亲征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失败的例子仅仅像显影机制一样,呈现出御驾亲征的某些弊病。对领导者而言,如果给下级干预太多,甚至大包大揽,力向上面集中,责任向下面分散,下级就会跟隋炀帝手下的将军一样,一切唯上、失去自主,结果反而没有效率。“讨而不伐”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智慧。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谁知有时候,亲为反而无为,无为反而有为? 文|拯救梦想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