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字的成语「不教之教」

2024年07月25日成语大全73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不教之教”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不教之教的近义词、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什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翻译是教之不信也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不教之教”的词条资料
2: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
3: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4: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5:不教之教的近义词
6: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
7:“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8: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

9: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10: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11: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

12: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

13: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什么?

1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15:翻译是教之不信也

16: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成语“不教之教”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ù jiào zhī jiào
成语简拼:BJZJ
成语注音:ㄅㄨˋ ㄐ一ㄠˋ ㄓ ㄐ一ㄠ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成语用法:不教之教作宾语;指自然的教育。
成语造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成语“不教之教”的扩展资料

1.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
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扩展资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解析:
老子所说的“圣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名夺利。然而,老子所讲的圣人,所为所不为既不是说人性善,也不说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
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使人们不贪欲。使人无知无欲也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利。
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圣人的无为而治。老子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圣人的有为和乱为造成的。
使本来纯洁的社会,因为人的所”为“反面造成了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老子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解 释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明代学者陆思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门就读于老师。“外傅”: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 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古人认为当然是“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无规无矩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从小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见广识闻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老师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哦。www.gyjslw.com
4. 不教之教的近义词
不教之教(bù jiào zhī jiào):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出自 《吕氏春秋·君守》。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
这一句话,出自《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二答李敬子(李燔)、余国秀(余宋杰)的书信。问者未标注具体是谁,问:“《大学》传九章,‘其家不可教’,窃疑‘可’字当为‘能’字。”朱子答:“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也。‘可’之与‘能’,彼此之词也。若作‘家不能教’,则不词矣。”问者的疑问是,《大学》传之九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中,“其家不可教”,似乎当为“其家不能教”。朱子解释说。别人的无法被我教导,也即是我不能够去教导别人。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可”(可不可以被教导)是就别人而言的,“能”(能不能够去教导)是就我而言的。(彼此即人我。)家显然是”彼“,可以被教,而不能够施教。若说“其家不能教”,联系上下文,就违背句法,不成词句了。PS:我这是摘自朱熹吧的www.gyjslw.com
6.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释:
1、恶已:恶、丑。已,通“矣”。
2、斯:这。
3、相:互相。
4、倾:充实、补充、依存。
5、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6、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7、作:兴起、发生、创造。
译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扩展资料:
赏析: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
这一句话,出自《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二答李敬子(李燔)、余国秀(余宋杰)的书信。问者未标注具体是谁,问:“《大学》传九章,‘其家不可教’,窃疑‘可’字当为‘能’字。”朱子答:“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也。‘可’之与‘能’,彼此之词也。若作‘家不能教’,则不词矣。”问者的疑问是,《大学》传之九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中,“其家不可教”,似乎当为“其家不能教”。朱子解释说。别人的无法被我教导,也即是我不能够去教导别人。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可”(可不可以被教导)是就别人而言的,“能”(能不能够去教导)是就我而言的。(彼此即人我。)家显然是”彼“,可以被教,而不能够施教。若说“其家不能教”,联系上下文,就违背句法,不成词句了。PS:我这是摘自朱熹吧的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不教而教,就是不用过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品德,修养,举止等去感染,影响其他人,通常指老师影响学生。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不教而教,就是不用过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品德,修养,举止等去感染,影响其他人,通常指老师影响学生。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
处无为之事 ’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自身化、特化.人们常常为了有所成为而作为,老子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令人耳目一新.不言之教 ’言’即依名作判,仗名立言.具体表现为对审美、价值(即美恶、善不善)的评判,对事物特性的断言,以及对事物演变前景的预测等.’名’之迁延不居使老子觉得仗名立言不可靠,故有’不言’之说.鉴于统治者常常利用威扶植’唯一真理’来说教,宗教迷信总是借助’预言’而欺人,有时则两相勾结挟神帝之名以令天下,老子的’不言之教’自有其产生的背景.www.gyjslw.com
11.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
处无为之事 ’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自身化、特化.人们常常为了有所成为而作为,老子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令人耳目一新.不言之教 ’言’即依名作判,仗名立言.具体表现为对审美、价值(即美恶、善不善)的评判,对事物特性的断言,以及对事物演变前景的预测等.’名’之迁延不居使老子觉得仗名立言不可靠,故有’不言’之说.鉴于统治者常常利用威扶植’唯一真理’来说教,宗教迷信总是借助’预言’而欺人,有时则两相勾结挟神帝之名以令天下,老子的’不言之教’自有其产生的背景.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2.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什么?
子不教,父之过,出自蒙学读物《三字经》,意思是:不送儿子到私塾读书接受教育,那是父辈的过错。古时候没有教育制度,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孩上不上学全凭父辈安排,穷人家连吃穿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哪谈得上读书学习呢。但是老天总会给各种不同的人一些机会,一旦机会来了,可能会因不识字而难成其事,究其原因只能怪当初父亲不送自己读书。其实这些都是封建残余,需要批判,作为父辈,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比自己过得好,但是得有这个条件啊。如果说有条件送小孩上学而不送,那才真的算是罪过了。 作为学生,自己不好好读书学习,浪费父辈的学费,更浪费父辈的期望,最终耽误自己的前程,这应该算是最大的罪过。来自www.gyjslw.com
1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这是 【中庸】里的话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4. 翻译是教之不信也
原句:是教之不信也翻译:这是教他说话不诚实啊孟母不欺子的百科链接: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5. 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明代学者陆思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门就读于老师。“外傅”: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 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古人认为当然是“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无规无矩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从小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见广识闻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老师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哦。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53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