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之”字的成语「等而上之」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等而上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等而次之是什么意思??、“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之人,教而善之是什么意思、急!!! 孔子 :"生而之知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含义、然臣之弟子禽骨厘等三百人,以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怎么翻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等而上之”的词条资料
2:《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
3:等而次之是什么意思??
4:“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5: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6:上等之人,教而善之是什么意思
7:急!!! 孔子 :"生而之知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含义
8:然臣之弟子禽骨厘等三百人,以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怎么翻译?
成语“等而上之”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DESZ
成语注音:ㄉㄥˇ ㄦˊ ㄕㄤˋ ㄓ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锦上添花
反义词:等而下之
成语出处: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成语用法:等而上之作谓语、定语;指向上。
成语造句:清·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后》:“等而上之,则孔子之温良恭俭,言不过物。”
成语“等而上之”的扩展资料
1. 《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什么意思翻译为:形而上的叫做道,形体以下的叫器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
“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一: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
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
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5]
二: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
三: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
四: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
五: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
七: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
扩展资料:
周易(易经)演变:
1、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源自《说卦第二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按乾坤、兑艮、离坎、震巽相错排列,所谓“乾坤纵而六子横”。
2、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亦称文王八卦,其出现远比先天八卦早。后天八卦源自《说卦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所谓“震兑横六卦纵”。
3、歌诀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多种,如“今传本”卦序、京房易传的八宫卦序、邵氏易卦序、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周易卦序等。 [23]
4、八卦歌诀: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5、八卦五行:
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6、八卦生克:
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7、八卦旺衰:
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www.gyjslw.com
2. 等而次之是什么意思??
等而次之意思是: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这一等的差。
例句:
最好的产品质量尚且如此,等而次之的就不必说了。
一等湖蟹为特任官,二等为简任官,三等荐任官,四等委任官……等而次之便是芝麻绿豆官了。
最等而次之的就是这种人,即使有人追着他,告诉他怎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
好的尚且如此,等而次之的就可想而知了。
扩展资料:
同义词:
等而下之:指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例句:
他这种做法,比起纪昀,就更等而下之了。 ★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
怪诞美术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等而下之的鄙视与枉自菲薄的自卑,都与这种价值地位不合。
某些党外人士,与他这几位朋友相比,除了性别、高矮、胖瘦没法儿强求一致,其他许多方面却等而下之。
用法:作谓语;指更差。
反义词: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近义词: 每况愈下、相形见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等而下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之”“以”“而”等字在文言文中不同句式的意思
以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而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之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摘的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指贵族,“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
道:哲学名词,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若存若亡: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全文释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会努力往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聪明的人,学习“道”以后,似乎是学到了,又似乎是没学到。自己以为已经把握了,不愿意往实践,光动嘴,不动手。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普通人是抱着嘲笑的态度学“道”,他们自以为是,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根本就不相信。实在“道”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把握的,不被嘲笑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能够装东西的器物,反而不装东西;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
扩展资料: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如李四光两个否定—“否定中国不存在第四冰川”否定中国贫油和石油勘探。毛泽东将读书与实施领导相结合。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告诉我们要“求甚解”。求学期间,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让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相差甚远;工作以后,因为太多的不求甚解,才让很多工作之初的同事,在退休时不自然的分出三六九等。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应非常肤浅的嘲笑身边的、或是别人提出的一些论断,随着时间积累,我们应当更有涵养、深沉地去思考、解读一些看似滑稽的事。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凡做出辉煌成就的科学都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他们决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谓“上道”,所以无法为一般人所理解,当然要被笑话了,“不笑不足以为道。”而爱因斯坦所体现的正如老子所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上等之人,教而善之是什么意思
品德高尚的人,教育他就能够很好的施行善举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急!!! 孔子 :生而之知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的含义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读解】 这是根据天赋和学习态度来划分的四个等级。 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钓人,具有非凡的天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天才人物。 学而知之者是一般勤奋好学的人,天赋虽然没有什么特出的地方,但通过刻苦学习仍然可以读大学,做研究生等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第二等级的人。困而知之者是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才知道努力学习的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人,作个不恰当的比拟,有点像我们今天读电大,成人自修大学或职工夜大一类学校的人。按照孔子的看法,于第三等级的人。 最后还有一种困而不学的人。明明已经在生活与工作中感到非常困难了,却仍然不愿意花,久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而是以滥为滥,打牌喝酒“混”日子。这种人,按照孔子的看法,是于最下等的不可救药的人。 既然有这样四个等级的划分,那么,孔子自己于哪个等级的人呢?以我们的看法,他当然应该于天才的级别,是生而知之的了。可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在《述而》篇里,他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见,他自己排队是在第二个等级里,也就是学而知之的人。 圣人如此,我们自己对号入座,又该于哪一等呢?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然臣之弟子禽骨厘等三百人,以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怎么翻译?
可是我的弟子禽骨厘等三百人,早已拿着我制造的工具在宋国的城墙上等待你们进犯了。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