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悲”「大慈大悲」

2024年07月29日成语大全79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大慈大悲”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佛学中“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大悲”何解?、大慈大悲是与佛教有关还是与道教有关?、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大慈大悲中的悲是何意?、大慈大悲的意思、慈悲什么意思、悲什么意思啊!大慈大悲又是什么意思啊!净空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为什么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悲指什么呢?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大慈大悲”的词条资料
2:佛学中“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大悲”何解?
3:大慈大悲是与佛教有关还是与道教有关?
4: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5:大慈大悲中的悲是何意?
6:大慈大悲的意思
7:慈悲什么意思
8:悲什么意思啊!大慈大悲又是什么意思啊!

9:净空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10:为什么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悲指什么呢?

成语“大慈大悲”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dà cí dà bēi
成语简拼:DCDB
成语注音:ㄉㄚˋ ㄘˊ ㄉㄚˋ ㄅㄟ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大发慈悲、悲天悯人、与人为善、宽大为怀
反义词:惨无人道、铁石心肠、灭绝人性
成语出处:《法华经 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慈:仁爱;悲:怜悯。佛家用语。爱一切众生的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指爱人而与众生同乐;怜悯人生而拔众生苦。后多用来指人心肠慈善;肯于施舍救助。
成语用法:大慈大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有时用于讽刺。
成语造句: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
英文翻译:infinite compassion and mercy
日文翻译:大慈大悲 (だいじだいひ)
成语谜语:菩萨心肠

成语“大慈大悲”的扩展资料

1. 佛学中“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大悲”何解?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教用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妙法莲华经》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扩展资料
佛教法华宗旨: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声闻”、“缘觉”为二乘或小乘,以“菩萨”为大乘的说法。《法华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结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开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
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慈大悲
百度百科-妙法莲花经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大慈大悲是与佛教有关还是与道教有关?
源于佛教。佛教的慈悲,和常规的理解不一样,我们通常说的慈悲,一般指的是心软,心善等,但佛教中的慈悲很有来历:——慈,梵语maitrya,悲,梵语karun!a。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简称:“与乐”);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简称: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观世音菩萨,是大悲,大势至菩萨是大慈,他们都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合起来也是“大慈大悲”。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教用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摘自www.gyjslw.com
4. 大慈大悲中的悲是何意?
成语 大慈大悲 发音 dà cí dà bēi 解释 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示例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万望长老收录,~,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回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大慈大悲的意思
大慈大悲是伟大的慈心和悲心。也只有佛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与众生乐叫慈,拔众生苦叫悲。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拨苦与乐,甚至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悯爱护之平等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慈悲什么意思
慈悲,佛教术语,为慈与悲二者的合称,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佛、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
1、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与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与悲伤。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
2、悲的意思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
二者合称为慈悲。亦谓给诸有情快乐与快乐之因,并将彼等从苦难与苦难之因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怜悯。
扩展资料:
慈悲的出处:
原为佛教语。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与悲悯。
1、《智度论·释初品中·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2、南朝 梁沉约 《究竟慈悲论》:“慈悲之要,全生为重。”
3、唐王维《鷰子龛禅师》诗:“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
4、《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尼师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为本,此分内事,不必虑也。’素香拜谢。”
5、《东周列国志》第八回:“自己当门而立,先将一番假慈悲的话,稳住众心。”
6、巴金《家》二六:“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罢。”
7、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赵员外合掌道:“长老在上,众师父在此:凡事慈悲!” 
近义词:宽仁 、慈详 、慈祥、 慈爱 、慈善 、怜恤善良 、和善 、仁慈
反义词:残酷 、残忍
参考资料:
慈悲 (佛学名词)—百度百科
慈悲—百度百科来自www.gyjslw.com
7. 悲什么意思啊!大慈大悲又是什么意思啊!
大慈 就不用解释了吧.... 大悲就是为所有悲伤的事感到伤悲 一句话解释就是 等同于神爱世人 因为你的不幸而感到悲伤....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净空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1 佛法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这个爱心是以智慧为基础的,不是感情的。佛菩萨在什么地方现身,在什么地方说法,是依什么?依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2 什么叫感?依教修行。这个地方依教修行的人多,佛菩萨自然就来了,不请他就来了。《无量寿经》上说菩萨作一切众生“不请之友”,不必要请他就来了。如果请他就来,不请他就不来,那是藏教的小菩萨,不是大菩萨。
3 大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用请他。即使是冤家对头,“这个人过去曾经欺骗过我、侮辱过我、陷害过我”,现在他回头向善,还是来帮他,真的是《佛说八大人觉经》上所说的“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
4 大菩萨要帮助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所以不局限在一个佛刹,不局限一个地区。哪里有缘,哪里现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大菩萨用的是清净心、平等心,这个才叫大慈大悲。心稍稍有一点偏邪,纵有慈悲,不能称为大慈悲。
5 佛经上讲慈悲,常说的有四种,第一种“爱缘慈悲”,这很小的。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凡夫都有。第二种慈悲是“众生缘慈悲”,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能够推己及人。
6 第三种叫“法缘慈悲”,那是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他觉悟了,知道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实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这些道理,那个慈悲心是从这些道理里面生出来的,这是“法缘慈悲”。
7 如来果地上,这些道理都不需要讲了,所以第四种叫“无缘慈悲”。无缘,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情与无情同一体”,还谈什么条件!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醒,希望大家长时间地熏修,让这一个观念愈来愈深刻,不知不觉变成自己的见解、思想的依据。
8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如果我们有这个念头,这个慈悲是“法缘慈悲”;自自然然契入,连念头都没有,你已经契入了,这是“无缘慈悲”!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为什么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悲指什么呢?
【大悲】梵语maha^karun!a^,巴利语同。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小乘有部以之为十八不共法之一,大乘法相宗则以之为佛百四十不共法之一。一般又以之为四无量心之一,如华严经所说之十种大悲心,及宝雨经所说之佛三十二种大悲心。此外,通常又以之与‘大慈’并用,最常见者为表示观音之慈悲。然‘大悲’一词,于诸经中之解释略有异同。(一)小乘之说,如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一、卷八十三、俱舍论卷二十七等所说,所谓大悲,乃缘于三界一切有情而起,为佛之世俗智,凡有五义,即:(1)资粮大,乃以大福德智慧之资粮而成办者。(2)行相大,此力能于三苦之境,作拔苦之行相。(3)所缘大,以三界之有情为所缘。(4)平等大,远离怨亲等之分别心,而普遍利乐一切有情。(5)上品大,大悲为诸法中之最上品,更为其余各种悲心所不可比。若以‘大悲’与‘悲’相较,则有八种之异:(1)自性异,大悲以智慧为体,悲以无嗔为体。(2)行相异,大悲缘‘三苦’之行相,悲唯缘‘苦苦’之行相。(3)所缘异,大悲通缘三界,悲唯缘欲界。(4)依地异,大悲依第四禅,悲通依于四禅。(5)依身异,大悲依佛身,悲依二乘之身。(6)证得异,大悲系远离有顶之惑而证得,悲则仅远离欲界之惑而证得。(7)救济异,大悲能成就救济之事,悲唯希望救济。(8)哀愍异,大悲能哀愍平等,悲则唯拔除欲界有情之苦,故其哀愍不平等。此外,成实论卷十二亦详释佛之大悲,所说与有部之说大致相同,惟成实论强调‘先谈法空,后论大悲’,乃两者显著之差异。(二)大乘之说,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三于所列举二千普贤行法中,以大悲配于十住位,而举出菩萨生起大悲之十种缘由,即:(1)菩萨观察众生之所依怙而起大悲,(2)菩萨观察众生根性不调顺而起大悲,(3)菩萨观察众生缺乏善根而起大悲,(4)菩萨观察众生长夜惛眠而起大悲,(5)菩萨观察众生行诸不善法而起大悲,(6)菩萨观察众生为欲所缚而起大悲,(7)菩萨观察众生沉没于生死海中而起大悲,(8)菩萨观察众生长婴疾苦而起大悲,(9)菩萨观察众生不欲行善法而起大悲,(10)菩萨观察众生失诸佛法而起大悲。此外,宝雨经卷五、思益经卷三、大萨遮尼干子经卷六、除盖障菩萨经卷八等,均载有如来三十二大悲(梵dva^trim!s/at tatha^gatasya maha^karun!a^h! )之说,即有情未能了达诸法实谛,又以妄执之故,长惛眠于无明之大夜,如来乃深切哀愍而起大悲,并为之摄化垂示。思益经并谓,说法、随宜、方便、法门、大悲等五者为如来所用之五力,乃一切二乘之所不能及。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卷四十九等亦举出与上记类同之记载,所异者,瑜伽论强调,悲与大悲之别在于‘极清净故’,即以第十地之菩萨及佛之慈悲称为大悲,余者之慈悲仅称为悲,盖因彼等尚未达于‘极清净’之境地。由是,十住毗婆沙论卷一所举菩萨八法之中,有所谓高低大小之说,并提出‘三缘慈悲’之论,即:有情缘之慈悲为小悲,法缘之慈悲为中悲,无缘之慈悲为大悲。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5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