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而二”「一身而二任」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一身而二任”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成语中第二个字有身体的身的成语哪些、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求: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赏析、什么身二什么、齐张充,绪①之子也。绪归吴,逢充猎, 右臂鹰,左牵狗。曰 :“一身两役,毋乃劳乎?”充拜曰:“充闻、: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南怀瑾大师说这是人生错误吗、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一身而二任”的词条资料
2:成语中第二个字有身体的身的成语哪些
3: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4:求: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赏析
5:什么身二什么
6:齐张充,绪①之子也。绪归吴,逢充猎, 右臂鹰,左牵狗。曰 :“一身两役,毋乃劳乎?”充拜曰:“充闻
7::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南怀瑾大师说这是人生错误吗
成语“一身而二任”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YSEER
成语注音:一 ㄕㄣ ㄦˊ ㄦˋ ㄖㄣ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五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身兼数职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摘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一个人承担两种任务。
成语用法:一身而二任复句式;作谓语;指一个人承担两种任务。
成语造句: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得也。(唐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成语“一身而二任”的扩展资料
1. 成语中第二个字有身体的身的成语哪些第二个字是“身”的成语:(共112则) 安身立命 安身乐业 安身为乐 安身之处 安身之地 半身不遂 百身何赎 卑身贱体 百身莫赎 卑身屈体 赤身露体 赤身裸体 厕身其间 摧身碎首 操身行世 砥身砺行 典身卖命 遁身远迹 奋身不顾 粉身灰骨 分身减口 粉身碎骨 分身无术 反身自问 [g] 孤身只影 灰身粉骨 灰身灭智 灰身泯智 浑身是胆 浑身解数 借身报仇 齑身粉骨 谨身节用 洁身累行 捐身徇义 洁身自爱 洁身自好 进身之阶 洁身自守 苦身焦思 立身处世 了身达命 劳身焦思 了身脱命 立身行己 立身扬名 卖身投靠 赔身下气 戕身伐命 清身洁己 切身体会 漆身吞炭 轻身下气 轻身殉义 全身远害 轻身重义 辱身败名 杀身报国 设身处地 杀身成仁 杀身成义 碎身粉骨 首身分离 束身就缚 碎身糜躯 舍身求法 守身如玉 丧身失节 束身受命 舍身为国 慎身修永 束身自爱 束身自好 杀身之祸 束身自修 挺身而出 佻身飞镞 文身断发 文身剪发 文身翦发 贤身贵体 修身洁行 省身克己 陷身囹圄 现身说法 以身报国 殒身不恤 一身都是胆 一身而二任 一身二任 一身两头 一身两役 陨身糜骨 一身是胆 以身试法 殒身碎首 以身试险 一身五心 以身许国 以身殉国 以身殉职 摇身一变 以身作则 终身大事 只身孤影 正身明法 自身难保 正身清心 置身事外 正身率下 澡身浴德 葬身鱼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出自《长命女.春日宴》五代:冯延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译文:
风和日丽的春天,摆起丰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呵,拜了又拜许三愿:一愿郎君你长寿千岁,二愿我身体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如同梁上燕呀,双双对对,幸福无边。
扩展资料: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冯延己、冯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
延巳在南唐开国时,因为多才艺,被南唐烈祖李昪任命他为秘书郎,让他与太子李璟交游。后来李璟任元帅,冯延巳在元帅府掌书记。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求: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赏析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用飘荡空中的蛛丝和挂在枯枝上的蝉壳比喻下棋人心致志的神情姿态。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对黄庭坚诗歌的曲喻曾有精彩分析,他说:“例若‘青州从事斩关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门兄有绝交书’,‘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湘东一目诚甘死’,‘未春杨柳眼先青’,‘蜂房各自开户牖’,‘失身来作管城公’,‘白蚁战酣千里血’等句,皆此类。酒既为‘从事’,故可‘斩关’;笔既有封邑,故能‘失身食肉’;须既比竹,故堪起风;蚁既善战,故应飞血;蜂窠既号‘房’,故亦‘开户’。均就现成典故比喻字面上,更生新意;将错而遽认真,坐实以为凿空。”上述这些新颖奇警的比喻,都能给人奇幻生新之感,显示出黄庭坚借助奇思妙想创构新鲜动人的意象的艺术功力。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什么身二什么
一身二任解释:指一个人同时担负两项任务。出处:《汉书·王吉传》:“大王于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示例:况于微臣愚陋无比,~,力所不堪。 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第一状》 :“窃以二职,文士之高选,儒林之极致。古之英俊,尚或难兼,况于微臣愚陋无比,一身二任,力所不堪。”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齐张充,绪①之子也。绪归吴,逢充猎, 右臂鹰,左牵狗。曰 :“一身两役,毋乃劳乎?”充拜曰:“充闻
齐张充,是传统①的儿子啊。传统归吴,李充任打猎,右手臂有鹰,左手牵着狗。说:“一人打两场战,不是太劳累了吗?”充当拜说:“我听说三十而立,现在我已经二十九岁了,请等到来年再很容易的。”绪说:“有过错而能改正,颜氏②子有了。”到第二年,就修改,多所贯通,尤其精通《周易》、《老子》,能清说,有好③赞誉。”来自www.gyjslw.com
6. :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南怀瑾大师说这是人生错误吗
南怀瑾大师认为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第一错:德薄而位尊
“修养浅薄却身居高位”,“德薄”,不一定是缺德。也可能他个人修养不错——温良恭俭让样样俱全,只是缺乏与职位所匹配的品质。
比如王安石当上宰相后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安石变法”。名义上为了“富国”,却都是用国家机器强行干预经济,最终演变成巧立名目的变相征税,特阶级以国家名义与民争利……
王安石文化修养没得说,唐宋八大家之一。但在改革过程中只考虑政绩——“富国”(如何让国家创收),却忽视广大弱势群体在改革中受到的不公与损害,这是就是典型的“德薄而位尊”。
第二错:智小而谋大
“智能有限却谋划大事”,我们继续说到王安石变法,改革失败源于王安石的改革方案全凭空想,与现实严重脱节,与某些“三拍官员”的决策思路如出一辙:
起初拍脑袋决定,事前拍胸脯保证,事后拍屁股走人。
例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为青黄不接的农民提供小额贷款。由于错误的政绩考核,官吏强行要给农民贷款,而且利息畸高,扶持变成了负担。还有“市易法”“均法”,让官府变身“官商”,直接垄断市场、操纵物价,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所以北宋人民对垄断经济深恶痛绝。
王安石位居宰相之高,又是改革方案的肇始人。却没有遏制力寻租和公力滥用,这不能不说是“智小而谋大”。改革,仅凭一腔热血,不考虑全局后果,不听取批评意见,最终结果就是全民买单,君不见梁山有一半好汉都是日子过不下去的。
第三错:力小而任重
“能力不足却承担大任”,对比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商鞅受到的阻力更大,几乎是举国反对,但商鞅变法却成功了(商鞅人死,但制度保存下来),王安石的改革却失败了。究其本源,王安石缺少政治盟友使他“力小而任重”。
激进的改革使王安石失去了几乎所有的盟友,反对派将星云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几乎识字的都反对他。就连王安石自己都承认改革激进,“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全面的得罪了各个阶层支持者,于是改革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
袁世凯的二儿子在劝袁世凯不要当皇帝时写的一句诗很好:“山泉绕屋知深浅,微念沧波感不平”,山泉都想变作沧波,但自知深浅才是更重要的,更何况有些功名,不过是虚名而已。
扩展资料
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蒙馆教育。到十七岁时,南怀瑾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从小就是位孜孜以求的好学青年。
正应了《论语》里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南怀瑾虽说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但是自小其祖母、父辈们并没有要求这位“南门独子”,将来能够显达一方或者富贵荣耀,相反其祖母还对其说:“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其父更是要求很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平安度过一生,即使不读书也可以。
这些看似很平常的家教,对南怀瑾生平,一贯看淡名利与浮华,应该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使得后来南怀瑾在正处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跃马边陲一呼百应”之时,却能幡然醒悟,此种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也。
因此后来曾经有人,向南怀瑾提出应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南怀瑾回答的只有四个字“卓尔不群”,其含义就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秉性和天赋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南怀瑾作为一代大师,集“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纵横古今、博融东西之学于一身,却连个像样的文凭也没有,更有甚者、曾经有许多国际名牌大学,要冠以南怀瑾为名誉教授、博导之类的荣誉都被一一谢绝。
南怀瑾宛然笑曰:“我才不受这个骗”。因此一些所谓科班出身的学者,往往藉此对南怀瑾的著述和学术产生疑问,并吹毛求疵者亦有之。当然对于著述中的一些“硬伤”之处,根据朱清时教授的回忆,南怀瑾都能及时负责的予以针砭和纠正。故南怀瑾有句名言:“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所以伪名儒还不如真名妓”。
南怀瑾正是以其一贯的本色示人。南怀瑾在书中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有三道之学:君道、臣道、师道。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作帝王或者诸侯、士大夫们都有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任务和标榜,而师道超越以上两者而独立存在,是在周朝中叶以后的事情。
这里是其明显的“分水岭”,应该是(公天下和家天下)本质意义的不同。从领略部分南怀瑾学术研究的成果开始,谈谈其现实价值和意义。
自从南怀瑾的著作上重新认识《论语》;让孔子更近于真实、平凡和可爱。《论语》作为孔子和他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语对话,以及处理时务的记录,共分上论和下论。曾经在几十年前有人提出《论语》的编排次序有问题,想邀请南怀瑾一起参与重新排序。
后南怀瑾经过仔细反复的研究后,发现并不存在次序排列的问题,相反它的连贯性很具有“艺术性”,因而也就及时的制止了一场“闹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怀瑾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