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戴()”「披麻戴孝」

2024年07月30日成语大全84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披麻戴孝”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披麻戴孝的来历是?为什么要用麻呢?、披麻戴孝有什么用途、岳飞死前受过的酷刑“披麻戴孝” 披麻拷是什么意思?、中国人在办丧事时,为何后人都要披麻戴孝?、披麻戴孝需要多长时间?、山西一村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典故是怎么来的?、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戴孝是啥讲究?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披麻戴孝”的词条资料
2:披麻戴孝的来历是?为什么要用麻呢?
3:披麻戴孝有什么用途
4:岳飞死前受过的酷刑“披麻戴孝” 披麻拷是什么意思?
5:中国人在办丧事时,为何后人都要披麻戴孝?
6:披麻戴孝需要多长时间?
7:山西一村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8: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9: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戴孝是啥讲究?

10: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成语“披麻戴孝”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pī má dài xiào
成语简拼:PMDX
成语注音:ㄆ一 ㄇㄚˊ ㄉㄞˋ ㄒ一ㄠ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披麻带孝、披麻带索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成语用法:披麻戴孝作谓语、状语、宾语;指哀悼。
成语造句:我如今教他披麻戴孝,与亲儿一般行礼,一应殡殓之费,都要他支持。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歌重会珍珠衫》
英文翻译:put on heavy mourning apparel

成语“披麻戴孝”的扩展资料

1. 披麻戴孝的来历是?为什么要用麻呢?
披麻戴孝最初来自《仪礼》,仪礼中规定丧服要使用麻衣,并且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
许多民俗学家认为,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表示某种禁忌。原始社会的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到后来随着伦理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之表章”。
扩展资料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持斩衰之服的男子全套丧服是:斩衰裳,苴绖(jū dié)、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衰亦作缞,是麻质丧服上衣,裳为下衣。斩是不加缝缉的意思。
齐衰三年的全套丧服是: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疏衰裳是用每幅四至六升的粗麻布制作的,齐谓衣边经缝缉而显齐整。牡麻绖是用不结子的雄麻的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也包括首绖、腰绖两种。
大功丧期为九个月,丧服为布衰裳,牡麻绖,冠布缨,布带,绳屦。这里的布是指稍经锻治的熟麻布,较齐衰用的生麻布细密。妇女不梳髽,布总亦用熟麻布。
小功丧期为五个月,其服饰是布衰裳,澡麻带,绖、冠布缨,吉屦无绚(qú)。小功所用的麻布较大功更细。
缌麻丧期仅为三个月。当时用来制作朝服的最细的麻布每幅十五升,如抽去一半麻缕,就成为缌。因为其细如丝,正适宜用作最轻一等的丧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服制度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披麻戴孝有什么用途
披麻戴孝 ( pī má dài xiào )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根据周礼的五服制度,因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岳飞死前受过的酷刑“披麻戴孝” 披麻拷是什么意思?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但却免不了一死,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据说岳飞父子死前生受过酷刑“披麻戴孝”也就是“披麻拷”,究竟何为披麻戴孝呢?岳飞影视剧照披麻拷(pī má kǎo),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刑法过程是:把人身上打的血肉模糊,再沾上布条,等沾牢了,再往下撕。所以也称“扒皮问”。披麻剥皮的大刑向来不入正典,本是隋唐时流传下来的一种逼供酷刑,到后来也多曾用于暗中处决囚犯。先是把麻布条蘸上热胶,粘在囚犯赤裸的皮肉上,鱼鳔之性最黏,粘住了就别想分开,待到凉干了之后,倒拽麻布条,一扯之下,就能连皮带肉撕下一块,所以也称“披麻拷、扒皮问”。即便是铁石心肠的硬汉子,也万难熬得住这种毒刑,真可谓“直教铁汉把魂销,纵是狂夫也失色”。据说当年岳飞被拷问时便受过此种酷刑,岳飞元帅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的煎熬及“莫须有”的罪名,说出的只有震撼人心的“天日昭昭”四个字,到死也没屈打成招。来自www.gyjslw.com
4. 中国人在办丧事时,为何后人都要披麻戴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中若有老人长辈去世,有血缘关系的亲在办白喜事也就是丧事时,他的子孙后代都应该披麻戴孝哀悼已经逝去的亲人。这是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美德和传统,在丧事期间,孝子孝孙们披麻戴孝的缅怀长辈,身着白衣孝服来表示自己的心地洁白,不染世尘。暗喻要做个明白事理之人。有的地方还要在洁白的孝服上盖上最粗糙的最廉价的麻布来表达自己无论生活落魄到了什么地步,但是会依旧让老人们走得风风光光,不丢人,同时也暗喻不管自己生活多么不堪,都会做一个有思想有觉悟的人。全心全力的为光宗耀祖而努力奋斗。绝不给列祖列宗丢脸吗,以此来向长辈来表达自己的孝心。
还有地方里面穿黑色的衣服,头顶白色的孝布或者直接套上白衣,头顶的孝布直接拖到膝盖左右。关于黑衣服有这样的典故。典故是这么说的:从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儿子成家立业后,对婆婆非常不尊重。她们总是在她面前夸耀说:“等母亲去世了,我们要好好享受,让母亲睡在楠木棺材里,穿上红绿相间的衣服,在第七天和第四十九天为母亲唱歌。”老婆婆知道儿子口是心非,想给他们一个教训,履行好做母亲的责任。她把两个儿子叫到父亲跟前说:“我要是死了,你一个子儿也不要花。用破草席把我卷起来,扔到黑水里的一个洞里。但从现在起,你们要看着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住在屋后是怎么生活的,直到我闭上眼睛。两个儿子听说他们不花钱,爽快地答应了。
两兄弟无意去看看乌鸦和猫头鹰是怎么生活的。在他们妈妈的警告下,他们每天下班下班都会情不自禁地注意到它。经过多日的两个儿子发现,原来乌鸦和猫头鹰都在细心地喂自己的儿子。那么,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会和母亲做些什么呢?这只小乌鸦还不错。当她的妈妈老了,她不能飞,也找不到食物,所以她会呆在家里,用食物填满她的嘴。当小乌鸦老了,她会有她自己的孩子来养活她。这种反馈代代相传。
而小猫头鹰却在妈妈老了没用的时候吃了她。更重要的是,小鹰长大后会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吃一口,一代吃另一代。兄弟们看得越多,就越不喜欢它。当我们这样对待我们的母亲,将来我们的孩子这样对待我们时,我们应该做什么?他们不敢想它。他们逐渐改变了对母亲的态度。
俗话说:“树想安静,风却不停。”两个儿子正想开始孝敬母亲,但老人刚刚去世,两兄弟都很遗憾。为了表示孝道,在下葬的那天,他们不穿红、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里面穿着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的颜色,穿上麻衣,跪下来祭拜。从此,披麻戴孝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孝道,也让他们永远记住乌鸦和猫头鹰的善孝与恶孝的教训。
披麻戴孝有着深层的意义。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尽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常常教导我们,做人的根本就是尽孝,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给与我们生命,我们无以为报。能做的就是孝顺父母,不做世间的蛆虫。要报以父母的期望去前行。要牢记父母的敦敦教诲。努力的完善自己。做个有良知有勇气担当有孝心的人,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真正的孝子定会尽心尽力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做亏心事,不给列祖列宗脸上抹黑。不败坏门风。把优良的家规传承下去,以此来光宗耀祖。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披麻戴孝需要多长时间?
你好。按照古风俗,需要三年,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极快条件下,一般七天即可。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山西一村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关于丧事大操大办这件事情,最近这两年有了很大的抵制,比如最近山西一村庄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瞬间就引起了广泛热议。不过对于这个规定张贴的告示只贴了两天也就废止了,其实对于披麻戴孝不仅仅是办给活人看的,同时也是代表了一种风俗传统。因为在很久之前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当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都会披麻戴孝聊表孝心。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披麻戴孝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一个村子里面住着一个守寡多年的老妇人,她含辛茹苦的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人,可是两个儿子并不是特别孝顺,等到他们成家之后也就开始分家产,更是不管自己母亲的死活。但是这两个不孝顺的儿子仍然在母亲面前说,只要是母亲死了之后,他们一定会让母亲睡棺材,给母亲穿红戴绿,热热闹闹的为她唱上49天的道场。对于这个母亲心里可是跟明镜一样,他知道自己死后这两个儿子根本不会照着做,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都不闻不问,死后又怎么会这么对待自己呢?
最后这两个老妇人对待儿子说等到自己死了之后,你们就用破折号写,把尸体卷起来扔到河里喂鱼就行了,要么就扔到山上喂狼,这样你们就不用掏一分钱了,但是我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从现在起你们每天都要去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两个不孝子在听到母亲这样的话之后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自己又可以省下一笔钱了。
于是兄弟二人忙活完活之后就会去数上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一旦有了孩子之后就会精心的照料,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之后,乌鸦妈妈却飞不动了,他们就出去找食来喂妈妈。然而猫头鹰不是这样,长大以后看到自己的妈妈飞不动了,他们就会把老去的妈妈吃掉,这样猫头鹰的生活一直因果循环着。于是两个人也终于明白母亲的含义了。
从那之后他们就开始善待自己的母亲,一年之后母亲离世了,兄弟二人为了聊表孝心,在母亲葬礼的那一天,他们就效仿乌鸦穿了一身黑衣,又披了一件麻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披麻戴孝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二个传说就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孔子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有一天他听到自己母亲突然去世的消息,仿佛五雷轰顶,当场就晕过去了。等他醒过来之后抓了块儿白布做头巾,穿了一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系在了要上当腰带就火速的赶回家中。大家知道孔子是有很多徒弟的,当徒弟赶来奔丧的时候,看到孔子为母亲这般的装束,他们都纷纷效仿。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确立了五福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近远也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从那之后,披麻戴孝也就成为了儿女子孙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顺美德。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其实关于这个制度,首先是有一个传说的,传说在上古的时候,人类的祖先是有一条尾巴的,而当人们接近死的时候,这条尾巴会变成黄色,这个时候他的后代就会把这条尾巴砍下来作为肉吃掉,而再有一天有这么一个老人,在自己60岁的时候自己的尾巴要被砍下来吃掉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养育了自己的子女,子女这样做非常不对,所以说他决定逃跑不让自己的子女将自己的尾巴吃掉。
而带他跑了以后呢,他的子女之后拿着麻袋开始在山中寻找他,因为麻袋既能当席又能当被。直到第七天的时候,在一个山洞中寻找到了老人,而此时的老人已经是了尸体腐烂奇臭无比,子女看到这样的老人,心里悲痛不已,甚至是不忍直视,用麻袋套在自己的头上,让自己不看见老人,开始抱头痛哭。
而在这之后,人们渐渐的开始改掉了,在自己家的老人家死掉的时候吃了他的肉的陋习,转而在老人死后,开始带上麻袋,为老人祈祷并为老人收敛葬送。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是人们来解释人们披麻戴孝的这个历史的由来。并没有真正的依据!
而历史上真正的来讲披麻戴孝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丧服制度的一些规定,而最初的五服制度出现在我国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会根据与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近来制定五种不同种的衣服去对死者进行追悼。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戴孝是啥讲究?
这是来源于一个传说。传说有一位老人家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后事。但是家里的三个儿子天天为老人家的后事吵闹,谁也不愿意多处一分钱。
老人家看到这个情况,很伤心。于是,有一天她把三个儿子都叫来,告诉儿子说,她死了之后不需要给她准备棺木,也不需要准备灵堂纸钱,只需要用一个草席把她的失身裹了扔到郊野之外。
儿子因为不需要花钱了就很高兴,但是老人家说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三个儿子要每天去门口树下看看乌鸦和老鹰。
于是儿子就照办了,每天去看乌鸦和老鹰。他们发现,乌鸦小的时候,老乌鸦到处找食物喂养小乌鸦。等到老乌鸦老了,小乌鸦就反过来找食物喂养老乌鸦。
而老鹰小时候的情况和乌鸦相同,但是老鹰老了之后,小鹰却没有像小乌鸦一样出去找食物,而且是把老乌鸦给吃掉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三个儿子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对不起老母亲,于是赶紧回家找自己的母亲。但是,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不在了,他们再没有机会孝顺自己的母亲了。
所以,后来给母亲举行葬礼的时候,为了纪念老母亲的教导,也为了让母亲知道自己错了,所以就选择了跟乌鸦一样颜色的衣服,并且在身上披上了一层麻衣,因为麻衣的颜色跟乌鸦相似。
就这样,这个习俗慢慢就流传下来了,用来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孝顺和怀念。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9. 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丧葬礼仪。
作为服饰,绫罗绸缎是华服的衣料。棉麻粗布是缝制穷苦劳工的便装的。
在民间,有不成文的“丑孝”之说。意为丧失至亲,哀伤之至,无心妆容。所以,孝子不仅仅“披麻戴孝”,身穿麻衣,头缠(戴)宣纸白布。其它美化,装饰性的饰品也要暂时摘下,不施脂粉,是为“丑孝”。同时素食,少吃饮,颔首戚眉,轻言寡语,不做欢喜状。孝家路过之处,旁人主动退让,注目,以示关切。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却总是说大话:“等娘过了,要让娘睡楠木棺材、穿红戴绿……”老婆婆知道他们俩说的是假话,想好好教育他们一顿。
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天天去看屋后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儿子很高兴,连忙答应了。于是,每天收工后,两兄弟就去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与猫头鹰每天都在细心喂养自己的孩子。
后面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也飞不动了,于是大乌鸦就衔来食物给老乌鸦吃。小猫头鹰长大了,老猫头鹰也飞不动了,可是大猫头鹰不去给老母亲找食物,而是把老猫头鹰吃掉了。兄弟俩越来越看不下去,觉得猫头鹰这样对老母亲真是太没良心了。于是,等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兄弟俩幡然悔悟,效仿乌鸦,穿一身黑衣服给母亲送葬。这个风俗逐渐流传开来,后来,有的地方比较穷,人们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为亲人戴孝。上面两个小故事,都体现了儿子对父母的孝心。据史料记载,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礼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礼制。再后来,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55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