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成语「应天顺时」

2024年07月31日成语大全64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应天顺时”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睢阳区,为何却又叫“南京国...、宋朝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我家老辈人彭水县的字辈是,安帮定明国,顺时应天星?、顺意应天是什么意思、顺势应天 什么意思?、应天接地是成语吗?、中国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应天顺时”的词条资料
2: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睢阳区,为何却又叫“南京国...
3:宋朝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
4:我家老辈人彭水县的字辈是,安帮定明国,顺时应天星?
5:顺意应天是什么意思
6:顺势应天 什么意思?
7:应天接地是成语吗?
8:中国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

成语“应天顺时”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ìng tiān shùn shí
成语简拼:YTSS
成语注音:一ㄥˋ ㄊ一ㄢ ㄕㄨㄣˋ ㄕ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晋书·元帝纪》:“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应:适应。应天命顺时势。用来颂扬新建立的封建朝代
成语用法:应天顺时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阶级。
成语造句: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俾万姓昭苏,庶物昌运,即应天顺时之作也。”
英文翻译:act in response to the will of Heaven and time

成语“应天顺时”的扩展资料

1.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睢阳区,为何却又叫“南京国...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开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
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有商丘人杨悫乐于教育,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
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培养出诸如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等后来都成为台阁重臣的著名人物。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公元1005年,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将发迹之处宋州(今河南商丘)改名应天府。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邑民富人曹城,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城为助教,复建书院。宋真宗皇帝大为嘉叹,下诏表彰,赐名“应天府书院”。
《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曲阜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宋朝三京之一。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当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宋朝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
宋真宗时,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于1006年改为应天府,1009年,应天府知府把这一请求上报朝廷,宋真宗大为赞赏,立即批准,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著文评记其事,前参政事陈尧佐题写匾额,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大中祥符二年,州人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戚舜宾主持。仁宗景祐二年(1035),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当时的应天府书院,是中州的一大学府,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从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府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宋仁宗时,又于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后该书院在曹诚等人尤其是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的支持下,得以大的扩展。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更是人才辈出,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明正德六年迁城,应天书院也迁往今地——城内中山东二街路北。现存有大成殿、明伦堂、月芽池等建筑。原大成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明伦堂为学堂。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明伦堂为应试地。应天书院在历经了辉煌后,在宋钦宗时毁于战乱。直至明朝嘉靖时,御史蔡瑷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不久,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知府陈锡格重修应天书院,但短暂的辉煌后又被废止。 应天书院修复工程被列为2007年的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占地面积达52亩,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馔堂、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我家老辈人彭水县的字辈是,安帮定明国,顺时应天星?
他老被人彭水县的制备定律为顺天性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顺意应天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顺势应天 什么意思?
先解释,再翻译。这涉及到公证书翻译
一般省辖市的市公证处:由年号加市的简称、“证民字第”、序号组成。例如,西安市公证处的2004年国内民事类第24号公证书的编号为:(2004)西证民字第24号。

公证书内容按国内民事、国内经济、涉外民事、涉外经济四类划分(简称内民、内经、外民、外经)
如 昌证内民
翻译,关于公证书译文翻译要求方面,司法部只下发过国内人名、地名按照汉语拼音拼写((1990年4月17日)(90)司公字第38号),对涉及韩国人名和地名可直接使用原语言文字,不作翻译((1993年8月7日)(93)司公函088号)两个文件。对于公证书编号翻译没有门下发过文件,一般直接用首字母代替。
海证民字,就是HZM Zi
参考 《公证书语篇分析与翻译》作者:黄宁夏 (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福建漳州363000)
[文章编号] 100423489 (2004) 0320042203
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应天接地是成语吗?
不是的,这不是成语。嗯。欢天喜地才是。哭天喊地。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中国四大书院的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所以,《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1998年国家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僧讲和俗讲的讲经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形式,也是来源于佛教禅林制度。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后晋始创
唐哀宗天佑四年(907)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应天府书院由此而生。
书院历史最早追溯到五代的后晋,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5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