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的成语「不教之教」

2024年08月08日成语大全50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不教之教”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什么?、不教之教的近义词、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翻译是教之不信也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不教之教”的词条资料
2: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什么?
3:不教之教的近义词
4: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6: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
7: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
8: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9: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10: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11:“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12:翻译是教之不信也

13: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14: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15:“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成语“不教之教”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ù jiào zhī jiào
成语简拼:BJZJ
成语注音:ㄅㄨˋ ㄐ一ㄠˋ ㄓ ㄐ一ㄠ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成语用法:不教之教作宾语;指自然的教育。
成语造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成语“不教之教”的扩展资料

1.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为什么?
子不教,父之过,出自蒙学读物《三字经》,意思是:不送儿子到私塾读书接受教育,那是父辈的过错。古时候没有教育制度,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孩上不上学全凭父辈安排,穷人家连吃穿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哪谈得上读书学习呢。但是老天总会给各种不同的人一些机会,一旦机会来了,可能会因不识字而难成其事,究其原因只能怪当初父亲不送自己读书。其实这些都是封建残余,需要批判,作为父辈,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比自己过得好,但是得有这个条件啊。如果说有条件送小孩上学而不送,那才真的算是罪过了。 作为学生,自己不好好读书学习,浪费父辈的学费,更浪费父辈的期望,最终耽误自己的前程,这应该算是最大的罪过。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不教之教的近义词
不教之教(bù jiào zhī jiào):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出自 《吕氏春秋·君守》。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解 释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来自www.gyjslw.com
4.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
这是 【中庸】里的话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什么意思
处无为之事 ’处无为’是一种做事方式,并不是不去做事.这种做事方式保有混沌无名所具有的无限演展能动性,柔弱灵动地进行自我展布,顺任于情势之自然而展身做为;做事时不以’成名’为指归,不做仗’名’逞能之事;能懂得适时抽身,不让自己充当某一具体的角色而起着无法抽离的支撑作用,不因做某事而使自身化、特化.人们常常为了有所成为而作为,老子的无所成为的作为令人耳目一新.不言之教 ’言’即依名作判,仗名立言.具体表现为对审美、价值(即美恶、善不善)的评判,对事物特性的断言,以及对事物演变前景的预测等.’名’之迁延不居使老子觉得仗名立言不可靠,故有’不言’之说.鉴于统治者常常利用威扶植’唯一真理’来说教,宗教迷信总是借助’预言’而欺人,有时则两相勾结挟神帝之名以令天下,老子的’不言之教’自有其产生的背景.来自www.gyjslw.com
6.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
1、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
在《语文教育书简》(之二)中,叶老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在“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叶老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从而使学生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2、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
叶老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
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
也就是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有了“不教”的基础。
3、教师的作用在启发导引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叶老说:“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叶老在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不需要教”过渡。因此,教师要由“讲”变为“导”。
扩展资料: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解 释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不教而教,就是不用过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品德,修养,举止等去感染,影响其他人,通常指老师影响学生。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出自孔子的《三字经》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释:
1、恶已:恶、丑。已,通“矣”。
2、斯:这。
3、相:互相。
4、倾:充实、补充、依存。
5、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6、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7、作:兴起、发生、创造。
译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扩展资料:
赏析: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www.gyjslw.com
11. 翻译是教之不信也
原句:是教之不信也翻译:这是教他说话不诚实啊孟母不欺子的百科链接: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2. 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明代学者陆思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门就读于老师。“外傅”: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 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古人认为当然是“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无规无矩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从小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见广识闻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老师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哦。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3. 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孩子从母体里呱呱落地,都是纯正无邪的,就好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就是什么。若在上面绘上最新最美的图案,他长大后,就会是美轮美奂的;若在上面漫不经心地胡乱涂抹,他长大以后,就会是劣迹斑斑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是教育。
  古人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来自于“家教”和“师教”两个方面,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失败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明代学者陆思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若不能齐家,则其子从孩提以来,爱憎颦笑,必有不能一轨于正者矣,虽有良师,化诲亦难。”意思是说: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即使有良师也是无能为力的。清代学者张伯行也说:“教小儿不但是出就外傅谓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出就外傅”指出门就读于老师。“外傅”:古代教导学业的师傅,这里是泛指老师。“家教”和“师教” 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子弟犹有不得成材者,未之有也。”
  “家教”即“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全都应该是家长的责任,因此,家教是最基础的教育,常被叫做“扎根教育”。没有良好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根基。这好比已经被涂抹了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再在上面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名言,这种家风、门风,是其家庭氛围发生积极影响的结果;如果家庭氛围发生消极影响的话,将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家有败儿,谁之过?古人认为当然是“养不教,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喂养孩子的事务,而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现在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现代父母教子之过错有很多种,最突出的两种便是:其一,过分地溺爱孩子。现在看来,很多孩子之所以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无规无矩的学习生活,其主要原因就是父母从小的溺爱。其二,不重视孩子的道德修养教育。现代父母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缺乏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教育,所以,很多不应出现的不良习惯不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师教”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它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的是“人师”,授业解惑的是“经师”,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所以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见广识闻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传道”在先,“授业解惑”在后,即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学生不懂得如何做人,老师是不会授业的,“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比较起来“人师”的作用比“经师”还要重要,所以,几千年来有一句古话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肩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之大,可以想见。
  人们常常感叹:为什么同一个家庭里出来的孩子,有的优秀,有的却低劣?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卓越,有的却平庸?其实,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古人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就是说,教育不是单方面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单方面老师的责任,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哦。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4.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出处原文,注释和翻译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注释:
1、恶已:恶、丑。已,通“矣”。
2、斯:这。
3、相:互相。
4、倾:充实、补充、依存。
5、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6、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7、作:兴起、发生、创造。
译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扩展资料:
赏析: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5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