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国”「破国亡宗」

2024年08月13日成语大全81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破国亡宗”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国亡家破人人哀是什么意思、赐国姓,家破君亡,的翻译、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的见什么意思?、“国破山河在”中的“破”是什么意思?、破什么的成语有哪些、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的意思是什么上联:什么国亡,下联:什么勿忘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破国亡宗”的词条资料
2:国亡家破人人哀是什么意思
3:赐国姓,家破君亡,的翻译
4: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的见什么意思?
5:“国破山河在”中的“破”是什么意思?
6:破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9: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的意思是什么

10:上联:什么国亡,下联:什么勿忘

成语“破国亡宗”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破國亡宗
成语读音:pò guó wáng zōng
成语简拼:PGWZ
成语注音:ㄆㄛˋ ㄍㄨㄛˊ ㄨㄤˊ ㄗㄨㄥ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破国亡家
成语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第五卷:“用商鞅桑宏羊之术,破国亡宗者皆是也。”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国家毁灭,宗族消亡
成语用法:破国亡宗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乱。

成语“破国亡宗”的扩展资料

1. 国亡家破人人哀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当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是心存哀伤,最能表达此句的一个事件是崖山海战!万人投海为故国。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赐国姓,家破君亡,的翻译
  出自清朝刘铭传为台湾延平郡王祠所题的对联。  完整的对联是: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辞严义正,千秋大节,事俎豆于舜日尧天。  翻译:郑成功被朱元璋九世孙唐王朱聿键赐予国姓,尽管后来家庭被清军破坏、唐王被俘绝食而死,但郑成功发誓要永远效忠明朝,在山穷水尽之间创立了一份基业。他严词拒绝了父亲劝降的书信,此等节气,让我在这太平盛世祭拜。  郑成功曾受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联中说的“赐国姓”即指此事。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清兵入关之初,本来是矢志效忠明室的,顺治二年(一六四五),他曾拥立明宗室唐王朱聿键为帝,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不料次年清兵入闽,他就变节投降了。他奉命写一封招降书给他儿子,劝儿子跟他一同投降清廷。郑成功坚拒投降,并且复信给他的父亲晓以大义。这就是此联中所说的“复父书”。  求,谢谢~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的见什么意思?
出处《史记》卷46《田敬仲万完世家》第16卷,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况且魏国已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国就要亡国。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国破山河在”中的“破”是什么意思?
国破:国家残破不全。这里也指唐京城长安为安禄山叛军占领。这句说:远望四野,山河虽然仍和过去一样,但国家已经残破不全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破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石破天惊 [shí pò tiān jī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出 处
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一举成名
反义词
默默无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出自哪里
苏洵《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其子苏轼、苏辙及清代李桢也作《六国论》,阐述个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7.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原文如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扩展资料: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
西北风呼呼地刮了一夜,把那扇破门摇动得不停地响;残旧简陋的旅馆里,我独自一人,对着微弱的灯光。
回首故国,相隔千山万水;我放眼南望,一直看到云天尽处,也见不到一只大雁在飞翔。
出自宋徽宗赵佶《在北题壁》,原文为: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注释:
1、扉:门。
2、家山:故乡、故国。
3、目断:指望断。
4、天南:指岭南。亦泛指南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徽宗赵佶被俘后,题写在被囚禁的馆舍墙上的一首绝句。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
主旨赏析:
诗写作者听着萧瑟秋风吹打着简陋的破门,面对着昏黄的灯火,度过了不眠的寒夜。想起自己的家国,遥望南方,可是天上连大雁也看不到一只。反映了徽钦二帝在五国城的悲凉境遇。
这首诗写得凄切哀苦。从诗中“破扉”、“孤馆”这样破败不堪的场面,很容易理解诗人会回忆起千门万户,美轮美奂的皇宫,一呼百应,炊金馔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恶劣,越能令人体会到他的苦闷。后两句回首故国,恨无寄书人,包括了无数的对往事的困惑、迷恋及深切的悲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在北题壁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上联:什么国亡,下联:什么勿忘
  为您原创:  面对国亡;  国仇勿忘。  振兴中华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