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山宰”的成语「山中宰相」

2024年08月13日成语大全75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山中宰相”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来历、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是谁、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指谁﹖、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来历、"山中宰相"是谁及其贡献有哪些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山中丞相指的是谁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故事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山中宰相”的词条资料
2: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来历
3: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
4: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是谁
5: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6:“山中宰相”指谁﹖
7: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来历
8:"山中宰相"是谁及其贡献有哪些

9: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

10: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

11:山中丞相指的是谁

12: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13: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故事

成语“山中宰相”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成语简拼:SZZX
成语注音:ㄕㄢ ㄓㄨㄥ ㄗㄞˇ ㄒ一ㄤ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用法:山中宰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在家丰衣足食,肥马轻裘,紫蟹黄鸡,山肴海味,称不得是个山中宰相!”

成语“山中宰相”的扩展资料

1. 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来历
(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原因如下:
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
当时,陶弘景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屡请不出,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以咨询,人称“山中宰相”。
扩展资料:
陶弘景成为山中宰相的背景:
他学识渊博,读过一万多本书。17岁时,他与江学文、朱宣宣、刘军交上了朋友,齐高祖出道时,被封为诸侯。然而,虽然他在朱门,他独自住在一个房间。他闭上他的影子,什么也不泄露。经过这么多年,他逐渐觉悟,成为了一个隐士。
于启永明决定在人神旅行的第十年内退休。起初,他没有正式告别武帝。然后他告诉他的朋友王燕跟他说再见。王衍知道了他的野心,就对他说:“皇帝对事情非常严格,不允许他的官员做不寻常的事。
陶弘景沉思了很久,回答说:“我原来是想实现我的夙愿。不是为了名利。你说的很对。于是陈诚把洪景放在桌子上,以表达自己解决官府撤退的意思。我听说在尧帝和汉代都有养生的习俗。我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官,可以苟且富贵,学而不厌。
因此,我经常想回到大自然,过田园生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我即将离开朝廷,离别的时候,那么多的爱,不得不表露我的心迹。
齐武帝看到洪泾的官样清单,深受感动,不仅答应了洪泾的请求,还送了礼物、十件丝绸和二十支蜡烛。不回复:我一个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蜂蜜两斗为饵。支持他的健康和修道。
于是陶弘景进山,留下公卿送至克虏伯亭,因交代十分盛,车标道,据说是宋自人和齐自事,两人都光彩万丈。洪王一行人来到钩荣蜿蜒的山前停下,轻而易举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子。
洪景说,这座山是金坛的洞,周围有一百五十里、华阳天、汉代三毛寺生活的房子,故名茅山。自华阳以来,洪景隐居。他们叫他道的隐士。从此,洪景开始了40多年的隐居生活。洪景退隐后,沈从文时任东阳县知事,由于欣赏他的志气和正直,多次写信向他求官,他婉言谢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是谁
山中宰相.陶弘景自幼聪明,20岁为诸王侍读.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梁武帝萧衍几次想让他出山为官,陶画两头牛,一自在吃草,一带着金笼头被人牵着鼻子.萧衍无办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也时常写信指点政策.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后比喻隐居的高贤.
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因为看透官场险恶和人世的混浊且深受隐逸思想影响。
1、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岁的陶弘景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远离尘世,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后移居积金东涧,潜心炼丹修道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茅山宗。并遍历诸多名山,访求仙药,自号“华阳隐居”,成为著名的道教人物。
2、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3、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扩展资料:
1、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2、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3、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www.gyjslw.com
5. “山中宰相”指谁﹖
山中宰相,成语,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南京有座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来历
(492年,陶弘景36岁,他的好友萧衍取得了帝位,他便隐居于曲山。梁武帝萧衍深知陶弘景的才能,几次想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后来,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7. 山中宰相是谁及其贡献有哪些
指的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公元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道教思想家、著名医学家、博物学家、书法家。以下来自正易堂的博客。公元502年,萧衍篡夺了齐朝政,后梁武帝盛意邀请其出山辅政,他却画了两头牛送去,一头牛在水草边自由自在的饮水啃草,一头牛带上金笼头被人牵着鼻子走。梁武帝看后,知道他的志向不在官场,遂只好作罢。自此,世人便尊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等都有论述。据统计他的相关作品多达七八十种,至今尚存的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真隐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本草集注》、《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集金丹黄白方》、《合丹药诸法节度》、《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其中《真灵位业图》将道教信奉的天神、地祗、五岳四渎诸神按等级排定了座次,构成了一个等级有序、层次分明的庞大而完整的道教神仙谱系。陶弘景在养生学方面强调,养神当“少私寡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的主张。陶弘景对金丹冶炼方面尤为重视,他总结并撰写了《太清诸丹集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集金丹黄白方》、《炼化杂术》等重要著作。陶弘景还是我国医学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他还首次将《神农本草经》中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改为按照药物在自然界中的性分类。并将药物分为玉石类、草药类、木质类、虫兽类、果蔬类、米食类,有名未用类等七大类。此外,他还最早提出了“诸病通用药”名目,列举出80余种疾病的通用药物,这不仅给医生处方用药带来方便,而且开创了按药物主治作用进行分类的先例。同时他还规定了丸剂、散剂、膏剂、汤剂、酒剂的制作规程,考订了药用的度量衡。
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隐居与茅山,时人称为“山中宰相”的是陶弘景。 山中宰相 词目 山中宰相 释义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故事 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一常有那么几次。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这人并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隐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场里滚过。他原籍丹阳(今江苏省),从汉到南朝宋、齐之间,他祖上和父亲,都有人做过或大或小的官。弘景自小聪明,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九岁便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等深奥经书,十一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兼掌书记。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书一类大官,也不是治理一县一地的实官职,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到了三十六岁那年,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神仙家洞天福地之一,于是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历史上所说的山中宰相是谁?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隐居与茅山,时人称为“山中宰相”的是陶弘景。 山中宰相 词目 山中宰相 释义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故事 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一常有那么几次。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这人并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隐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场里滚过。他原籍丹阳(今江苏省),从汉到南朝宋、齐之间,他祖上和父亲,都有人做过或大或小的官。弘景自小聪明,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九岁便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等深奥经书,十一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兼掌书记。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书一类大官,也不是治理一县一地的实官职,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到了三十六岁那年,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神仙家洞天福地之一,于是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山中丞相指的是谁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炼丹家,同时也是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一生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终年八十五岁。因长期隐居而自号华阳陶隐居,死后,溢号贞白先生。 陶弘景退隐山中之后,以炼丹修道为主。他来到了句容山,并在那里潜心修炼,继续研究学问。但是由于皇帝与他十分亲密,又极其信任,所以每每“国家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还常以书信的形式请他参与决策。由此,陶弘景便有了“山中宰相”之名。
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1. 为什么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因为看透官场险恶和人世的混浊且深受隐逸思想影响。
1、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岁的陶弘景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远离尘世,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后移居积金东涧,潜心炼丹修道成为道士,并开创道教茅山宗。并遍历诸多名山,访求仙药,自号“华阳隐居”,成为著名的道教人物。
2、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3、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扩展资料:
1、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道家又与炼丹有关。
2、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3、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弘景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2. 陶弘景山中宰相的故事
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一月常有那么几次。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这人并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隐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1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