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供()”的成语「香花供养」

2024年08月15日成语大全157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香花供养”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成语供养什么?、香花供佛歌词女的唱的、佛前献花这个成语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花、香开头的成语有哪些、香花供佛歌词女的唱的、什么是一念一炉香火里——香器?、道教有哪几大戒律和应行的善业?花的香,草的香,水果的香,四字成语佛教烧香是为什么?什么是香花券?香花供养的近义词老百姓的日常用于上体现佛教影响的例子阡秋万岁背本命星官香花供养花钱有什么意思?香字开头成语大全等

目录索引:
1:成语“香花供养”的词条资料
2:成语供养什么?
3:香花供佛歌词女的唱的
4:佛前献花这个成语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花
5:香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6:香花供佛歌词女的唱的
7:什么是一念一炉香火里——香器?
8:道教有哪几大戒律和应行的善业?

9:花的香,草的香,水果的香,四字成语

10:佛教烧香是为什么?

11:什么是香花券?

12:香花供养的近义词

13:老百姓的日常用于上体现佛教影响的例子

14:阡秋万岁背本命星官香花供养花钱有什么意思?

15:香字开头成语大全

成语“香花供养”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iāng huā gòng yǎng
成语简拼:XHGY
成语注音:ㄒ一ㄤ ㄏㄨㄚ ㄍㄨㄥˋ 一ㄤ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成语用法:香花供养作宾语;指用香和花供养。
成语造句: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锺生》)
英文翻译:offering sacrifice with fragrant flowers

成语“香花供养”的扩展资料

1. 成语供养什么?
供认不讳
香花供养
衣食不周
供不应求
不食周粟
周而不比
哀而不伤
爱不忍释
爱不释手
安不忘危
按兵不动
按捺不住
百读不厌
百年不遇
百思不解
百闻不如一见
百战不殆
百折不挠
半身不遂
半死不活
悲不自胜
备而不用
匕鬯不惊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闭口不言
避而不谈
表里不一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并行不悖
不白之冤
不败之地
不卑不亢
不辨菽麦
不成体统
不耻下问
不出所料
不辞而别
不辞劳苦
不打自招
不得而知
不得人心
不得要领
不动声色
不二法门
不乏其人
不分彼此
不分皂白
不尴不尬
不甘后人
不甘寂寞
不甘示弱
不攻自破
不共戴天
不苟言笑
不关痛痒
不过尔尔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欢而散
不慌不忙
不惑之年
不即不离
不疾不徐
不急之务
不计其数
不假思索
不见经传
不骄不躁
不教而诛
不解之缘
不矜不伐
不进则退
不近人情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之谈
不胫而走
不拘小节
不拘一格
不绝如缕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香花供佛歌词女的唱的
虔诚贡献颂
演唱:祺云法师
佛佛佛菩萨 菩萨座虚空
虚空建立曼达拉 听我来献花
献花献宝献菩萨 菩萨啊保佑啊
消除一切颠倒想 心中有莲花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巴啰谛拶耶 莎诃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布思必 哑吽
花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度必 哑吽
香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阿鲁吉 哑吽
灯供养呀(停顿)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干底 哑吽
涂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你微的 哑吽
果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舍不答
步拶弥葛 萨膜的啰 斯癹啰纳 三麻耶 哑吽
乐供养呀 唵斡资啰 看支夷 啰纳啰纳 不啰啰纳 不啰啰纳
三不啰啰纳 三不啰啰纳 萨哩斡 孛答赤的啰 不啰拶哩达
麻葛不啰 尼牙巴啰 蔑答那达速吧微 萨哩斡 塔哩麻
纥哩达耶 伞多沙纳 葛哩吽吽 癹吒莎诃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佛前献花这个成语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花
妙笔生花 生花:长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落花时节 春末。 葵花向日 向:朝着。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 耳热眼花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耳聋眼花 指年老体衰者听觉、视觉衰退。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粘花惹草 〖解释〗惹:招惹;草、花:比喻好。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异草奇花 〖解释〗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 叶瘦花残 〖解释〗比喻女人的衰老。 眼花心乱 〖解释〗形容心神迷惑不定。 眼花雀乱 〖解释〗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眼花撩乱 〖解释〗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眼花耳热 〖解释〗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羞花闭月 〖解释〗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团花簇锦 〖解释〗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同“花团锦簇”。 头晕眼花 〖解释〗头发昏,眼发花。 柳啼花怨 〖解释〗形容景象凄凉,心境凄恻。 火烛银花 〖解释〗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花枝招颭 〖解释〗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同“花枝招展”。 花枝招颤 〖解释〗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同“花枝招展”。 花攒锦聚 〖解释〗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同“花攒锦簇”。 花攒锦簇 〖解释〗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 花样新翻 〖解释〗指独出心裁,创造新花样。同“花样翻新”。 花天锦地 〖解释〗形容繁华热闹。 花衢柳陌 〖解释〗指妓院聚集的街市。 花貎蓬心 〖解释〗指虚有其表。 花明柳媚 〖解释〗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花锦世界 〖解释〗指繁华之地。同“花花世界”。 花街柳市 〖解释〗指妓院聚集的街市。 花街柳陌 〖解释〗指妓院聚集的街市。 花阶柳市 〖解释〗指妓院聚集的街市。 花堆锦簇 〖解释〗形容五色缤纷,艳丽多彩。 花簇锦攒 〖解释〗形容五色缤纷、繁盛艳丽的景象。同“花攒锦簇”。 花晨月夕 〖解释〗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花辰月夕 〖解释〗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簇锦团花 〖解释〗簇:聚成团。锦:有花纹的丝织品。形容五色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象。 春暖花香 【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解释】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示例】【故事】 走花溜冰 比喻吹牛,说大话 招花惹草 指挑逗、勾引女子。 沾花惹草 犹言沾风惹草。 月坠花折 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月圆花好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月夜花朝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月夕花晨 见“月夕花朝”。 月缺花残 缺:少。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也指美女之死。 月貌花容 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玉软花柔 形容女子娇嫩柔弱,如花似玉。 玉貌花容 形容长得漂亮,如花似玉。 玉惨花愁 形容女子忧愁貌。 油嘴花唇 形容说话油滑虚浮。 油渍麻花 形容油污斑斑的样子。 尤花殢雪 犹尤云殢雨。 咏月嘲花 指创作诗歌。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吟花咏柳 犹言吟风弄月。 银花火树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驿使梅花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后因以“驿使梅花”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异木奇花 珍奇的花草树木。 驿路梅花 同“驿使梅花”。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瑶草琪花 亦作“瑶草琪葩”。①仙境里的花草。②珍贵奇异的花草。 瑶草奇花 指仙境中的花草。 杨花心性 比喻轻薄浪漫,用情不。 杨花水性 柳絮飘扬,水性流动,因以“杨花水性”比喻轻薄女子等用情不。 烟花风月 指男女情爱之事。 寻花觅柳 见“寻花问柳”。 雪月风花 ①代指四时景色。②喻男女情事。 萱花椿树 指父母。萱花指母,椿树指父。 杏花春雨 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心花怒发 犹心花怒放。 闲花野草 见“闲花野草”。 五花杀马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五花大绑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问柳寻花 ①玩赏春景。②后人以“花”、“柳”比喻妓女,故以“问柳寻花”谓狎妓。 问柳评花 比喻狎妓。 问官答花 谓答非所问。 头昏眼花 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铁树花开 见“铁树开花”。 桃花人面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花流水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水月镜花 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 水流花谢 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水流花落 ①喻飘泊不定或踪迹无常。②比喻时过境迁。 树上开花 “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 如花似月 见“如花似玉”。 如花似朵 犹言如花似玉。 惹草沾花 见“惹草拈花”。 巧语花言 同“花言巧语”。 墙花路柳 喻娼妓。 墙花路草 见“墙花路柳”。 琪花玉树 古人谓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奇花异卉 ①希奇少见的花草。语本《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②喻指美妙的篇章作品等。 琪花瑶草 琪、瑶:美玉。原为古人想象中仙境的花草。后也形容晶莹美丽的花草。 跑马观花 语本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用“跑马观花”比喻大略地观看一下。 攀花问柳 见“攀花折柳”。 攀花折柳 喻狎妓。 鸟啼花怨 形容悲伤怨恨。 鸟啼花落 形容凄凉的情景。 拈花摘艳 亦作“拈华摘艳”。指雕琢淫词艳句。 拈花弄月 玩赏花月。 拈花弄柳 比喻玩弄女人。 年登花甲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 眠花醉柳 比喻狎妓。同“眠花宿柳”。 眠花藉柳 比喻狎妓。同“眠花宿柳”。 乱坠天花 比喻说话动人或文字精彩。多指话说得夸大或不切实际。 柳营花阵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莺花燕 指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指美好的春景。 柳营花市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腰花态 形容女子婀娜娇美的体态。 柳巷花街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圣花神 喻指风流女子。 柳弱花娇 形容女子苗条妍美。 柳衢花市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暖花春 指花柳荣茂,春意正浓。 柳陌花衢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陌花街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陌花丛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 柳街花巷 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同“柳巷花街”。 柳娇花媚 形容女子娇娆妩媚。 柳昏花螟 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胧情景。 柳亸花娇 柳丝柔垂,花朵娇妍。比喻女子貌美。 柳宠花迷 形容媚人的春景。 柳暗花遮 形容深夜花柳形影朦胧的景色。 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 恋酒贪花 见“恋酒迷花”。 浪蕊浮花 指寻常花草。 口坠天花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开花结实 见“开华结果”。 酒地花天 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 镜里采花 见“镜里观花”。 锦阵花营 见“锦营花阵”。 锦营花阵 喻指风月场所。 锦团花簇 形容五色缤纷,十分华丽。 锦簇花团 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火树琪花 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 花遮柳掩 比喻行动或说话躲躲闪闪,不实在。亦作“花遮柳隐”。 花朝月夜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花明柳暗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过时黄花 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风花雪夜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 分花约柳 亦作“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态美好。 分花拂柳 见“分花约柳”。 春花秋实 见“春华秋实”。 吹花嚼蕊 见“吹叶嚼蕊”。 穿花纳锦 以穿纱的方法做成的刺绣花样。 宠柳娇花 惹人宠爱的柳色、娇艳的花枝。形容春色。 波罗奢花 即鸡冠花。 笔头生花 形容诗文写得绚丽多采,非常漂亮。亦作“笔底生花”、“笔下生花”。 朽木生花 指由枯转荣,比喻事物得以新生。 满舌生花 比喻能说会道。 枯木生花 〖解释〗枯树开了花。比喻绝处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走马观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马看花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走花溜水 比喻吹牛,说大话。 月下花前 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月夕花朝 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移花接木 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驿寄梅花 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 寻花问柳 花、柳:原指春景,旧时亦指娼妓。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 眼花缭乱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野草闲花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绣花枕头 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香花供养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下马看花 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雾里看花 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闲花野草 野生的花草。比喻男子在妻子以外所玩弄的女子。 心花怒放 怒放:盛开。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先花后果 旧时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晚节黄花 黄花:菊花;晚节:晚年的节操。比喻人晚节高尚。 天花乱坠 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铁树开花 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水性杨花 象流水那样易变,象杨花那样轻飘。比喻妇女在感情上不一。 昙花一现 昙花:即优昙钵花,开放时间很短。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桃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 耍花腔 用虚假而动听的话骗人。 天女散花 原为佛教故事: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生花妙笔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生花之笔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 如花似玉 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出众。 如花似锦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惹草拈花 惹:招引,挑逗。比喻男女调情。多指调戏妇女。 人面桃花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奇花异草 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 披红戴花 披着绸,戴着红花。表示喜庆或光荣。 拈花微笑 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路柳墙花 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也指妓女。 明日黄花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美女簪花 簪:插戴。形容书法娟秀。也比喻诗文清新秀丽。 拈花惹草 比喻到处留情,多指男女间的挑逗引诱。 落花无言 原来比喻诗的风格典雅。后比喻经受失败而无怨忿。 落花流水 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流水桃花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爱情。 梦笔生花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流水落花 形容春残的景象。也比喻好时光的消逝。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比喻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无意(多指男女恋爱)。 柳暗花明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开花结果 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D%A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香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香气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香飘万里 香气人 香飘万里 香味扑鼻 香气人 香销玉损 香花毒草 香飘万里 香绕人间 香添红袖 香格里拉 香吻送情 香港回归 香兰月饼 香室情缘 香江别墅 香风冷水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香花供佛歌词女的唱的
虔诚贡献颂
演唱:祺云法师
佛佛佛菩萨 菩萨座虚空
虚空建立曼达拉 听我来献花
献花献宝献菩萨 菩萨啊保佑啊
消除一切颠倒想 心中有莲花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巴啰谛拶耶 莎诃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布思必 哑吽
花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度必 哑吽
香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阿鲁吉 哑吽
灯供养呀(停顿)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干底 哑吽
涂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你微的 哑吽
果供养呀 虔诚献香花 供养佛菩萨
唵萨哩斡 答塔葛达 萨叭哩斡啰 唵斡资啰 舍不答
步拶弥葛 萨膜的啰 斯癹啰纳 三麻耶 哑吽
乐供养呀 唵斡资啰 看支夷 啰纳啰纳 不啰啰纳 不啰啰纳
三不啰啰纳 三不啰啰纳 萨哩斡 孛答赤的啰 不啰拶哩达
麻葛不啰 尼牙巴啰 蔑答那达速吧微 萨哩斡 塔哩麻
纥哩达耶 伞多沙纳 葛哩吽吽 癹吒莎诃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什么是一念一炉香火里——香器?
不同形态的香,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香器,用来把它们供奉于佛菩萨前。香器是供香和焚香时所使用的器皿和用具,主要有香炉、熏球、香囊、香筒、香盒等。香器的设计者们除了考虑实际的用途外,还从装饰及美观的角度出发,讲究香器的材质、色彩与造型,使千姿百态的香器与袅袅香烟和美妙香味相协相配,浑然为一体。
  香器的类型
  为了配合各种香的使用,丰富多彩的香器也就随之而产生。除了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熏球、香囊、香筒、香盒、香盘、洒水器等香器。香炉、香筒一般与烧香配用;熏球多与熏香配用,也有与烧香配用的;香囊、香盒、香盘多与自然散发香味的香品配用,如果香盒、香盘是金质地的,也可与烧香配用;而洒水器则与各种香水、香汤配用。
  香炉。香炉是佛教最常用的焚香器皿,与花瓶、烛台称为“三具足”,一起供奉于佛菩萨前。从香炉的材质看,主要有金质、陶瓷质、石质、紫檀质几种,如金香炉、铜香炉、土香炉等等。从形状上看,香炉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放在供桌或供坛上的置香炉,如火舍香炉(有上下两层)、博山炉、鼎香炉、三足香炉等等; 二是拿在手上,有长柄的柄香炉,又叫手炉,常见的有莲花形、鹊尾形等;三是坐禅时所用的钓香炉;四是灌顶时,受灌顶者从其上跨越而过,表示净身的香炉。
  四类之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置香炉。不仅在佛教寺院中,而且一般信众也都是把香炉置于家中的供桌上,燃香来供养佛菩萨。手炉大都在剃度、礼忏、奉请等场合使用,双手执持炉柄,在炉头插香。在佛经中,也多次出现对手炉的记载:在手炉的炉头一端,前面有十六头狮子、白象,在两只兽头上另起莲花台作为炉,后面有狮了蹲踞,顶上又有九龙围绕奉承着金花,花内有金台宝子盛香。据说佛陀说法时,经常手执此炉。观察后世手炉,大多都有仿照此炉制作的痕迹。在有的佛经中,也有在供桌上安放香烛、手炉、戒尺,然后等待戒师手执香炉说法的记载。
  熏球。熏球又叫香球,是一种与熏香配用、造型独特的器皿。中国唐代开始流行的熏球呈圆球状,好似浑天仪,带长链,“轻重适均”,球体镂空并装饰有玲珑花卉,球内焚烧的香,随着球体的不停转动,从镂空处香烟四出。球体分为上下两个半球,并用铆接的叶片状卡子连接。因为球内有保持平衡的小杯,所以杯内的焚香能长久燃烧而不会熄灭。熏球多用在节庆活动及净化室内空气等场合。
  香筒。香筒是一种焚燃直式线香的香器,为了与用做插香的小筒区别开来,又把它称为“香龙”。它的造型是长直筒形,上面有平顶盖子,下面有扁平的乘座,筒的外壁装饰着镂空的花样。香筒的材质有竹质、玉质和象牙质,都是比较考究和名贵的,所以现在很少使用。
  香盒。香盒是盛装散香、末香等的容器。常见的香盒多是木制涂漆而成,也有陶制和金制的。其形状大多为扁平圆形,有大、小之分。香盒原来是供养佛菩萨的法器之一,后世除供佛之外,还把它的用途扩大,用在饮茶、宴席等场合。
  洒水器。洒水器是装盛香水的器具,与形式相同、形体略小的涂香器,并称为“二器”,其功用是用所盛香水,净化道场,涤除身心尘垢。洒水器,多为铸铜制,由附有高角的台、碗及盖所组成。碗上有三条或两条成组的纽带形纹饰;盖上有两段凸起,顶上通常有宝珠形的提钮。碗外侧有环状带纹。
  中国佛教中的香器
  香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佛教还未传入的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用铜炭炉在室内熏香的习俗。而门为了焚香设计、制造香炉,却开始于汉代。博山炉就是在汉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相传是东方的一座海上仙山。在这种炉的炉身、炉盖上,都雕镂着神山、飞禽、异兽、仙人等装饰图案,设计奇特,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
  此后,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们设计、制造出了种类齐全、式样丰富的香器。两晋南北朝时,有圆罐式熏炉;唐代开始出现长柄手炉和金熏球等新兴式样的香器;宋代,人们在焚香时,常常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到了元、明、清时代,则非常流行成套的香器,如“炉、瓶、盒”的组合式香具。
  由于明代盛行焚烧各种品级的沉香木块,所以大量设计精良的铜香炉被铸造出来,主要是因为制作铜香炉的原料——铜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如今,出于安全的考虑,铜质香炉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因为在大型祭祀和香会活动中,会形成众人祈祷祝福,香火鼎盛的场面。
  使用香器的意义
  据佛经中记载:四天王禀告佛陀说,在佛陀说法时,人间有人烧香供养,所散发出的美妙香气,于“一念顷”就到了各天王宫殿。佛陀回答他们说,这些香气覆盖光明,不仅能传到四天王宫殿,而且当为首之人“手擎香炉”供养佛经时,由香炉所散发之香味,就会“遍布十方世界”。这样,手持香炉的金刚烧香菩萨,就被佛教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即破除众生一切污秽、烦恼,获得舒适、愉悦、毫无障碍的智慧之香。
  随着香的普遍使用,香器几经演变,其材质、式样、色调也不断推陈出新,给人们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使佛教僧众及一般信徒在用香和供香时,达到视觉、嗅觉、心觉的完美统一,升华香意心念达至美好的境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香花供养”这个成语,那么,你知道它的出处吗?在《金刚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花香,而散其处。”意思是说,《金刚经》所在之处,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奉这部经,为它散花燃香,朝夕礼拜。散花燃香是佛教用来表示虔诚敬意的一种礼仪,成语“香花供养”就是由此而来的,表示虔诚的敬礼。此外,这个成语还表明:在对佛菩萨表示虔诚供奉的器物中,“香”与“花”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花。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道教有哪几大戒律和应行的善业?
我是个道士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尔九戒;五戒;十戒;女真戒;天仙大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成文;三坛大戒及崇百药;说百病等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90172.html?si=1 可以看看
十善:一孝顺父母,二忠事君师,三慈心万物,四忍性容非,五谏净蠲恶,六损己救穷,七放生养物,种诸果林,八道边舍井,种树立桥,九为人兴利除害,十读三宝经律,恒奉香花供养之具。
佛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来自www.gyjslw.com
8. 花的香,草的香,水果的香,四字成语
香花供养xiāng huā gòng yǎng【解释】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结构】主谓式【用法】作宾语;指用香和花供养【例句】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www.gyjslw.com
9. 佛教烧香是为什么?
现在在佛教仪式中,所有的环节都不是白来的,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在里面。我们佛教徒焚香,代表“戒定真香”,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可见五分法身香是佛陀教法的总概括,意义之深广,不可思议。摘自www.gyjslw.com
10. 什么是香花券?
  香花券本是是证明香客购买了香、花、水果等物品供奉佛菩萨的一种凭证,现在逐渐演变为了寺院门票的代名词。  佛经中对于大众以烧香、鲜花、水果等供奉佛菩萨之事说的很多,如《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又如《无量寿经·礼供听法第二十六》:“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后用“香花供养”表示虔诚的敬礼,用“香花券”来称呼香客供奉菩萨的凭证。最早的香花券是入寺参拜者自愿买的,现在很多寺庙需买门票才能进入,不说“门票”而说“香花券”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香花供养的近义词
该成语无近义词。【成语】: 香花供养【拼音】: xiāng huā gòng yǎng【解释】: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出处】: 《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举例造句】: 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老百姓的日常用于上体现佛教影响的例子
佛教作为一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传播时间纵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词,如“献身”、“习气”、“方便”、“障碍”、“一刹那”……本来就都是佛教名词。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词汇宝库中的明珠。在璀璨夺目的成语之中,竟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  【味同嚼腊】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单位】   指禅林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贴有各人名字,故称单位。如《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谓:“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此词以后用于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如“米”为计量长度的单位,“时”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克”为计算重量的单位,等。机关、团体或其所的某一部门称为工作单位。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 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挂羊头卖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 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  【看风使帆】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着势头行事,多含贬义。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 “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贼难防】  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 “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醒醐灌顶】  “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镜花水月】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形像)、乾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比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已的见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农亦禅、农禅结合是佛门僧侣的一个优良传统。僧侣们在礼佛、坐禅之余,不但参加耕种、收割、植树等农林劳动,还要从事砍柴、 挑水等日常劳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正式创立农禅制度的是唐代百丈怀海 (720-814) 禅师。  怀海,福州长乐人,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扬禅宗二十多年。他制了禅寺中的集体劳动制度,称为“普请”法。怀海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寰宇矣。”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增强僧侣的勤劳习惯。此外,劳动能够活动筋骨,益寿延年。怀海本人活到九十五岁的高龄,便是明证。  【一报还一报】   中国古代原有“报应”之说,谓上天能够降福罚祸。如《荀子·宥坐》说:“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种观点本于“天人感应”的理论。道教亦有“受天报施”(《太平经》)之说。然而,“报应”之说盛行民间,当在汉末佛教传入以后。佛教把“报应”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的 “报应”说不同。  佛教认为:各人所受的报应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报应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民间根据佛教的说法,而有“一报还一报”之说,如《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只因柳翠宣教不行阴骘,折了女儿,此乃一报还一报。”意为做了怎样的事,就有怎样的报应。   【一刹那】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 “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末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十恶不赦】   “十恶”是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十恶”的具体内容,如《未曾有经》说:“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如《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我国古代刑法中出现“十恶”的名称,始见于《隋书·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条重罪,不在论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恶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恶不赦”之说,谓罪大恶极,不可原宥。  【三头六臂】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后来,人们就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   【习气】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 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  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   【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指物体若分若合或人际关系即不亲热也不疏远。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谓见到似乎是怪异的现象,不大惊小怪,安然不动,自然无事。本见于禅宗典籍。如《五灯会元. 泐潭英禅师法嗣》:“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后俗语中多用作“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牛鬼蛇神】    牛鬼,传说为地狱中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或连称为牛头阿傍。《楞严经》卷八谓:“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又《五句辛经》谓:“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后在俗语中衍为“牛鬼蛇神”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杜牡对同时代诗人李贺的评价:“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比喻诗文、作品的虚幻怪诞。又如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牛鬼蛇神,纷然满纸,不复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门邪道、阴暗丑恶的东西。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至于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  【火中生莲】   比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源出佛教《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唐. 罗虬《比红儿》诗之三五:“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宋. 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指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云峰悦禅师语录序》:“不受然灯记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陈师道《清岩化禅师疏》:“绍云门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功德无量】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惰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   【本来面目】 指不加饰伪的真相。“本来面目”原是禅家语,源于《坛经行由品》,谓六祖惠能接受衣钵后,南行到大庾岭,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声明“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先让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然后,惠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大悟。“本来面目”在禅门中指真心、本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明心见性”。从《坛经》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恶,一念不生,即所谓“本来面目”。   【因果】  佛教用以说明一切事物联系、影响和生灭变化的基本理论之一。释迦牟尼曾驳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等说法。宋知礼《妙宗钞》谓:“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诃止观》卷五之下谓:“招果为因,克获为果。”因又称因缘,果又称果报。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  佛教的因果说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师地论》卷三八)是因果说的主要特点。随着佛教的弘传,因果报应之说深入民间。今广泛运用因果一词,泛指原因和结果及其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  【导师】   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磐经,使得无为,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大导师”。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  【劫后余生】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证阿罗汉果。”  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倷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  【单刀直入】  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净土】    “土”即国土、世界。佛教认为,“土”是由“心”而现的,心秽则现“秽土”,心净则现“净土”。一类业报相类似的众生共同感现一个国土,称为“依报”。众生的心识和业报千差万别,因此,国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无穷无尽。净土相对于秽土而言,其间没有生死烦恼、污浊痛苦。也称为佛土、清净世界。  经上说到的净土很多,如西方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密严净土、琉璃净土等。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一般所说的净土,即特指阿弥陀佛依其 “四十八愿”所建立的西方净土.《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中还描绘了西方净土的胜妙景像。  唐白居易《画西方帧记》也说:“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净土思想从汉末即传入中国。东晋慧远在庐山创建莲社,弘扬净土法门。后形成净土宗,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净土,是流行最广的宗派。俗语中或把未受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美好之地称为净土。   【现在】   《俱舍论》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时,名为现在。”意谓事物正在发生作用的刹那间,谓之“现在”。《维摩诘经· 弟子品》谓:“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又《金刚经》谓:“现在心不可得。”无住、不可得,均指出“现在”的特点是刹那变迁,不可滞留。佛教还有“三世”之说,即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如《百喻经· 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今常用“现在”一词,泛指目前、此刻。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 ————————来自中国佛教文化网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3. 阡秋万岁背本命星官香花供养花钱有什么意思?
千秋万岁被本命星官香花供养花。也就说这个人的命是已经是规定好的。想长命百岁也是不可能的。
来自www.gyjslw.com
14. 香字开头成语大全
香草美人】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香车宝马】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香花供养】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香火因缘】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香象渡河】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香消玉减】比喻美女日渐消瘦。
香消玉殒】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香闺绣阁】旧指女子的内室。
香火不绝】指信神者所供养的香烛不断绝。亦作“香火不断”。
香火姻缘】香和灯火都用于供佛,因此佛教用来比喻彼此意志相投。
香轮宝骑】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同“香车宝马”。
香象绝流】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同“香象渡河”。
香消玉碎】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损】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香药脆梅】果脯名。
香培玉琢】好象用香料造就,美玉雕成。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