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成语「目治手营」

2024年08月20日成语大全57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目治手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营老爷的习俗由来、目什么手什么成语、潮汕传统“营老爷”的由来?、求“目治手营”的解释、营的成语有哪些、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斋黍。、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目治手营”的词条资料
2:营老爷的习俗由来
3:目什么手什么成语
4:潮汕传统“营老爷”的由来?
5:求“目治手营”的解释
6:营的成语有哪些
7: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斋黍。

成语“目治手营”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ù zhì shǒu yíng
成语简拼:MZSY
成语注音:ㄇㄨˋ ㄓˋ ㄕㄡˇ 一ㄥ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出处: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成语用法:目治手营作谓语、定语;指亲为。

成语“目治手营”的扩展资料

1. 营老爷的习俗由来
习俗由来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土神的祭祀,是种社区性的节日。潮汕人把这种节日俗称为’营大老爷’。
这种节日起源于土地崇拜,上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土神的祭祀,有两种性质。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谷,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营建乡邑,保护人门安居的感恩。在亡古时期已经是这样。商代的甲骨文,就有’要不要向邦国的土神祈求丰年’的卜问(《前》4·17·3);近几年在郑州商代工城遗址发掘出一处以立石为中心的祭祀地,考古学家说,这是建城时祭祀土神的遗迹(裴明相《郑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在潮汕,伯公的祭祀仍然保留着这两种性质。上面提到的六月廿六引自公生,于前一种性质。潮汕人建房子、创村寨要先拜伯公,于后一种性质,而乡闾间在春日对伯公的祭祀,则两种性质兼具。例如,《普宁县志》载:
(二月)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其乡之土神,以祈谷。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南澳县志》也载:
(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春祈福’。
春日社神的祭祀,既有五谷丰登的祈祷,也有台境安宁的冀求。在潮汕社会最基层的里社,社神大多就是伯公。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营老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汉族民俗祭祀活动,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
风俗习惯
’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汉族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福德老爷、玉封大帝、华光大帝、木坑圣王、仙师公等等。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营老爷。
’营老爷’是一个汉族民俗祭祀活动,在白天或晚上进行,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营老爷’是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全村平安。营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习俗特色
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www.gyjslw.com
2. 目什么手什么成语
【目披手】边看书边录。形容勤奋攻读。【目送手挥】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潮汕传统“营老爷”的由来?
  营老爷
  “老爷”在潮汕地区是指一个镇或村的守护神,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王、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在一个镇内每日一村各村轮流“闹热”(相当于北方的庙会)并且营老爷。
  “营老爷”是一个祭祀活动,在晚上进行,村里的青壮年会抬着八抬大轿,抬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路和小巷,游行队伍庞大,队伍包括标手(扛标旗),牌手(举牌),轿夫,乐手组成。“营老爷”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全村平安。营老爷时村民可以用手摸一下老爷,相传可以带来好运气并且保一年平安。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求“目治手营”的解释

zhì
shǒu
yíng亲眼观察,亲手试验。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典故出处
严复《天演论·导言》:“先后间出,目治手营,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亲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营的成语有哪些
步步为营、
蝇营狗苟、
惨淡经营、
身在曹营心在汉、
营私舞弊、
花营锦阵、
结党营私、
安营扎寨、
苦心经营、
营营苟苟、
小本经营、
营营逐逐、
吹角连营、
偷营劫寨、
蜂营蚁队、
惨澹经营、
目量意营、
蝇营蚁附、
假公营私、
目治手营、
目注心营、
蝇营鼠窥、
安营下寨、
奔走钻营、
植党营私、
营私罔利、
刻意经营、
营蝇斐锦、
惟利是营、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斋黍。
“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作者:【张元干】 年代:【宋】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河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月,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赏析   解题: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八年为胡铨因谏议和而被贬至福州,由遭秦桧迫害,移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张元干作此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   赏析:   上片:述时事。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四句:写中原沦陷的惨状。   1、起调将中原沦陷之惨状托之于梦,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沦陷不可去,沦陷之惨唯可于梦中见之;二是中原之沦陷如恶梦一般。实景虚写,写出人心之惨痛,故有第二层的质问。   2、中原沦陷惨状:“怅”为领字。   所怅者: 一是“连营画角” 金兵军营相望,军号凄厉。   二是“故宫离黍”。《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故国之思。   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灭亡的历史事实,有尺幅千里之势。   第二层 “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   1、“昆仑倾砥柱”:古人相信黄河源出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传说昆化山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此以昆仑天柱,黄河砥柱,连类并书。   喻北宋王朝的沦亡。   2、“九地黄河乱注”:喻金兵的猖狂进攻。   3、“悲万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写中原经金兵铁蹄践踏后的荒凉景象。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三层“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感慨时事,点明送别。   1、“天意从来高难问……”:前面词人提出疑问,问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况涉及朝廷统治者而不能言。   于是顿挫之笔曲折至“天意从来高难问,人情老易悲。”言外之意,天高固然难测,而衣冠华族沦于异族之手,实乃人事使然。   “人情老易悲”,言天意既难测,而人情老易悲,今有深仇而不思报,故长叹“悲难诉”。   “悲难诉”的内涵:北宋议和灭亡之悲难诉;南宋王朝苟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之悲难诉。   2、送别。 笔锋自然转至送别胡铨—— “更南浦,送君去”。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节层层递转,字字沉实,词人悲愤之情,愈转愈深沉。   下片:叙别情。   第一层,“凉生岸柳销残暑”至“断云微度”:别时景物。   时令:初秋残暑,凉生岸柳——景之凄凉,人心为别而凉。   岸柳:依依惜别之情。   2、时间:夜,“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夜色已深,以缠绵,清秀之句,抒悲愤激昂之情,可见感情之深挚。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设想别后之心情。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曲曲折折抒写留恋之情:既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国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层,“目尽青天怀今古”至“听《金缕》”:遣愁致送别意。   1、“目尽青天怀今古”照应“天意从来高难问”,有四顾苍茫之感。   2、“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言大丈夫不能“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恩怨相尔汝”,本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3、满腹悲愤感情,通过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达到最高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举大白,听《金缕》”   以豪情排遣极痛,慷慨悲壮,余音缭绕。   提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张元干因此词受到削籍除名的处分,但这首词却广为传唱。据《客亭类稿》记载:南宋词人杨冠卿秋日乘船过吴江垂虹桥,“旁有溪童,具能歌张仲宗‘目尽青天’等句,音韵洪畅,听之慨然。” [编辑本段]注释   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梦绕神州路 ”,是说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 。“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首问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 ?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剥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   郑所南所谓“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 ”,让国破家亡之人而视之,此情此景便会产生共鸣,笔者亲历抗战时期华北沦陷的情景,故而被这情景深深感动。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   过片便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 。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 ”,写“疏星渡河汉 ”、“金波淡,玉绳低转”,为什么情调如此相似?而对于芦川,悲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如以“闲笔”视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晓细品,浅人难得深味矣。   下言写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 ,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经是不可能的!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 ?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穷达,又岂肯谈个人琐事。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此句的依据。   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作者用笔如夭矫之龙,不以陈言落套为比。   凡填《贺新郎 》,上下片有两个仄起七字句,不得误以为与律句全同 ,“高难问”“怀今古”,难、今二字,皆须平声(与上三字连成四平声),方为协律。又两歇拍“送君去”“听金缕”,头一字必须去声,此为定格。然而明清以后,理解此者已少,合律者百无一二人。故此说明,以示学人。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