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并()”的成语「恩威并重」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恩威并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把并 四字成语、恩威并重是什么意思、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不怕士兵哗变呢?、曾国藩说的人生六耐指哪些?、为什么做一个恩威并施的领导?、“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带并的成语有哪些恩施并重是什么意思并重是什么意思四字组词 最后一个字是重教育孩子恩威并重是对的吗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恩威并重”的词条资料
2:把并 四字成语
3:恩威并重是什么意思
4: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不怕士兵哗变呢?
5:曾国藩说的人生六耐指哪些?
6:为什么做一个恩威并施的领导?
7:“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8:带并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恩威并重”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ēn wēi bìng zhòng
成语简拼:EWBZ
成语注音:ㄣ ㄨㄟ ㄅ一ㄥˋ ㄓㄨㄥ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恩威并行、恩威并用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成语用法:恩威并重作谓语、定语;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成语造句:我一向倒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的。(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
英文翻译:justice tempered with mercy
成语“恩威并重”的扩展资料
1. 把并 四字成语没有与“把 并”相关的成语!
『包含有“把”字的成语』
“把”字开头的成语:(共8则) [b] 把臂入林 把臂徐去 把持不定 把饭叫饥 把酒持螯 把素持斋 把玩无厌 把薪助火
第二个字是“把”的成语:(共2则) [e] 二把刀 [y] 一把死拿
第三个字是“把”的成语:(共6则) [c] 持螯把酒 揣奸把猾 持斋把素 [f] 放刁把滥 [m] 盲人把烛 [n] 捏一把汗
“把”字结尾的成语:(共1则) [t] 投机倒把
“把”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5则) [m] 眉毛胡子一把抓 [q]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s]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t] 偷鸡不着蚀把米 [y] 一朝在手,便把令来行
『包含有“并”字的成语』
“并”字开头的成语:(共12则) [b] 并存不悖 并蒂芙蓉 并疆兼巷 并驾齐驱 并驱争先 并容徧覆 并日而食 并世无两 并威偶势 并为一谈 并行不悖 并赃拿贼
第二个字是“并”的成语:无
第三个字是“并”的成语:(共48则) [a] 挨肩并足 [b] 比肩并起 倍日并行 [c] 椿萱并茂 [d] 多收并畜 [e] 恩荣并济 恩威并行 恩威并用 恩威并重 [f] 方骖并路 芙蓉并蒂 [g] 公听并观 [h] 贿赂并行 [j] 兼包并畜 兼包并容 兼程并进 交颈并头 兼容并包 兼容并蓄 兼收并采 兼收并畜 兼收并录 兼收并蓄 俱收并蓄 [k] 口耳并重 宽猛并济 [l] 连镳并驾 连镳并轸 连二并三 连三并四 连舆并席 连枝并头 [q] 齐镳并驱 齐名并价 齐驱并驾 齐驱并进 齐趋并驾 齐驱并骤 齐头并进 情文并茂 齐心并力 齐足并驱 [s] 声情并茂 十日并出 [t] 同心并力 [w] 五行并下 [x] 相提并论 [z] 钟漏并歇
“并”字结尾的成语:(共2则) [b] 白头相并 [r] 肉薄骨并
“并”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1则) [l] 两雄不并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恩威并重是什么意思
词目 恩威并重发音 ēn wēi bìng zhòng释义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出处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示例 我一向倒是~,以德服人的。(陈白尘、贾霁《宋景诗》十九)近义词:软硬兼施 恩威并行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不怕士兵哗变呢?
霍去病分别在17岁、19岁、22岁时,先后只有4次领兵出征匈奴,不知这经常殴打士兵是怎样的一个经常,为何正史难见记载;战场本就瞬息万变,难免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远超辛苦的概念。难道士卒说困乏了就让大家睡觉,或者士卒说累了就让大家休息,这才是体恤将士吗?
显然,不能将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同“殴打士兵或不体恤兵士”相提并论。假如,军纪严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将士哗变,这样的将领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却是名垂青史的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汉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岂能真做出“经常殴打士兵”和“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呢。
假如,霍去病和张飞是一样的人物,动不动就会醉酒 “鞭挝健儿”,而他身边的队伍又多为匈奴降将降卒组成,不要说麾下将士随他浴血奋战,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盘,哗变的机率岂不非常的高。结果,张飞被帐下将张达和范疆(强)割下了脑袋,而霍去病领兵不但没有出现士兵哗变,反屡立战功。这也足以证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经常殴打士兵”或“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
正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么,霍去病在带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议的地方呢?
从史书的评与议,分析霍去病的带兵疑点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和《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都有记载:“霍去病率军出征时,汉武帝都会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但回来时,又会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
太史公和班固说这些,难道是为了贬低霍去病吗?当然不是,因为后面还有一句话:“大将军卫青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靠和善柔顺来讨好皇上,但天下却没有称赞他的人。”
也就是说,天下人对霍去病的作法比较称赞,而对卫青的“为人仁慈,热爱士兵,谦和礼让”并不认可。
那么,霍去病“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难道是故意让士兵挨饿吗?答案当然不是。
其一:“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说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率领轻勇骑八百出征,斩获敌人2028人,并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因此被封为冠军侯。此战,显然是大胜,返回时又岂能没有军粮缴获。既然有缴获,返回时就不应该出现士兵挨饿的情况。
同样,在公元前121年春、夏两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战役中,霍去病率领的将士,均取得大胜,当然缴获不会少,又怎么会出现士兵挨饿的现象呢?
假如确实存在士兵挨饿,而霍去病却将剩余的米和肉丢掉,这岂不证明他想和将士同甘共苦。
或许有人会问,他为何不将剩余的军粮分给士兵呢?这是否与韩信的“背水一军”和曹操的“望梅止渴”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谁又会说韩信不顾将士的生死、曹操不顾体恤将士呢?或许,霍去病是为了激发大家加快返程的脚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饱饭吃,以免因一、两餐的饭食而影响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时,霍去病实施的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战略,本就是以战养、就食于敌,忍饥挨饿岂不非常正常。
其二:对史书记载的“在塞外作战时,军粮不继,将士们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却还要开辟场地,踢球玩乐。”说法理解有误。对此,可能有人认为霍去病“丝毫不体恤将士”,将士们都饿得爬不起来了,还要踢球玩乐。假如,将士们确实饿得爬不起来,又怎么能踢球玩乐呢?显然是将士们饿得不想动而已,而霍去病为了保持将士们的战斗力,便以踢球的娱乐形式,激发将士们时刻处于战备的亢奋状态。反之,将士们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又何来战斗力可言。
其三:军旅之中,有时出现将领对士兵“动粗”实正常现象,并不算“殴打士兵”。例如,经历过至少连续24小时野营拉练的军人都会深有休会,一旦中途停下吃饭时,许多官兵就会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饭,这时指挥官在叫不醒的情况下,就会动粗,对着不起来的士兵踢上几脚,督促他们尽快吃饭赶路。因此,霍去病的军营也绝对存在此类“殴打士兵”的现象,但并不会遭到士兵记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没有过从戎经历,只是将一些军中将士的言论片面记载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军事”常识。同时,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门阀之家,对于卫青和霍去病这类出身低微,而且通过战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点感性上的偏见,也实正常。如:他在《史记·佞幸列传》写道:“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竟然将军功赫赫的卫青和霍去病,与邓通、赵同、李延年之类的佞臣相提并论。
以此来看,霍去病应该不会真正做出“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来,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士兵哗变之说了。
假如这些还不足以证明霍去病是否“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话,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对其治军之能的记载。
从霍去病的将与帅,解析他的治军之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认为卫青是个帅才,而霍去病只是个冲锋的将才。其实,霍去病是历史上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帅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军之道,更是难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学习孙武兵法,但是他却说:“打仗应该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适宜当前的形势。”
正所谓:“能发现问题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决问题者才是高手。”当时,霍去病应该还不到17岁,也不曾随军征战,但他却能发现汉军作战观念的陈旧,而又能在战场上身体力行革新汉军战术的陈旧模式,采取“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奇战略,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并实行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霍去病的战略思想,已极大革新了汉军长久以来实施的“水来土掩,兵来将当”的被动抵御战略,不但通过以战养战将战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极大减轻了国家的后勤供应压力。可见,他绝对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领兵统帅,又哪里来的闲功夫“经常殴打士兵,关心所有将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还要其它的中低层将领干什么呢?
显然,“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说法,应该和他关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执行“迂回纵深、穿插包围”的战略,最难的应该就是准确定位打击目标。例如:戍边数十年的老将李广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时赶到围歼地点,致使匈奴单于逃脱,自己也忧愤自杀;再如:老将合骑侯公孙敖和博望侯张骞也曾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终交了赎金,这才免于死罪,并被贬为平民百姓。
但是,作为年轻将领的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准确定位打击目标,并立下赫赫战功。因为,这与他的用人之能和驾驭将士的出色本领是分不开的。
治军,驭下有方
霍去病19岁时的两场河西之战,麾下三大战将分别是:高不识(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赵破奴(匈奴籍汉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但是,他却能带领这样一支几乎是匈奴人组成的队伍去反攻匈奴,斩杀匈奴人,而且还屡立战功。
他21岁时的漠北之战,麾下有匈奴将官高不识、赵破奴、赵安稽(匈奴某王)、复陆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轩(匈奴楼剸王),另有汉军将领李敢、路博德、卫山、徐自为。此战,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将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则占了40%以上。同时,他还能一路收编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抢夺匈奴人的物资,最终“封狼居胥”,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难以实现对精准目标的打击;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统帅,战场上难保不会落个张飞的下场,当然也难保不会发生士兵哗变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风险还是非常大的,一旦有临战反叛者,必然会给汉军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如:在两年前的漠南之战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将赵信,将汉军的大量情报带给匈奴人,并被匈奴单于封为“自次王”,成为匈奴单于的主要谋士。
但是,霍去病却能成功驾驭这些彪悍的匈奴将士反攻匈奴,可见其治军之道和驭下之术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难道想要逼着匈奴的将士哗变不成。
胆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但是,当汉军出现时,匈奴浑邪王的多数副将们却不愿投降,并引发叛乱。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机,稍微处置不当,4万多匈奴人可能会出现复反的现象。
如果,大军攻击,匈奴人必然惊恐,进而造成叛乱的加剧。见此,霍去病果断带领少量将士冲入匈奴叛军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乱,而匈奴人却未敢趁机围攻霍去病。可见,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慑力之强,而只有恩威并重才会有这样的威慑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事情呢?也难怪,汉武帝会对霍去病那么的宠信。
从霍去病的功绩,看他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战结束后,为了彰显霍去病的功绩,但又不能设立两个大将军岗位,因此汉武帝搞了个“大司马”,并且“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即: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和霍去病的大司马骠骑将军的秩禄是一样的。
显然,汉武帝此举,有让霍去病接掌卫青帅印的意图。但令人既遗憾又意外的是,年仅23岁的霍去病却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当时霍去病正在谋划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长达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对匈奴用兵。可见,汉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讨伐匈奴的“挂帅”之人。
因此,对于霍去病的死,汉武帝是非常痛心的,这才征调国“玄甲军”组成送葬队伍,一直从长安排列到茂陵,而这些“玄甲军”几乎都是由匈奴人组成,岂不显示霍去病在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综上所述,霍去病绝对是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将帅之才,全力谋划战局的时间怕都非常的紧迫,又那里有闲功夫 “经常殴打士兵”,当然也不存在“丝毫不体恤将士”之说,更不会发生士兵哗了。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曾国藩说的人生六耐指哪些?
“六耐”是指:
1、耐冷:事态炎凉,要随遇而安,坦然处之;
2、耐苦:面对苦难百折不挠,终有云开日现的时候;
3、耐燥:面对浮躁心静如水,不为钱利所诱,所累,笑看云卷云舒;
4、耐烦: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人气我我不气;
5、耐忙:潇洒自然,活跃思维,享受忙碌;
6、耐热:炙手可热时要收敛,谨言慎行。
扩展资料
曾国藩为人处世三十六字诀
1、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
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
3、:凡为一事,事皆贵;以而精,以纷而散;
4、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
5、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
6、静: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7、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
8、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
9、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
10、明: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2、硬: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
13、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
14、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
15、廉: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
16、勤: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
17、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18、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19、仁: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
20、诚: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
21、敬:平易近人,不卑不亢;内外兼修,乐道人善;
22、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
23、和: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
24、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
25、挺: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
26、辣: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27、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28、悔: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
29、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30、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31、滑: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
32、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33、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
34、忍: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
35、退: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36、圆: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为什么做一个恩威并施的领导?
经常听到有些企业领导说:“我对员工那么好,可是到最后他们都背 弃了我,真是太无情无义了!” 也经常见到这样的领导,他们很有“领导脾气”,只要看到不顺他的 事,就把员工叫到跟前噼里啪啦尅一顿,厉害得不得了。可是员工们没有 对他产生厌恶,也不认为他管得太严,反而觉得有一分亲切感。这就是一 种领导艺术。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如果你的员工犯了错,你是应该安慰他还是该 骂他一顿?有时安慰比骂更有效果,有时骂比安慰更立竿见影。但是,该 安慰的时候你却骂,该骂的时候你却安慰,就会把本来没有那么糟的事情 搞得更糟。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流动的时代,员工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很 容易就能在行业中获得另一个工作的机会。如果你想留下你所珍视的技术 人员或者骨干经理人员,单单依靠高薪是远远不够的。留人主要靠留心, 这就要求领导懂得恩威并施的领导艺术。所谓恩威并施,就是恩惠和惩罚 这两手政策并行使用,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统治者大多都会使用这软、硬 两手策略。你臣服于我,我则施以恩惠,同时又以武力和惩罚对付叛逆行 为。 领导适当的施恩往往能让员工感到受重视,受尊重,感到“遇明 主”,从而建立起主雇之间的感情。但是,领导对待员工只靠诚信、公平 在很多时候依然是不够的,必须要动点脑筋、用点技巧,适当地发发威, 这样才能使下服服帖帖。 恩威并施的要诀在于:在实施控制时,既要施之以恩、施之以德,感 化影响、说服指导,从而赢得部的信赖;又要施之以威、施之以,查 验所为,奖优罚劣,使部有敬畏感。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很善于恩威并施的领导者。
唐太宗驾驭功臣的手段便是恩威并用。他并没有像李渊那样对李靖动 过杀机,只是想通过别人对李靖的弹劾,稍稍警示一下李靖。唐太宗非常聪明,他知道对卓尔不群的李靖该怎么收,应如何放,拿捏得恰如其分。 所以李靖才会心甘情愿地辅佐唐太宗去打天下。 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应用范围很广,尤其适用于当今的企业管理领 域。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领导者,恩威并施是你必须掌握的一门 领导艺术。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领导者对于部下,应当是慈母的手紧 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备至,犯错误时严加惩诫,恩威并施,宽严相 济,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统御。 慈母的手,慈母的心,是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都应该具备的。对于自己 的部和员工要关心和爱护,因为他们是你的伙伴,甚至是你的依靠。关 心他们才能团结他们,以达成事业的目标。 但是,仅仅做“慈母”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做“严父”,这种“严” 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特性而来的。松下认为,有一小部分人不需要别人的监 督和责骂,就能自觉自发地做好工作,不出差错。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好 逸恶劳的,他们喜欢挑轻松的工作,拣便宜的事情,只有别人在他们后面 随时给予督促和压力,他们才能谨慎做事。对于这种人,就只能是严加管 教。 企业领导者在管理上宽严得体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原则和条规面 前更应该如此,分毫不让。对于那些违犯了条规的员工,就应该举起钟馗 剑狠狠砍下,决不留情。
盛田昭夫不愧是恩威并重的高手,为了总公司的利益,他不能有丝毫 的宽贷,但考虑到这位厂长是一名老员工,而且在生产经营上确实是一把 好手,为了让他再接再厉,就采取了送花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歉意。这种方 式在索尼公司内部被称为“鲜花疗法”。 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必须做到恩威并施,宽严相济,才能管理好下 ,有效发挥他们的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究竟是什么意思?
慈不带兵,善不为官这两个都是说一个人要是太仁慈,或者是太善良了,是不适合在官场做事的,带兵打仗需要智勇双全的人。
而在官场上,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善良的人不适合,义不养财是来说商人的,商人们如果讲义气,就挣不到钱,情不立事,是说一个人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讲究情面的话,那么事情就做不好。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句话是来自明代的一个儿童启蒙教材《增广贤文》,里面主要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根本的,一些符合儒家思想的句子摘出来编撰成一本书后,成为了给儿童传授知识的启蒙教材。
里面包括一些诗词歌赋还有历史典籍,还有戏曲唱词和笔记杂感等。慈不带兵中的慈就是仁慈之意,他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仁慈的将领是不适合带兵打仗的,因为在战争里都是刀光剑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必须要一个智勇双全,有军事才华的将领才可以的。
扩展资料: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是一句流传甚广的统兵古训,这是古来善用兵之人都知道的道理。曹松有句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意思是:一个将帅的成功是靠牺牲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换来的。这不是说要对部下横眉冷眼,而是说关键时刻绝不能因为心慈手软而误了大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处此“一时”之时,统帅战将必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妇人之仁而坏了大局。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带并的成语有哪些
相提并论、
并行不悖、
兼收并蓄、
声情并茂、
并驾齐驱、
兼容并蓄、
齐头并进、
兼容并包、
椿萱并茂、
并肩作战、
并日而食、
恩威并重、
同心并力、
芙蓉并蒂、
恩荣并济、
十日并出、
五行并下、
齐驱并进、
恩威并用、
倍日并行、
兼程并进、
齐心并力、
两雄不并立、
方骖并路、
齐名并价、
钟漏并歇、
并容徧覆、
肉薄骨并、
情文并茂、
恩威并行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恩施并重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恩威并重吧。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并重是什么意思
并重 指同样重视;同等看待。例如恩威并重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0. 四字组词 最后一个字是重
语长心重
不分轻重】指人办事盲目,不分主次。
【秉节持重】保持节操,谨慎稳重。
【不知轻重】不懂得事情要紧不要紧。
【不足轻重】犹言无关紧要。
【才轻任重】才能不高而肩负重任。
【德薄任重】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多用作谦词。
【道高德重】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道高魔重】形容法力高强。
【道高望重】犹言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隆望重】犹言德高望重。
【德深望重】德:品德;深:高;望:声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与名位高的人。
【德尊望重】犹言德高望重。
【恩深爱重】恩德情义极为深重。
【恩深义重】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恩威并重】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方寸万重】方寸:指心。万重:多话。心里头有千言万语。
【分陕之重】陕:古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重:重任。指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后指朝廷对守土重臣的委任
【功高望重】望:名望,声望。指功劳大而名望高。
【顾虑重重】重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顾虑。形容顾虑极多,难于放手行事。
【厚栋任重】栋:房屋的正梁。栋梁必须粗大才能承受得住巨大的压力。比喻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才可以担任重要职务。
【缓急轻重】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畸轻畸重】畸:偏。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
【举足轻重】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孔怀之重】孔:甚、很;怀:思念。指兄弟间的亲情。
【苦难深重】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既深又重。
【矛盾重重】重重:层层。彼此间的冲突、意见很多。
【名价日重】名价:声望;日重:一天天增加。名声一天天大起来。
【没轻没重】指言语或动作鲁莽。
【老成持重】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
【年高望重】年纪大,声望高。
【拈轻掇重】轻的重的都要拿。指要干的活很多。
【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礼轻义重】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力微任重】能力小而任务重。
【力小任重】能力小,负担重。犹言力不胜任。
【衡轻重】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
【情深义重】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
【情深意重】情意深重。
【尊势重】尊:地位或辈分高。位高,势力大。
【如牛负重】象牛背着沉重的东西一样。比喻生活负担极重。
【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是非轻重】正确和谬误,事情的重要与不重要。
【水复山重】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世轻世重】世:当世。意思是刑罚要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确定轻重严宽。
【束身自重】束:约束;重:尊重,看重。严格约束自己。
【善自珍重】善;好好地;珍重:保重。好好地保重自己。
【问鼎轻重】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未足轻重】指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无足轻重】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位尊势重】位:官位。指官位越高势越大。
【相互尊重】尊重:敬重,重视。指互相重视。
【心事重重】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拥兵自重】拥有军队,巩固自己。
【语长心重】言辞恳切,情意深长。
【榆瞑豆重】用以指身懒神昏。
【一语为重】表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罪恶深重】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择福宜重】选择吉福之事应取重的。
【钟鸣鼎重】谓官高位重。
【罪逆深重】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同“罪孽深重”。
【灾难深重】灾难很多,而且严重。
【罪孽深重】孽:罪恶。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泽深恩重】德泽深远,恩情厚重。
【资深望重】资格老,声望高。
【致远任重】
【罪业深重】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教育孩子恩威并重是对的吗
对于孩子,用恩威并重是不正确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过度的严格的要求孩子,过度追求完美,要求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定要孩子根据自己设计的路线,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去做,孩子其实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其实有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孩子想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孩子的身上,要求孩子去做。很多家长并没有问过孩子喜欢与否,并不知道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但是作为家长更应该的是放下自己的身段,做孩子的朋友,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如果过度的强硬的要求孩子,就会让孩子变得缩手缩尾,什么时候都不愿意去做。又或者孩子会觉得反正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人去聆听,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那干脆就放任自流,自暴自弃。因为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去努力,都是不行的,都是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家长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教育下,他的自信就会逐渐的抹掉,难以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当孩子缺乏了自信,那孩子的前途是堪忧的。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