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物穷()”「即物穷理」

2024年08月22日成语大全69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即物穷理”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即物穷理 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带理的成语、《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即物穷理”的词条资料
2:即物穷理 什么意思?
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带理的成语
5:《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成语“即物穷理”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í wù qióng lǐ
成语简拼:JWQL
成语注音:ㄐ一ˊ ㄨˋ ㄑㄩㄥˊ ㄌ一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程朱理学的主要范畴之一。谓“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现,要依据具体事物穷究其“理”。

成语“即物穷理”的扩展资料

1. 即物穷理 什么意思?
中国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观点,指接触事物而穷究其理。源于《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程颢、程颐认为格物便是穷理。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主张接触事物而穷尽其理。又认为理派生万物,天下万物又体现着理,有一事物便有一理。因而,穷理便是穷究事事物物中的理,从而体认本体之理。陆九渊认为穷理在于明心,王夫之也谈即物穷理,他所说“即物”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穷理”是指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大学’,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这是人教教科书九年级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里的解释,应该比较准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带理的成语
带理的成语:
1、理所当然[lǐ suǒ dāng rán]
释义: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2、慢条斯理[màn tiáo sī lǐ]
释义: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出处:明·金圣叹《西厢记》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在意。”
3、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
释义:理直:理由正确、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一:“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
4、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
释义:得:适合。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出处:清·吴趼人《瞎骗奇闻》:“你别瞧我摆了店面,天天卖钱,那是自己本事换来的,我用着心安理得。”
5、据理力争[jù lǐ lì zhēng]
释义:依据道理,竭力维护自己方面的益、观点等。
出处:《魏书·阳固传》:“初;硖石之役;固有先登之功;而朝赏未及;至是与尚书令李崇讼勋更表。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欣焉。”
6、无理取闹[wú lǐ qǔ nào]
释义:毫无理由地跟人吵闹。指故意捣乱。
出处:唐·韩愈《答柳州食虾蟆》诗:“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7、顺理成章[shùn lǐ chéng zhāng]
释义: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出处:清·吴趼人《九命奇冤》九:“(桂仙)歇了一歇道:‘姑妈;我父亲当日;虽然说发的是横财;却是顺理成章;自然到手的;并不是悖入之物。’”
8、至理名言[zhì lǐ míng yán]
释义: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二:“‘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
9、伤天害理[shāng tiān hài lǐ]
释义:伤、害:损害;天:天道;理:伦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堂上公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以吮人痈痔者耶!”
10、理屈词穷[lǐ qū cí qióng]
释义: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侫者。”朱熹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礼记·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各是什么意思?
诚意: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正心: 谓使人心归向于正,拥有正义的心,不惧怕敌人;
修身: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齐家: 持家, 管理家庭而使家庭和睦。
原文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学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