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王”字的成语「买王得羊」

2024年08月22日成语大全82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买王得羊”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什么成语带得字、什么什么得什么填词语、王献之述评、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是什么意思?、形容 字画的成语、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买王得羊”的词条资料
2:什么成语带得字
3:什么什么得什么填词语
4:王献之述评
5: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
6:“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是什么意思?
7:形容 字画的成语

成语“买王得羊”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ǎi wáng dé yáng
成语简拼:MWDY
成语注音:ㄇㄞˇ ㄨㄤˊ ㄉㄜˊ 一ㄤ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唐·张怀瑾《书断》:“时人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①谓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成语用法:买王得羊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明·王世贞《十绝句诗画跋》:“或云赵书有疵笔,出俞紫芝手。果尔,所谓买王得羊耳。”

成语“买王得羊”的扩展资料

1. 什么成语带得字
得字成语 :
求之不得、
哭笑不得、
得意洋洋、
得天独厚、
适得其反、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心安理得、
死得其所、
迫不得已、
怡然自得、
自鸣得意、
各得其所、
贪得无厌、
不得而知、
春风得意、
妙手偶得、
利害得失、
读书得间、
探骊得珠、
渔翁得利、
得陇望蜀、
得不偿失、
动辄得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自得其乐、
得意之作、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什么什么得什么填词语
傲睨得志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实现。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拔十得五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成败得失 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 出手得卢 卢:古时樗蒲戏一掷五子皆黑,为最胜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胜利。 穿井得人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吹弹得破 好象吹一吹、弹一弹就会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肤非常细嫩。 春风得意 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动辄得咎 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旱苗得雨 将要枯死的禾苗得到地场好雨。比喻在危难中得到援助。 鸡虫得失 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 蛟龙得水 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利害得失 好处和坏处,得益和损失。 盲者得镜 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 迫不得已 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乞浆得酒 讨杯水喝,却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过所要求的。 求浆得酒 浆:饮料。比喻所得过于所求。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人人得而诛之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如鱼得水 好象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探骊得珠 骊:古指黑龙。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原指冒大险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 淘沙得金 用水选的方法从沙子里取得真金。比喻除去杂质,提取精华。也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 万不得已 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亡羊得牛 丢掉羊,得到牛。比喻损失小而收获大。 小己得失 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洋洋得意 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扬扬得意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一索得男 旧时指头胎生子。 因祸得福 变坏事为好事。 有一得一 不加也不减,有多少是多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自鸣得意 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钻火得冰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佐雍得尝 比喻助人为善,自己也分享光荣。 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 逼不得已 指迫不得已。 必不得已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除狼得虎 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得尺得寸 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 得寸得尺 指或多或少皆有所得。后也指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涸鲋得水 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同“涸鱼得水”。 涸鱼得水 涸辙之鱼得到水。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鸡虫得丧 比喻微小的得失,无关紧要。同“鸡虫得失”。 买王得羊 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马上得天下 喻指武功建国。 剖蚌得珠 比喻求取贤良良的人材。同“剖蚌求珠”。 情非得已 指情况出于不得已。 如虎得翼 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同“如虎傅翼”。 塞翁得马 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是非得失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忘象得意 忘记物象,得到真谛。 小人得志 小人:指道德低下或行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人取得了势。 渔人得利 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渔翁得利 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 造因得果 指无论制造何种因缘,必得相应之后果。 佐饔得尝 比喻助人为善者得善报。来自www.gyjslw.com
3. 王献之述评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扌厌)’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扌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扌厌)”,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扌厌)、外拓”的意义,“内(扌厌)”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扌厌)”、“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扌厌)”也能“外拓”,当是“内(扌厌)”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扌厌)”,当是“外拓”为主“内(扌厌)”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扌厌)’,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扌厌)、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五、媚趣之辨。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出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媚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了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钦!”唐太宗的评论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王献之书艺的独立价值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入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话、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圣母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涵《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赵孟頫,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摘自www.gyjslw.com
4.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是什么意思啊?
羊欣(370-442年),字敬元,泰山(今山东)人。南北朝时期医家,谙长生养老术。他是王献之的外甥,书法得到王献之亲授。善隶、行、草书,名重一时。其楷书似王献之,用功极深,可以乱真。南朝宋、齐间市井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羊欣很小便跟从献之学书。当时王献之的书很难求,人们如能得到羊欣的作品也很高兴,故有此谚语。 而《宋书.列传》上记载一段趣事,说的是王献之任吴兴太守时,羊欣父亲在乌程为令,羊欣年方十二,王献之非常喜欢这个外甥。有一天,献之路过乌程县城,特地去看看羊欣。当王献之跨进书房时,却见羊欣身上穿着崭新的白绢裙袍正在睡午觉。王献之一向喜爱在洁白的衣服上写字,不禁来了书兴。他没有叫醒羊欣,而是不声不响地在羊欣衣服上挥笔写字,写着写着,羊欣的新衣上全写满了字。当羊欣一觉醒来时,看见自己身上写满了字,不禁惊讶万分,一问家人,才得知是王献之写的字,顿时又高兴起来,他立即叫人把这件裙服当作珍品保存起来。 羊欣的书法真迹已无流传。北宋《淳化阁帖》中有一《笔精帖》传为他所书。另外,传世的王献之书迹中,可能混有他的作品,今已难辨。羊欣还撰有《续笔阵图》,已失传。又有《采古来能书人名》一卷,是中国早期的书家简史传著作。著录秦至晋代能书者69人,指出各家擅长的书体,对部分能书者有简要的评语,还辑录了部分书家的佚事异闻。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谚语是什么意思?
得王献之子敬亲授笔法,沈约谓之善隶书,子敬之后,当为独步。时有谚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形容 字画的成语
妙手丹青 ( miào shǒu dān qīng ) 解 释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 出 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落墨为蝇等行云流水 天籁之音 龙飞凤舞 百家争鸣 别具匠心 工力悉敌 光彩照人 呼之欲出 别出心裁 良工心苦 门户之见 沁人心脾 曲终奏雅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出神入化 多才多艺 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 心灵手巧 一技之长 引人入胜光彩夺目 百家争鸣 别具匠心 工力悉敌 呼之欲出 价值连城 龙飞凤舞 巧夺天工 韦编三绝 叹为观止 精雕细刻 烘云托月 别有天地 惊世骇俗 入木三分 能工巧匠 精雕细刻 炉火纯青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