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善”「一介之善」

2024年08月23日成语大全61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一介之善”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出自哪里、萧何一介文官,为什么他坚信韩信有大将之才?、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翻译、什么是介子推独善其身?、“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一介之善”的词条资料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出自哪里
3:萧何一介文官,为什么他坚信韩信有大将之才?
4: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翻译
5:什么是介子推独善其身?
6:“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是什么意思

成语“一介之善”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ī jiè zhī shàn
成语简拼:YJZS
成语注音:一 ㄐ一ㄝˋ ㄓ ㄕㄢ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文艺,居接士之馆。”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微小的善行。
成语用法:一介之善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虽闾巷一介之善,甚或辈行绝数等,未尝不委曲外比,售其声名。宋·叶適《郑景元墓志铭》

成语“一介之善”的扩展资料

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出自哪里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据说出自西汉时期的刘向的《说苑》,意思是,书就像良药,善于读书的人可以(像医病那样)治疗愚钝。但现代有学者“查无实据”,并断言“决非西汉刘氏”所言。究竟出自何时、何处,无从查考。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对人们确有深远的思想启迪。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2. 萧何一介文官,为什么他坚信韩信有大将之才?
因为韩信曾献出解决粮食发霉的计谋,萧何从这件事情看出来韩信这个人很有头脑,他就更加坚信韩信有大将之才。
韩信因为粮食发霉的事情愁眉不展,萧何出现解决了他的烦恼。萧何是刘邦非常信任的人,刘邦敢把粮草交给萧何管,足以证明萧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粮草的筹集本来就很困难,粮草的储存更难。粮草容易发霉,萧何一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韩信就提出合理放置粮草,使得久置的粮草能够优先运往前线,不至于发霉坏掉。
韩信提出这个方法,萧何非常惊喜,他愿意去了解韩信,才能发现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相之才。韩信解决了萧何的烦恼,萧何经常找韩信聊天,在聊天中自然能发现韩信的才能。萧何一直都想把韩信推荐给刘邦,韩信这个人才可不能让他跑了。
韩信想要当大将军,可是刘邦只是给了他一个小官当当,韩信不服气就跑了,萧何更加觉得韩信是大才,才会不甘心当一个小官。其实刘邦已经对韩信很好了,韩信从未领兵打仗过,这种情况下刘邦都能给他个官当当也是不容易。只不过韩信的志向太高,才会连夜跑路。
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回来对刘邦说,想要一统天下,那必须要得到韩信的辅佐,他希望刘邦能够重用韩信。刘邦很信任萧何,觉得尝试一下,韩信果然没让大家失望,他的确是天生的将相之才。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汉朝。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翻译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
一、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商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二、原文:《弈秋诲棋》选自战国 孟子《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弈秋
古代围棋名手。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心。
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什么是介子推独善其身?
晋文公在未做国君时,逃亡在外17年,回国登基后第一件事,便是赏赐和他一起逃亡的功臣。
那些人都有了金银财宝和很高的官爵,独有介子推一人,被晋文公忘记了。在逃亡期间,介子推忍饥、受冻,吃了很多的苦,但他却供奉晋文公所需要的一切,使他生活得十分舒服。
一天下午,介子推倒在椅子上连声叹气。母亲安慰他说:“你的功劳很大,为什么不和国王说明,求一个官做做呢?”
介子推坐直身子对他母亲说:“我不是想得到赏赐,而是看不惯那般小人,自以为有功就摆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那些卑鄙的人,都想将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实在太可耻了,我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做事,我想回到乡下种田,又怕您不同意我的做法。”可是,他的母亲连连点头说:“你的志向很高,不贪求功利,我太高兴了。”他和母亲便住到绵山去了。
过了一些日子,晋文公忽然想起了介子推的功劳,便叫人到绵山去找他。可是绵山很大,又长满了树木,100多个人在绵山找了3天3夜,还没有找到介子推。当时有人建议,用火烧山,他们见了火,一定会自己跑出来。
介子推和他母亲藏在山内,知道晋文公派人来找他,他仍然不愿意出来。后来大火烧到他们的身旁,介子推连忙对母亲说:“我背您出去吧,不然,就要被烧死了。”
他的母亲瞪大眼睛对他说:“你不是不愿意和那些争夺利的小人在一起吗?现在怎么又怕死了呢?”
“不。”介子推说,“我不怕死,但为了母亲,我……”
他的母亲说:“那么我们就死在一起吧!”
火熄了,树木烧光了。大家看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合抱着一棵树,都被烧焦了。
晋文公看到后非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改绵山为介山,将山上所有的田改为祭田。还下令要全国老百姓在烧山的这一天,不准起火烧饭,一律吃冷食。这是清明的前一天,我们叫做“寒食节”。
介子推之所以宁死不出仕,就是要用死维护自己的高风亮节和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志向。在那个年代,为官者多为溜须拍马之徒,为了一己之私,常常耀武扬威,漠视百姓,假公济私。作为一个正直之士,既不能匡正天下,就只能独善其身。这也是在用另一种形式维护正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是什么意思
一、译文:一点小东西也不会拿给别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小东西。
  后来概括为“一介不取”,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二、出自《孟子·万章上》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如果不是尧、舜的行为方式,不是尧、舜所走的道路,他一点小东西也不会拿给别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小东西。商汤王派人用皮币帛礼聘请他,他很傲慢地说:‘我要汤的财物干什么呢?怎么能比得上我安于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呢?
  三、关于这篇文章的补充:
  (1)、《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孔明睡醒之后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2)、《庄子·齐物论》也有类似的语句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 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4973.html